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年第5卷第3期

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案一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电针。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神经损害而出现的临床证候,临床上不太多见。我们运用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1例,效果较好,随访2年未见复发,报告如下。诊断:动眼神经麻痹。...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电针;动眼神经麻痹

动眼神经麻痹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神经损害而出现的临床证候,临床上不太多见。我们运用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1例,效果较好,随访2年未见复发,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68岁,退休职工。患者因“左眼睑下垂伴头痛2+天”于2006年8月25日住入我院内科。入院时见左眼睑下垂,眼裂约3~4 mm,左眼瞳孔散大约5~6 mm,对光反射消失,左眼球转动受限,处于外侧偏下位置,不能向内下方转动,视物重影,不敢行走,伴头晕欲仆。查体:血压120/80 mm Hg,心率60次/min,律齐,心肺未见明显的阳性体征,肝脾未扪及,Tod 5.5/4.5=18.86 mm Hg,Tos 5.5/4.5=18.86 mm Hg,左眼上睑下垂,外斜(25°,瞳孔映照法),有反视现象,周边呈楔状混浊,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病史,头颅CT未见异常。诊断:动眼神经麻痹。给予针刺治疗:取穴:百会、风池(双)、太阳(双)、印堂、睛明(双)、承泣(左)、阳白透鱼腰(左)、攒竹(左)、丝竹空(左)、人迎(双)、四关、曲池(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绝骨(双)。治疗方法:睛明和承泣操作时用左手固定眼球,在眼球与眶缘间进针,深约1寸,停留数秒出针,按压针孔约1 min,两穴交替针之;阳白、攒竹、丝竹空、印堂用SBZ-Ⅱ型电子针灸治疗仪通电(用疏密波),其余穴位用补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4天。第1个疗程结束后患者重影逐渐变小,眼裂逐渐变大,2个疗程后近距离已无复视,眼裂与对侧基本相同,复视完全消失。查:Vod 1.0,Vos 1.0,眼底视神经乳头、网膜、血管、黄斑均无异常,上睑下垂已恢复正常,外斜已恢复(角膜映光法均在中间),无反视,病告痊愈,随访2年无复发。

    2  讨论

  动眼神经麻痹属于中医的“风牵偏视”或“斜视”范畴。本证多因脾胃之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目系拘急而成,或因肝肾素亏,精血不足,目系失养,目珠维系失调,遂致斜视。治疗当补肾填精,益气养血,祛风通络。针刺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可起到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以后天补先天之功;刺百会、绝骨可起到益肾充髓之功;调四关可通达周身气血;眼周穴位可起到疏通眼部经脉,使眼部气血充盛,滋养目系。诸穴相伍,使气血生化有源,先后天得养,肝肾精血得充而达治愈目的。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分析多有报道:冷守忠等[1]分析了246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分析其原因较多,颅底动脉瘤最多见。石峙敏等[2]认为144例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最多,其次是后交通动脉瘤。造成动眼神经麻痹的原因是影响了动眼神经的微循环,动眼神经血管的侧支循环不丰富,当出现血管闭塞时,容易累及动眼神经。糖尿病病变易波及动眼神经纤维内循环,其缺血的结果致神经中央部位的粗纤维脱髓鞘,但对动眼神经背中线靠内侧浅层的副交感缩瞳纤维影响不大[2]。因此,糖尿病患者动眼神经麻痹时瞳孔很少受累。范卫君等[3]报道后交通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17%~20%。其所造成的动眼神经麻痹常常是完全性的,合并瞳孔受累占87.5%[1]。因此,动眼神经支配瞳孔的纤维位于动眼神经背内浅层,而绝大多数后交通动脉瘤是向外、向后或向下生长;因此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时副交感纤维首先受累,瞳孔散大。糖尿病患者动眼神经麻痹时也有眼痛,但瞳孔很少受累,两者以此可以鉴别。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主要是改善血液循环。临床采取针刺疗法可以取得较好疗效,本例患者随访2年未见复发,可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冷守忠,吕小琪,庞式琪.动眼神经麻痹246例的病因分析.中华眼科杂志,1994,30:31-33.

2 石峙敏,张俊庭.大脑后交通动脉瘤与动眼神经麻痹.眼科,1998,7:39-40.

3 范卫君,黄祥龙,王嵩,等.颅内巨大动脉瘤的DSA表现及临床分析.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8,4(1):13-15.

(本文编辑:杨 熠)


作者单位:550006 贵州,贵阳市小河区300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