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1年第7卷第3期

肾俞穴注射治疗肾病综合征150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注射液肾俞穴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0例患者注射双侧肾俞穴,每天1次,2天后隔日1次。结论地塞米松肾俞穴注射疗效好。【关键词】肾病综合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注射液肾俞穴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90例患者注射双侧肾俞穴,每天1次,2天后隔日1次。共10次。结果 有效率达94%。结论 地塞米松肾俞穴注射疗效好。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肾俞穴;地塞米松注射液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以大量蛋白尿(>3.5g/L),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 ,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临床上大多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一部分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均需应用激素治疗[1]。而大剂量激素的应用,尤其是冲击治疗,易出现诱发或加重感染,导致血糖、血压升高,胃酸分泌增多,消化道出血等方面的副作用[2]。本科自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对15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肾俞穴注射,有效率达94%,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50例,均为门诊或住院追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男52例,女38例;年龄6~70岁。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8~6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用物:5号球后针头,2ml一次性注射器,碘伏,无菌棉签,地塞米松注射液。用注射器抽取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2ml),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肾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及周围皮肤后,垂直进针2.0~2.5cm,提插得气后,抽吸无回血再缓慢注射药物1ml,注射完毕快速拔针,用棉签按压片刻。用同样方法将剩余药物注射至另一侧肾俞穴,每天1次,2天后改为隔日1次,共注射10次。对照组:地塞米松每天10mg加液静滴,共20天,后均改为醋酸泼尼松片每天60mg口服。

  1.3 疗效判定标准[1]

  完全缓解:多次测定蛋白尿阴性,尿蛋白定量≤0.2g/24h,血白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白蛋白≥35g/L),肾功能正常,肾病综合征表现完全消除[2];显著缓解:多次测定尿蛋白定量<1g/24h,血白蛋白显著改善,肾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3];部分缓解:多次测定尿蛋白定量有所减轻,尿蛋白定量<3g/24h,血白蛋白有改善,肾功能好转[4];无效:尿蛋白及血白蛋白与治疗前比较无大改变,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未消失,肾功能无好转[3]。

  1.4 注意事项

  (1)注射前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2)注射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3)患者取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以放松局部肌肉。(4)定位要准确。定位时先找到体表突出标记:髂前上棘,平髂前上棘处为4~5腰椎间,向上移2个腰椎间即为2至3腰椎间,旁开1.5寸即为注射部位。(5)得气后再注射,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6)进针深度要适宜,约2~2.5cm,如皮下脂肪较厚者,可适当加深进针深度,但不宜超过3cm,以免刺伤内脏组织。(7)注射完毕:嘱患者休息5~10min,观察无异常方可离开。

  2 结果

  治疗组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见表1。表1 两组疗效统计

  3 讨论

  本病为中医的“水肿”范畴。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肾主水,与膀胱相为表里,同属于下焦,共同调节水液代谢[4]。肾俞穴为肾脏的背俞穴,具有调肾气,强腰背,聪耳目的作用,对调节肾脏的阴阳有重要意义[5]。穴位注射也叫水针疗法,近年来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已很广泛。穴位是分布于经络上的气血聚焦点,穴位通过经络与机体某个部位或脏腑、组织器官保持内在联系。穴位注射药物,一方面通过针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平衡机体阴阳;另一方面,穴位注射药物的循经作用,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络、渗透及调节作用,能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也证明,穴位注射是具有双重的调节作用(神经和经络调节),药效作用甚至大于静脉给药。穴位注射药物后,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加快了药物的吸收过程,减少了药物作用过程中不必要的消耗,充分发挥药效,达到了经穴与药效的协调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6]。地塞米松属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免疫反应、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影响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等综合作用而发挥其利尿、消除尿蛋白的疗效。通过穴位注射,得气后注射药物,中西医结合,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尤其是对于不适合静脉用药或口服用药者,应作为首选。该方法操作简单,用药量少,费用低,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3-522.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4-565.

  3 叶任高,陈裕盛,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6):355-357.

  4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45-356.

  5 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68:174-175.

  6 范刚起,陆斌.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中国针灸,2001,21(7):437.

  

作者: 盛新民,胡顺喜,王立华,党 遵,黄月平作者单位:463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