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8期

低热病的诊治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低热为临床常见之症,可发生在许多疾病中,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加上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以及发病季节和经治情况的差异等等。现将治疗低热的方法简介如下。此法适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所引起的低热不退,兼面色不华、食少、气短、自汗、体倦、少言、舌质淡嫩、苔白润、有齿痕、脉虚大或沉弱等。患儿平素体弱......

点击显示 收起

    低热为临床常见之症,可发生在许多疾病中,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加上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以及发病季节和经治情况的差异等等。因此,临症时应根据不同的症情,施以不同的治则和方药。现将治疗低热的方法简介如下。

    此法适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所引起的低热不退,兼面色不华、食少、气短、自汗、体倦、少言、舌质淡嫩、苔白润、有齿痕、脉虚大或沉弱等。

    1 病案举例

    患儿,女,12岁,什邡市双盛人,2004年10月6日初诊。

    患儿平素体弱,容易出汗,1个月前头痛鼻塞,自以为小病,未加注意,3天后即感全身倦怠乏力,胃纳不佳,腹泻便溏,微寒微热,体温37℃,求治某医院,服西药3天未见效,但低热未退,尤以夜间为甚,体温38℃,到白天体温稍减,求治某中医以青蒿鳖甲汤数剂,但病仍未好转。

    10月26日转县医院治疗,血常规检测:血红蛋白48g/L,白细胞10.5×109/L,中性分叶70%,收入住院治疗,经输液补血病情未见好转,转成都治疗,由于病儿家属 经济困难,求中医门诊治疗。

    患儿夜间发热39℃左右,白天体温降低,胃纳更差,喜饮热饮,体倦尤甚,起坐要人扶,语音低微,大便稀溏,面色不华,身体消瘦,舌质淡体胖,苔白滑,脉虚大无力,四肢不温,化验检查,血色素系48g/L,白细胞21×109/L,中性67%,淋巴30%,嗜酸性3%。

    2 讨论

    综合四次分析:由于脾气不足,不能化生精微以生气血,导致阳气不得内守,反而浮越于外,故见夜间发热,根据“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明训,以东恒甘温除大热之法,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人参20g,干姜10g,甘草6g,白术15g,附子2g(先煎),砂仁12g,吴茱萸3g。

    方中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脾,砂仁、吴茱萸温胃散寒,附子、干姜的大热升发阳气,驱散寒邪,配3剂,每日1剂,日服3次,12月28日复诊,药后夜间发热已退,自汗大减,余症亦明显好转,胃口增加,舌质偏淡,苔白润,脉虚无力,脾胃功能渐复,守原法续进。嘱其慎饮食,忌生冷,加强身体锻炼而康复。

    作者单位: 618400 四川什邡,什邡市中医院

 (编辑:宋 冰)

作者: 杨守明, 但茂君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