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第3卷第4期

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湿疹慢性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急性湿疹或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而形成的皮肤真皮浅层及表皮的炎症性疾病。笔者使用西医治疗配合中医健脾除湿、清热利湿、养血润肤收到明显疗效。慢性湿疹中医称为湿疮,湿疮是指皮损多种,形态各异,总有瘙痒、糜烂、流滋结痂证候的皮肤疾患。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湿疹


    慢性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急性湿疹或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而形成的皮肤真皮浅层及表皮的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反复刺激使皮肤增生、肥厚, 呈苔藓样变,病情反复发作,顽固不愈。笔者使用西医治疗配合中医健脾除湿、清热利湿、养血润肤收到明显疗效。慢性湿疹中医称为湿疮,湿疮是指皮损多种,形态各异,总有瘙痒、糜烂、流滋结痂证候的皮肤疾患。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

    本病具有多形性损害,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男女老幼皆可发病,而以先天禀赋敏感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各季常常复发。急性者泛发全身,慢性者分主次,固定在某些部位,亚急性者介于两者之间,在有些部位尚有特殊的表现。中医文献依据其发病的部位和性质的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浸淫遍体,滋水极多者称为“浸淫疮”。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氧后痛而成疮。汗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丘疹为主的又称“血风疮”或“粟疮”,如《医宗金鉴》中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搔破时,流脓水,浸淫成片。”发于耳部的称“旋耳疮”,发于手部的称“埚疮”,发于乳头部的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的称“脐疮”,发于阴部的称“肾束风”,发于下肢弯曲部的称“回弯风”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6月~2007年6月共治疗住院及门诊患者约8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5±8)岁,平均病程(30±10)天。对照组38例,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龄(40±8)岁,平均病程(25±5)天,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的两独立标本及检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汤剂外洗及内服。内服药物组成:白鲜皮、苍术、蝉衣、苦参、土茯苓、陈皮、防风、丹参、龙胆草、泽泻、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水煎服,日1剂,共煎药液约500ml,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内服;外洗药物组成:石榴皮、青黛、苍术、五倍子、蝉衣、蛇床草、苦参、黄柏等,水煎外洗,日1剂,共煎药液约100ml,分早晚2次外洗。对照组采用静脉输入葡萄糖酸钙针及普鲁卡因针,每日1次。

    两组病程均为4周,局部外搽炉甘石洗剂(本院自制制剂),每日2次,治病期间停服其他药物。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皮损全部消退,瘙痒消失;显效:皮损消退30%以上,瘙痒有所改善;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瘙痒无减轻甚至加重。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30例,显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3.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湿疹的病机以体虚为本,风湿热邪为标的发病机制,湿疹的发生总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外感风湿热之邪,郁于腠理,致湿热内蕴而发本病;或由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腻,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而发病,久病则耗血伤津,致脾虚血燥,治疗宜以滋阴利湿之中药口服使滋阴而不助湿,利湿而不伤阴,即可扶正,又可祛邪,少佐以去瘀生新之品,使湿邪有所出路,并使药力直达皮毛,润泽肌肤,配合外用药物以止痒燥湿收敛,清热解毒使邪从肌肤而解,内外兼用达到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中药治疗慢性湿疹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疗法,治疗简单,疗程短,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痛苦,降低了医疗费用,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单位: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

作者: 刘宏旭,王 卫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