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9期病例报告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INTERNET
摘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Kaizsˉer于1937年首先报道,迄今国内文献报道100余例。现报告1例并文献复习如下。患者半月前进食苹果后出现中上腹绞痛,呈阵发性,腹泻为黄色稀便,无脓血及粘膜,无里急后重,不伴发热,当地医院诊为“急性胃肠炎”,口服左克、整肠生、易蒙停,......

点击显示 收起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本病病因不明,发病率低。Kaizsˉer于1937年首先报道,迄今国内文献报道100余例。现报告1例并文献复习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6岁,主因中上腹阵发性绞痛伴腹泻、恶心、呕吐半月于2003年11月14日入院。患者半月前进食苹果后出现中上腹绞痛,呈阵发性,腹泻为黄色稀便,无脓血及粘膜,无里急后重,不伴发热,当地医院诊为“急性胃肠炎”,口服左克、整肠生、易蒙停,上述症状无缓解。化验血常规:WBC41.8×10 9 /L,Hb160g/L,血小板187×10 9 /L,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30%,淋巴细胞14%,嗜酸细胞54%,单核细胞2%,为进一步治疗入我院。发病后食欲欠佳,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疫区居留史、无寄生虫史。无肝炎、结核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查体:T36.3℃,P80次/min,R16次/min,BP120/80mmHg。营养中等,皮肤粘膜无苍白及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眼睑无水肿,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软,全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6次/min,双下肢无水肿,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44.33×10 9 /L,Hb130g/L,血小板167×10 9 /L,白细胞分类:中性杆状3%,中性分叶25%,淋巴细胞14%,单核细胞2%,嗜酸细胞56%,嗜酸细胞计数22.58×109 /L。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抗核体谱、ASO、RF、AFP、CEA、CA19-9均正常。便常规阴性。便集卵法找虫卵阴性,便涂片:肠道菌群大致正常,未找到真菌,便潜血阴性。免疫球蛋白,IgE513Ku/L(正常值<100Ku/L)。血细胞DNA分析:未见异倍体细胞。胸片、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M/E=3.6/1,粒系占71.5%,其中嗜酸细胞增多,杆状核嗜酸粒细胞4.5%,分叶核嗜酸粒细胞20%,红系、淋巴、单核细胞系形态、比例无明显异常,全片见巨核细胞51个。胃镜:胃大弯、十二指肠降段前壁及后壁散在片状充血红斑及糜烂。病理:粘膜内可见较多灶性及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镜:大致正常。结合临床诊断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治疗:静脉给予地塞米松5mg/d,法莫替丁20mg Bid后第2天腹痛减轻,大便次数明显减少,用药5天后恶心、呕吐、腹痛完全缓解,大便正常。化验血常规:WBC12.83×10 9 /L,嗜酸细胞占42%,嗜酸细胞直接计数6.3×10 9 /L。治疗12天后,地塞米松改为强的松15mg/d口服,并逐渐减量停药,治疗20天复查血常规,WBC11.38×10 9 /L,嗜酸细胞19%,嗜酸细胞直接计数0.7×10 9 /L。出院1月后复查嗜酸细胞恢复正常,随访5个月无复发。
    
  2 讨论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病因不明,可能与食物、药物过敏或机体免疫反应有关。近半数患者个人或家族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病史。多发于青壮年,60%为男性。本病可累及食管到直肠各段,但以小肠和胃受累最常见 [1]  。Klein [2]  根据嗜酸性细胞侵入胃肠道粘膜部位的不同,每型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3型:(1)粘膜病变型,病变局限于胃肠道粘膜,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肠道失血;(2)肌层病变型,病变侵犯肌层,除有恶心、呕吐、腹痛外,可有不完全性幽门梗阻或肠梗阻;(3)浆膜病变型,病变侵及浆膜,出现腹膜炎和腹水。以上3型中浆膜病变型少见。本例患者以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嗜酸细胞侵及粘膜层为主。有学者 [3]  认为嗜酸细胞增多性胃肠炎多先累及胃肠道粘膜层,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症状,此时因症状不严重而不被重视,常诊为一般胃肠炎,进行一般处理。但随疾病进展,累及胃肠肌层甚至浆膜层,患者临床表现加重。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常易误诊。
     
  Leinbach提出的本病诊断依据为:(1)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2)周围血中嗜酸细胞增多;(3)组织学证实胃肠道有嗜酸细胞增多或浸润 [4]  。消化道内镜组织活检及外周血嗜酸细胞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内镜检查可见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乳头状或息肉样改变,活检可见胃肠道嗜酸细胞增多或浸润。由于本病肌层和浆膜层病变往往伴有粘膜和粘膜下层病变,故应行内镜下多点活检。约80%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高达15%~70%。本例嗜酸细胞高达54%。本病发病率不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上常被误诊为消化性溃疡、胃肠炎、消化不良、肿瘤等。本病罕见及对其认识不足可能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原因。文献报道确诊时间1个月到8年不等 [5]  ,也有的患者被误诊为急腹症,行剖腹探查手术才发现。本例曾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抗炎、对症治疗半月无效,查外周血嗜酸细胞明显增高,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证实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对于有过敏性疾病史或接触某些食物、药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尤其周围血嗜酸细胞增高的患者,应考虑本病,并行内镜及活检确诊或排除该病诊断。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有良效,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改善。对有过敏食物或药物的患者,可先去除过敏原。有报道肥大细胞和组胺、碱性蛋白参与嗜酸细胞增多,浸润胃肠道的损伤机制 [6]  ,因此,色甘酸二钠和H 2 受体拮抗剂有一定疗效。如无梗阻并发症,一般不需手术治疗。本例确诊后给予激素及法莫替丁治疗,于1周内腹痛、腹泻完全缓解,随访5个月无复发。

  参考文献
    
  1 孙钢,潘国宗.嗜酸性胃肠炎,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177-1181.

     2 Klein NC,Hargrove RL,Sleisenger MH,et al.Eosinophilic gastroenˉtrenteritis.Medicine(Baltimore),1970,49(4):299-319.

     3 段丽萍,吕愈敏,胡传松,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多样性.中华消化杂志,2001,21:32-34.

     4 林庚金,徐三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实用内科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83-1785.

     5 Wienand B,Sanner B,Liersch M.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as an alˉ lergic reaction to a timethoprim-sulfonamide preparation.Dtsch Med,Wochenschr,1991,116:371-374.

     6 Koga M,Fujiwara M,Hotta N,et al.MBP deposition in eosinophilic gasˉtroenteritis.Allergy,2000,55:985-986.
    
  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 Δ 通讯作者) 

作者: 刘芳 李渊 王颖 马明信 任汉云 2005-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