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7期

神经性头痛的针灸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现代中医及相关理论,并吸收、借鉴当代诸多医家经验,从概述、病因、临床特点及表现、针灸辨证治疗、按摩及其他现代疗法等诸多方面系统论述。以希神经性头痛在临床治疗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以迅速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概述神经性头痛主要是......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现代中医及相关理论,并吸收、借鉴当代诸多医家经验,从概述、病因、临床特点及表现、针灸辨证治疗、按摩及其他现代疗法等诸多方面系统论述。以希神经性头痛在临床治疗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以迅速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  概述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有的病人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有的病人的症状甚至可回溯10~20年。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要多于不痛的时间。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仅具有肌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且还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诉双颞侧搏动性头痛。这种既有紧张性头痛,又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称为混合性头痛。部分病人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

    中医认为头为元神所居,“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脏之逆,均可导致头痛,而神经性头痛属于内伤头痛范畴,多属虚,病因多系痰热壅阻,风阳上逆,血络不和所致。治疗就应以补为主,多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法,也有夹痰夹瘀者,则应当攻补兼施[1]。

    2  临床特点及表现[1,2]

    (1)部位不定或弥漫全头,头痛性质多样化或含糊不清。(2)头痛常年存在,但有波动性,头痛的轻重与患者情绪的改变、精神紧张、疲劳、失眠和天气变化有关。如因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3)患者常合并大脑皮质功能减弱症状,如头晕、失眠、早醒、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症状,也可有多汗、心跳、阵发性脸红、手颤、四肢腱反射活跃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4)神经性头痛常见于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抑郁症、焦虑症、疑病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等。

    3  病因病机

    神经性头痛指的是暂时没有找到很明确的病因的原发性头痛,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女性相对多一些,男性较少。有人认为其属于神经本身的问题,当神经受到压力或是有所病变时,就有可能会产生头痛的情况。如脑神经(如三叉神经等)、颈神经炎症及压迫、移位等均可引起相应的神经痛。另外,用脑过度,大脑受刺激,失眠、体虚、大脑高度紧张等等都能引起头痛。

    中医认为,头痛病因病机甚多,各类病邪,诸经之病变皆可导致,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神经性头痛,多有反复发作史,外有风寒暑湿燥火之邪侵犯而起,内因气血痰火湿食之郁而致,有的病例又常伴有肠胃之气不足或气血不能上荣等症。临床上,以头痛来针灸科就诊者以神经性头痛为主,按中医辨证,以肝阳上亢、气血不足、血瘀阻络病机者多见。

    4  针灸辨证治疗(参照)[1,2,4]

    4.1  肝阳上亢

    4.1.1  病机  患者平素心情急躁或抑郁、肝火上亢或气郁化火,致肝阳上亢。肝属木,喜条达,肝失条达,气火上扰清空致头痛。

    4.1.2  主症  头痛、头胀或抽痛,以头痛为主,多偏于一侧,头痛剧烈、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脉弦。部分病人常因精神因素而发病。

    4.1.3  治疗  平肝潜阳。取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穴,针宜泻法。

    4.1.4  取穴  悬颅、颌厌、行间、风池、太冲。

    4.1.5  方义  足厥阴肝经行于前额,会于巅顶,取足少阳胆经行于额角部,肝胆互为表里,取悬颅、颌厌为近部取穴,针感直达病所,用泻法有平肝、清热、镇痛之效。《百症赋》曰:悬颅、颌厌之中,偏头痛止。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即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肝经有疾,泻之原穴可泻肝火、平肝阳,行间为肝之荥穴,和太冲穴相配以加强平肝之力,风池为胆经之穴,和诸穴协同加强疗效。

    4.1.6  病案举例  患者,男,68岁,头痛多年,多因情志不遂或饮酒举发。就诊前几天因酒后发怒致头痛,症见头痛目眩、面赤口苦、右肋隐痛、叹息频频、时欲呕逆、苔薄黄、脉弦,证属肝阳上亢、清空被扰,治宜平肝潜阳。取穴:风池、百会、头维、率谷、悬颅、阳陵泉、期门、太冲。连续针刺治疗5次,每次留针30min,辅以心理治疗而愈。

    4.2  气血不足

    4.2.1  病机  久病不愈、耗气伤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运化乏力,或思虑过度、气血暗耗,均可致气血双亏、清阳不展、脑失所养、髓海失充、络脉空虚而致头痛。

    4.2.2  主症  头痛头昏,痛势绵绵,休息痛减,动劳则甚,神疲,心悸,面色少华,舌淡,脉细。

    4.2.3  治疗  益气养血、和络止痛。取督脉、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穴,针宜补法。

    4.2.4  取穴  百会、上星、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4.2.5  方义  督脉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故取上述诸经经穴。百会、上星为督脉经穴,气海、关元为任脉经穴,取此四穴以补益阴阳两经气血、和络止痛;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有强壮补益作用,配合脾经穴血海加强疗效;三阴交为太阴、少阴和厥阴经之交会穴,取此穴以补气养血;太溪为肾之原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取太溪补肾生髓。

    4.2.6  病案举例  患者,女,19岁,学生,3年来头痛时重时轻,绵绵不休,遇考试前明显加重,影响学业,中西药叠进,但疗效不佳。核磁共振、脑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患者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证属气血不足、髓海失充,治拟益气补血、和络止痛。取穴:百会、上星、头维、关元、率谷、气海、合谷、三阴交、足三里。连续针刺10次,每次留针30min,头痛减半,面色渐荣,继续治疗10次,头痛痊愈。随访半年,头痛未发。

    4.3  瘀血头痛

    4.3.1  病机  久痛不愈,病久入络,络脉蓄血或有头部外伤。瘀血内阻,不通则痛。

    4.3.2  主症  痛处固定,痛如锥刺,舌有瘀斑,脉细涩。

    4.3.3  治法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取穴:阿是穴、分经取穴、合谷。针宜泻法。因瘀血头痛多由外伤或久痛络脉蓄血所致,故根据痛处进针(阿是穴),即“以痛为腧”之意,取合谷行气,根据头痛部位分属何经,即取该经的局部穴位和远部取穴。

    4.3.4  病案举例  患者,男,40岁,教师,头痛数载,时作时止,始发于满头痛,逐渐局限于右侧头痛,刻诊痛势较剧、刺痛、欲呕、目胀、舌有紫气、脉细,证属血瘀阻络,治拟化瘀止痛。取穴:头维、率谷、颌厌、曲鬓、太阳、阿是穴、合谷。连续针刺治疗5次,每次留针30min,头痛告愈,随访半年,头痛未发。

    5  现代其他疗法[2,3]

    5.1  电针疗法

    5.1.1  穴位选择  根据病情、病因、病种辨证选穴,神经性头痛、一般阳明头痛:取印堂、前头点。

    5.1.2  方法  用毫针刺法,捻转20~40次。加电刺激,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5.1.3  适应证  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偏瘫、失语、头晕、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多梦及神经衰弱等症。

    5.2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是针刺头皮一定刺激区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新疗法。

    5.2.1  方法  用捻转法,频率90~180次/min,每5min捻针1次,并使其产生针感,留针15min。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5.2.2  适应证  各种脑血管病、偏瘫、失语、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头晕、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多梦及神经衰弱等症。

    5.3  刺络拔罐疗法(放血)

    5.3.1  取穴  神经性头痛:前额头痛刺太阳、印堂,偏头痛刺太阳(双),头顶及后头痛刺大椎或百会。其他疾病根据病情、病因、病种辨证选穴。

    5.3.2  方法  先在选定穴位处寻找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在痛点处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快速刺入,出针后再加拔火罐,每次放出少许血液,起罐后多数病人当即头痛轻松,精神放松,症状迅速缓解。症状较重者或头痛甚者可同时在太阳穴处刺络放血,方法:于所取穴周围显露静脉的部位常规消毒,用小号三棱针刺入血管放血,血止后拔火罐约5~10min。用2%碘酒棉球涂擦针孔,百会穴只放血不宜拔罐。7~10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每次放血总量3~5ml。

    本法适用于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头晕、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多梦及神经衰弱等症。

    5.4  梅花针疗法

    5.4.1  取穴及方法  (1)重点部位:头部压痛较明显处。(2)以前发际为起点、后发际为止点、正中线为轴心,从前向后两侧各刺激5~6遍。(3)颈外侧部。(4)胸腰部。(5)颈背部夹脊穴。以上部位梅花针刺激后可适当拔火罐。

    5.4.2  适应证  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头晕、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多梦及神经衰弱等症。

    5.5  耳穴压迫疗法[5]

    5.5.1  取穴  神经性头痛:一侧耳部的脑、太阳、耳尖、肾上腺穴,另一侧耳部的上、中、下耳背穴。

    5.5.2  方法  将生王不留行籽置于0.5cm×0.5cm的胶布上,贴至耳部穴位,隔日更换1次,两耳前后交替贴压,换压10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10~15min。

    5.5.3  适应证  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头晕、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多梦及神经衰弱等症。

    5.6  刮痧疗法  在病人颈背部及夹脊穴刮痧可起到镇静安神,调整神经系统功能,缓解肌肉紧张痉挛的作用。

    适应证,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晕、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多梦及神经衰弱等。

    5.7  穴位注射和封闭疗法[6]  穴位注射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在有关的针刺穴位或通过经络触诊发现阳性反应的某些部位注射一定的药物,利用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出现一定的针感,从而加强经络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常用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B12分别注射于风池和安眠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

    可在颅表神经部位如风池穴(枕大神经痛)、眶上切迹(眶上神经痛)等处用2%利多卡因2~5ml封闭;也可口服卡马西平(0.1g, 3次/d)或苯妥英钠(0.1g, 3次/d)治疗。

    5.8  推拿疗法[7]

    5.8.1  基本手法  (1)患者取坐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沿颈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复治疗3~4min,然后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各1min,再拿两侧风池,沿颈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操作4~5遍。(2)患者取坐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自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各穴1min,然后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再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次。

    5.8.2  随症加减  (1)太阳经头痛(头痛部位在后枕部连项)加以手法:单掌横擦后颈部,以透热为度,按揉并弹拨委中穴1~3min。(2)阳明经头痛(头痛部位在前额)加以手法:用单手拇、食指捏拿印堂穴处肌肉,一提一松,以皮肤透红为度,按两侧合谷1~3min以酸胀为度。(3)少阳经头痛(头痛部位在头侧即颞部)加以手法:用扫法在头部两侧后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两侧交替进行,各数十次,指按大墩穴1min以酸胀为度。(4)厥阴经头痛(头痛部位在颠顶部连及目等)加以手法:以拇指按揉百会1min,以酸胀为度,按揉两侧太冲、行间各1min,以酸胀为度,再擦两侧涌泉数十次,以透热为度。

    6  按语

    在治疗神经性头痛中,除了药物、针灸治疗之外,给予患者希望以及持续的鼓励和支持,以利于治疗效果,现代身心医学指出,心理调节疗法,就在于使患者内心的冲突外化,从而排解精神压力。因此,对于那些因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引起的身心障碍和心理因素而导致的神经性头痛的患者,比如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应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长期从事快节奏紧张性工作患者,可适宜的听音乐、聊天、散步,以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医学疗法和自然疗法相结合,使人们远离神经性头痛。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头痛.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7,344-351.

    2  孙国杰.针灸学.头痛.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3  杨长森.针灸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2.

    4  杨兆民.刺法灸法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

    5  刘森亭.耳穴贴压疗法.头痛.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

    6  苗彦霞,刑玉瑞,刑芳瑞.水针疗法治疗百病.头痛.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0.

    7  石学敏.推拿按摩.头痛.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55-257.

    作者单位: 1 745205 甘肃宁县,宁县早胜中心卫生院

    2 745113 甘肃庆城,庆城县马岭中心卫生院

    3 712046 陕西咸阳,陕西省中医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悦  铭)

作者: 曹满星,刘芳霞,刘宁州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