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年第4卷第2期

自拟枳黄木柴三金半加味治疗胆囊炎、胆石症68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用自拟“枳黄木柴三金半加味”治疗胆囊炎、胆石症68例,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4。【关键词】胆囊炎。胆石症。自拟枳黄木柴三金半加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用自拟“枳黄木柴三金半加味”治疗胆囊炎、胆石症68例,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4.1%。

【关键词】  胆囊炎;胆石症;自拟枳黄木柴三金半加味;疏肝利胆;总攻排石

     现代医学上所称的胆囊炎、胆石症,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结胸发黄”等范畴。笔者在三十年临床实践中,承袭父亲及 马玉川 教授的训导,自拟“枳黄木柴三金半加味”以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祛瘀止痛、通里攻下[1]治疗胆囊炎、胆石症68例。临床观察均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均为住院病例,男21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1:2.2;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29岁,29~35岁6例,36~45岁24例,46~59岁35例,59岁以上3例。其中包括肥胖者8例,以40岁以上中老年为最多。治疗病程最短20天,最长者1年。全部病例均经B超确诊为胆结石,结石最小的0.3cm× 0.5cm,最大的1.4cm×1.5cm 。

    1.2  方法 

    1.2.1  “枳黄木柴三金半加味”组成  枳实15g,生大黄10g(后下),木香8g,柴胡15g,郁金15g,海金沙20g(包煎),鸡内金15g,杭芍18g,片姜黄15~20g,金钱草30~50g,姜半夏10g,甘草10g。

    1.2.2  加减法  气滞者:加青皮、元胡;血瘀者:加桃仁、丹参、丹皮;挟湿者:加苡米仁、泽泻、佩兰;有热者:加黄连、金银花、蒲公英、半枝莲;发黄者:加茵陈、栀子、车前子;寒湿重者:去大黄,加干姜、附子;呕甚者:加藿香、竹茹、生姜。

    每日1剂,凉水煎服,取汁400ml,早晚分服。呕甚者可频频温服,15天为1个疗程(中间停药2天)。一般泥砂状或小的结石须服2个疗程,结石大的须服5~6个疗程左右。

    1.2.3  西药配合治疗  轻症者注意饮食调节,给予易消化低脂饮食;腹痛呕吐不能进食伴有感染者,每日给予1500~2000ml液体,加用氨苄青霉素等抗感染;感染严重者给予先锋霉素、甲硝唑等;伴有严重休克者抗休克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全部病例均加用平滑肌扩张药,以利结石排出。

    1.3  诊断依据  以“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系疾患会议”制定的有关胆道感染、胆石症的诊断依据为标准。全部病例均经B超检查确诊[2]。急性胆囊炎、胆石症22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38例,总胆管复发性结石8例。

    2  治疗效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胆囊内或胆道内结石消失,全身症状及体征消失;显效:胆囊内或胆道内结石缩小或减少,症状及体征全部得到控制[3];有效:胆囊内或胆道内结石处于稳定状态,症状及体征已基本得到控制;无效:胆囊内或胆道内结石无改变,症状及体征不能得到控制[4]。

    2.2  疗效分析  在68例中治疗后按上述标准评定:临床治愈38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93%,排石总有效率94.1%。

    治疗结果见表1、表2。 表1  枳黄木柴三金半加味治疗结果 表2  几种结石排出结果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2岁,工人。自2002年初出现右上腹部疼痛,但一直按胃病治疗,疗效不佳。2002年6月经某医院B超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0.5cm×0.6cm)。经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近日以来右上腹及右胁下疼痛加剧,并向肩背部放射,恶心欲吐,进油腻之品后加剧[5]。每次发作时剧痛2~3h,一般10天左右发作1次。大便秘结、口苦、咽干、舌苔黄白相间、脉弦滑。证属肝胆郁火,胃肠实热[6]。笔者以“枳黄木柴三金半加味”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祛瘀止痛、通里攻下之法,服药3剂,腹痛大减,无恶心及口干感,食欲增加,大便溏。按上方加减治疗10天后,患者从大便中发现黄豆大黄褐色结石六粒。继守上方连服20剂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复查未再发现结石(在服药期间嘱病人多做跳跃运动),嘱病人服消炎利胆片及逍遥丸以调理。忌食肥甘油腻及鲜蛋之品,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4  体会

    胆囊炎、胆石症临床症状以痛、吐、热、黄为主症,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并牵引肩胛及腰背部,伴有恶心、食欲差、口苦、大便干。

    胆囊及胆道属奇恒之府,中清之府,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如影响肝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机能,使胆汁排泄不畅,胆汁郁结,肝郁生火,湿热交蒸,久经煎熬,凝结而成结石。传统治法是以清热利湿,利胆排石为主[7]。但以往单纯用“排石汤”,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服药后结石排到某种部位,难以排出,其中大部分需经手术取出结石。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增添了经济负担。因此,笔者除采用传统治法外,多以行气利导、益气养阴,佐以活血化瘀、总攻排石之法而获效。

    自拟“枳黄木柴三金半加味”,以“三金”软坚柔 石为 君药,以生大黄、枳实、郁金、芒硝行气导滞,祛瘀止痛,推动结石排出为臣,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抑制炎症、促进胆道及肠道蠕动与利胆的多种功效。佐以柴胡、杭芍、半夏,柔肝养阴、健脾,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基本治疗大法。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枳实能促进平滑肌收缩;木香、郁金能使平滑肌舒张,一舒一缩,相得益彰,二者能使胆总管呈现节律性蠕动状态,以利石块下行。总攻排石每周2~3次。因本方易损伤脾阳,伴有大便溏薄即去大黄而加干姜、附子,采取“温下总攻”法,其效甚优。诸药合用,全方具有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祛瘀止痛、通里攻下排石之功效。本病后期继以消炎利胆片、逍遥丸调理,预防感染。忌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反复发作。

    本方多用于体质壮实,正气未虚者。而年老体弱或肥胖者不宜大剂量久服,宜间断给药或加以补肾、养阴化湿或燥湿之品为宜。由于较重的湿热型、热毒性胆囊炎、胆石症多伴有毒力较强的细菌感染,且多有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疾病发展,笔者常加大清热解毒、通里攻下药物的剂量,增加服药次数。部分病例1日2剂,同时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及支持疗法,促进临床症状缓解,对防治并发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疾病诊疗标准.中级医刊,1980,(9):15.

2 黄文东.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99,384.

3 黄孝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6):332.

4 张帆.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2):86.

5 北京中医学院.灵枢·胀满、邪气脏腑病形篇、论疾诊尺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35.

6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选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08.

7 陈熠.陈苏生治疗胆石症经验.河北中医,1993,15(1):25.


作者单位:744000 甘肃平凉,平凉市中医骨伤医院

作者: 王兴善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