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年第5卷第6期

艾灸配合耳穴压籽治疗顽固性失眠51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艾灸。失眠失眠症为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笔者在临床应用艾灸法配合耳穴压籽治疗失眠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2治疗方法1。1艾灸法取穴:百会、涌泉。...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艾灸;压耳穴;失眠

失眠症为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笔者在临床应用艾灸法配合耳穴压籽治疗失眠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中,男16例,女3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者1周,最长者10年,其中重症(有时整夜不眠,经常睡眠在2~4 h之间)者16例;中等度(每晚睡眠4~5 h之间但时醒,醒后不易入睡,或偶有整夜仅睡2~3 h)者20例;轻症(每夜虽可睡5~7 h,但质量不佳,多梦易醒)者15例。本组病例中多数用过安眠药及镇静剂,效果不大。

  1.2 治疗方法

  1.2.1 艾灸法 取穴:百会、涌泉。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者选准患者的百会穴及双侧涌泉穴,持点燃灸条,先灸百会穴15 min,再灸双侧涌泉穴15 min,以患者自感温热为度,每日灸1次,7日为1个疗程。

  1.2.2 耳穴压籽法 取穴:心、肾、神门、交感、皮质下、脑。操作:常规消毒之后,用王不留行籽对准以上耳穴贴压固定,按揉使之得气,嘱患者每晚睡前自行按压2~3次,每次1~2 min。按压后局部有酸、麻感,耳廓发热、发胀,以能耐受为度。两耳交替使用,3~4日更换1次,7日为1个疗程。

  2 结果

  经用本法治疗后,痊愈(睡眠恢复正常,停止治疗后不再复发)者8例;显著好转(睡眠明显改善,夜晚能连续睡眠5 h以上)者13例;好转(失眠已控制,但停止治疗有轻度复发,再治疗即可控制症状)者28例;无效者2例。有效率96%,在治疗过程中,有的患者从第1次治疗后就改善了严重失眠。其中于第1疗程明显改善者22例,第2疗程改善者20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56岁,患神经衰弱十余年,近日来因家庭琐事,入睡困难加重,伴头晕、耳鸣、健忘。该患者为先天禀赋不足,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心肾不交,扰动神明而致不寐。采用上述艾灸及耳穴压籽法进行治疗,第一次治疗睡眠就有所改善,经4个疗程的治疗,该患者完全恢复正常睡眠,且头晕、耳鸣症状消失。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4 讨论

  祖国医学称失眠为“不寐”,相当于现代医学“神经衰弱”。本症病因很多,但多属心肾为病,如心阴不足,虚火上扰或肾阴亏损、心肾不交等为其主要原因。《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百会属督脉穴,位于巅顶之上,为手足三阳和督脉之会穴,亦称诸阳之会,灸之取其补气清脑,安神定志之功,使气血得以运行,髓海得以充养。涌泉又名地冲,为足少阴肾经井穴,灸之可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有引火归元之妙。宗上下结合,标本兼顾,疏通调整,渗透平衡之原则,上取百会,下取涌泉,使任督协调,阴阳平衡,髓生脑健,心神内守。

  耳为宗脉之所聚,人体十二经脉汇聚于耳,现代耳解剖证实,三叉神经、枕小神经、迷走神经等颅神经在耳廓上有分布,因此刺激耳穴,通过中枢神经的协调功能,对人体的思维、意识、语言及脏器功能失调起到调整作用,以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心主血脉而藏神,取心穴以养血宁心安神,现代医学认为,失眠为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所引起,故取皮质下以调节大脑皮质层的活动功能。有研究发现刺激神门可明显增加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因而压之可改善大脑供血。交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合以达到镇静、安神、催眠之目的。

  本法简便易行,患者在家中亦可自行操作,无痛苦和不良反应,易于接受,且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 许涛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