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第3卷第1期

电针治疗周围型面瘫268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面瘫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科常见多发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季节交替、冷暖不调时为发病高峰,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因正气不足、经络空虚、外虚侵袭面部少阳明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面肌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实为面神经通路受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或面神经受损,导致面神经......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面瘫

  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科常见多发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季节交替、冷暖不调时为发病高峰,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因正气不足、经络空虚、外虚侵袭面部少阳明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面肌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实为面神经通路受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或面神经受损,导致面神经,神经电位传导功能障碍,致面部表情肌瘫痪的一系列症状,近5年来,笔者采用电针治疗此病268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68例均为门诊病人,男136例,女132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年。

    1.2 临床表现 268例病人均为典型的周围型面瘫(核下瘫),均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

    1.3 临床分型

    1.3.1 Ⅰ型 除面部表情肌瘫痪以外,患者主观感觉无其他不适,客观检查无异常发现,共154例。

    1.3.2 Ⅱ型 除面部表情肌瘫痪以外,患者诉耳后,乳突疼痛伴头痛、头昏、耳鸣,客观CT检查无异常发现,共98例。

    1.3.3 Ⅲ型 患者除表情有瘫痪以外,外耳道、耳后有散在或成片疱疹,共16例。

    2 治疗方法

    3组病人均采用电针治疗,取面部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主穴:太阳、攒竹、鱼腰、下关;随证配穴:翳风、风池、颊车、地仓、人中、合谷,用电脉冲(疏密波)刺激太阳、颊车。10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再行下1个疗程。

    2.1 Ⅰ型 单纯用电针刺激疗法。

    2.2 Ⅱ型 病人针刺后静脉输液,5%GS 200ml+青霉素G 640万U(或林可霉素1.2g)+地塞米松10mg,10% GS 200ml+丹参200ml,每日1次,连用3天。

    2.3 Ⅲ型 病人针刺后,静脉输液0.9%NS 200ml+阿昔洛韦0.75g,5%GS 200ml+丹参20ml,10%GS 200ml+甲氰咪胍0.6g,连用5天。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经治疗2个月表情肌功能正常,两侧对比无差异。好转:经治疗2个月表情肌功能部分恢复,与健侧对比有差异。无效:治疗2个月后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Ⅰ型病人:154例痊愈142例,占92.2%,无效12例,占7.8%。Ⅱ型病人:98例痊愈91例,占92.9%,无效7例,占7.1%。Ⅲ型病人:16例痊愈16例,占100%。

    4 体会

    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只要治疗得当,分型论治,因病施治,临床可获得理想治疗效果,目前针灸治疗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主要手段之一。笔者对286例患者治疗有以下几点体会:(1)临床观察就诊时间越早,恢复越快。(2)治疗期间,保暖、避风寒是关键。(3)面神经受压和损伤程度与恢复有关。(4)受损部位越接近面神经核治疗效果越差。(5)电针可作为治疗面瘫的“晴雨表”,具体观察方法是:①如果穴位经电刺激,面部表情肌越活跃,说明患者面神经受压和病损程度较轻,恢复较快,反之,则恢复较慢。②如果穴位经电刺激,面部表情肌无反应则说明该患者基本无恢复可能。

    (编辑:宋 冰)


作者单位:655400 云南宣威,宣威市中医院针灸科

作者: 余仕仲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