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年第6卷第6期

情志养生--治未病思想的充分体现*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为防病保健,大多数人片面追求饮食养生,而忽略了情志养生。“情志养生”对中医学“治未病”的先进思想体现得尤为充分,在当今社会应为人们倍加重视。本文以“治未病”为主旨,明确了为何应重视情志养生、情志养生的关键以及从四季角度分别阐述如何进行正确的情志养生。【关键词】情志养生。...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现代社会,人们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身心障碍,甚至诱发各种严重疾病。为防病保健,大多数人片面追求饮食养生,而忽略了情志养生。“情志养生”对中医学“治未病”的先进思想体现得尤为充分,在当今社会应为人们倍加重视。本文以“治未病”为主旨,明确了为何应重视情志养生、情志养生的关键以及从四季角度分别阐述如何进行正确的情志养生。

【关键词】  情志养生;治未病;身心疾病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急剧增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身心健康到了严峻考验,面对考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医养生,但其中大多数人只是讲求饮食养生,而忽略了情志养生。其实,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治未病”的先进思想,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尤为重要。 同时,很多人不懂什么是情志养生,也不懂如何情志养生,随波逐流、听风是雨,往往得不偿失。

  1 重视“情志养生”

  所谓情志,实际就是指情感和心理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和意志。古代及现代医学均认为,情志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脏腑功能,机体活动协调,增进健康,而不良的情志刺激可使机体功能紊乱、平衡失调,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人们应当尽量避免不良情志的出现,尽量能够及时、恰当地调整不良情志,使之回归正常。这就涉及情志养生的问题。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为基础,包含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先进思想。现代研究证实,很多严重的慢性疾病与自身情志关系密切,常常为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因此,为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调节自身情志显得尤为重要,这其实就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情志活动与人们的健康到底有多大关系?为何值得我们去重视?

  从中医学的理论分析,情志与五脏密不可分。中医学历来把情志的条畅与五脏功能联系起来,而且,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实践检验,证明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医学医经之首--《素问》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就是说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所化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反过来,人的情志活动又常常影响脏腑功能活动。在正常状态下,人的情志变化是维持人机体稳定与平衡中不可缺少的调节反应,有利于脏腑的生理活动。但任何事物过之则犹不及,人的情志的变化,亦是如此。当人情志变化太突然或表现太过时,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五脏功能,往往酿成“反伤本脏”、“损伤心神”的病理变化,从而破坏机体内部的稳定以及机体与外界的平衡,诱发各种疾病。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情志过及首先导致机体气机升降的失调,继而损伤正常的脏腑功能。正如《素问·举痛论》中强调:“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影响到脏腑则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情志变化与脏腑的生理活动密不可分,与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怒则百脉不定……此十二多不除,则营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正因孙思邈平时十分重视情志方面的养生,故百岁之时犹显精神矍铄、神思敏捷。

  2 情志养生关键在“养神”

  情志养生,内容繁杂,方法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养生需要抓关键,情志养生的核心就是“养神”。什么是养神?神,指的就是人体的生机及生命活力。俗话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人有“神”,则气机条畅,气血平和,脏腑功能平衡协调,人就健康少病。人若无“神”,则会气机不畅,气血逆乱,脏腑功能衰败,恶病将至。

  但究竟如何“养神”呢?以下讲述最重要的两点,缺一不可。首先,养神要做到“静”。《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就是“清净养神”。欲清静,关键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恬淡虚无”,做到淡泊宁静,心无杂念,才能神思稳定;否则就会为世间浮躁之物所左右,神思躁动不安,神无所藏而离散,则生百病。

  其次,养神要做到“形与神俱”、“形神统一”。形,就是指形体。中医学认为,神不能离开形而独立存在,形也不可一日无神,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哲学家荀子说过“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所以必须重视形体的养生,做到形神兼备,方可健康长寿。正如《内经》所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乃整个中医养生学中经典之语。

  3 四季中的情志养生

  人的情志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故具体养神畅志的方法亦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不可以一言概之。著名医家历来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若人们根据不同季节时令的变化适当调摄保养情志,做到“适时调神”,就可以“从其气”,而防病保健,此即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充分体现。

  3.1 舒情畅志护肝木以应春“生”

  春天阳光明媚、万物生发,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春天养神要把握春令之气生发宣畅的特点,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界万物欣欣向荣的生机相一致,以使情志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讲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所以在春季这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人们应当晚睡早起,散散步,放松形体,敞开心扉,不要约束和压抑自己,使自己闷闷不乐,否则就会逆生理而生百病。不妨去户外感受春天大自然亮丽的风景、赏百花争艳、听百鸟争鸣,怡情益性,以应春阳之气。

  春季多风,人与自然相应,肝木旺盛,体内亦易生“风”。在生活中和临床上往往见到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的发作增加,很大程度上归于春季调养情志不慎,情绪过激,“逆之则伤肝”,而使肝风内动,引起“中风”。故春季应重视“护肝”,勿使肝郁、勿使肝怒。

  总之,春之时,务必保持精神愉快,气血调畅,以使一身之阳气运生,符合春阳萌生、勃发的自然规律,方可有益健康。

  3.2 怡情避怒顾心神以应夏“长

  ”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繁茂,一派旺盛秀丽、郁郁葱葱的景象。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新陈代谢亦是旺盛时期,体内阳气外发、阴伏于内。夏天养神要顺应自然,把握夏令之气阳气旺盛的特点,尽量情绪外向、心胸开阔,以使志“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所以,在炎夏万物茂盛的季节,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阳气外发之特点,晚睡早起,保持精神充沛饱满,情志欢快,不应因夏日炎热而心生烦躁恼怒之情。工作学习之余,可以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适当的时候可以外出游玩以消除烦闷之情。

  夏季炎热,此时心气易于亏耗,一定要注意“心神”的调养。心有所养,心气充足,则人体脏腑功能旺盛而协调。否则,“逆之则伤心”,导致心神不安、神气涣散,生活及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另外,夏季酷暑,汗液过多外泄可致心液损伤而中暑,甚至亡阴亡阳。

  总之,夏之时,切不可抑郁恼怒、懒惰倦怠,务使心胸宽广、气机宣畅,以符合“夏长”之阳气旺盛的自然规律,方可少生疾病。

  3.3 乐观远郁调肺气以应秋“收

  ” 时值秋令,碧空如洗,地气清肃,万物成熟,此时从“夏长”到“秋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亦随自然阴阳的消长变化而变化。秋季养神要把握秋令“万物之容,至此平定”的特点,收敛神气,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万物的收敛相一致,以使志“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阐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前人指出,在秋天,天气劲急,地气清明,人们应该顺应时节早睡早起,使精神旺盛充足,以御秋气之肃杀。尤其深秋时节,树枯叶落、万物凋零,人们的凄凉之感油然而生,常常心情忧郁,正如古人所说的“伤秋”。因此,秋季更应注意情志的调摄,要心绪安定,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收敛神气,快乐而无忧。生活中,人们可以爬山登高,展望大好河山,使自己心胸开阔,抵御一切忧伤“悲秋”之感。

  秋气肃杀,秋季悲忧最易伤肺,故秋季调神应顾护“肺气”,正如“……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否则,“逆之则伤肺”,就会产生情绪不稳,睡眠欠佳的症状;同时肺气弱,则抵抗力下降,诱发多种急慢性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等。

  总之,秋之时,情志上一定要保持乐观之心态,收敛神气,内心宁静,避免悲伤忧郁、情绪不定而违背“秋气平”、“肺气清”的规律。

  3.4 伏志养阳培肾元以应冬“藏”

  冬季大地冰封,万物闭藏,此时自然界阳气潜伏,阴气极盛。相应的,人体生理活动亦处于相对和缓的状态。冬季养神要把握冬令之气万物“闭藏”的特点,避寒就温,养阳护阴,促进阴阳平衡,以使志“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在冬天万物封藏蛰伏的三个月里,阳气潜匿,阴气极盛。所以,此时人们不要扰动阳气,以免外泄损阳,应该顺应天时,早卧晚起以养阳,使意志伏藏,不要随意张扬;还必须避寒就温。这就是适应冬天“藏伏”的养神方法。冬季万物凋零,毫无生机,容易使人触景生情,抑郁寡欢,所以这个季节的情志要保持沉静,要知足常乐。可以多参加一些室外活动,以提高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

  冬气封藏,内应于肾,故冬季调神应顾“肾”,保持精神内守,含而不露。若情志过及,则会内扰阳气,使之外泄,即“逆之则伤肾”。若肾的封藏功能失职,养精蓄锐就不足,则会影响来年的生机,常常在春季到来后而生百病。另外,冬季阳气最虚,若被扰,则更易守寒邪侵袭,诱发呼吸系统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如哮喘、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等。

  总之,冬季要顺应“封藏”之特点,保持精神内守,使阳气伏藏,养精蓄锐,避免被扰,对现在以及来年的健康都大有裨益。

  4 结论

  近年来,时代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情志方面的失衡。大量研究和实践已经证实,越来越多的器质性疾病是由长期的精神因素所引起,如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等,这些疾病已经严重威胁了人民健康和生命,同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随着现代医学从生物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学中的情志养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将心理、身体、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各种因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它所包含的“治未病”的先进思想及深刻内涵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及医疗实践当中,大大地减少了人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 王 磊,刘铜华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