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9期中医中药

临床应用中的六经辨证

来源:INTERNET
摘要: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可以明晰,中医学对外感病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外感发热病,就其风寒即伤寒性质,在临床上可见以下几种常见类型。伤寒六经辨证是外感发热病由三阳经到三阴经的辨证过程。总的来说,伤寒的六经辨证发热不甚(除了阳明经是入里化热出现四大证外),整个证候表现给人一种寒性感。...

点击显示 收起

  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可以明晰,中医学对外感病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外感发热病,就其风寒即伤寒性质,在临床上可见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 表寒证

  症状表现为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由卫阳不足,营卫失调致汗出的表虚证(属于表寒的轻证),治以辛温解肌,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或荆防败毒散;由卫阳被郁,肺失宣降而无汗的表实证(属于表寒的重证),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定喘的麻黄汤加石膏或五味子、细辛、生姜等。

  2 伤寒兼证

  由寒郁体表,痰饮犯肺,肺失宣降致外寒引动内饮,出现伤寒表不解,干呕发热而咳,吐白痰涎,微喘,不渴,治以解表化饮,治咳平喘的小青龙汤,若有内热,加重剂量的生石膏;由表寒外来,郁热不宣致外寒闭内热,出现发热(高烧),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燥,口渴,脉浮紧等,治以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的大青龙汤。

  3 阳明病证

  由胃热炽盛,出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四大证,治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的白虎汤;由胃热炽盛,实热内结,致便秘,腹痛、腹胀、高热等证,治以泻下燥实,调和胃气的调胃承气汤,由胃热炽盛,腑气不通出现腹胀为主,发热、腹痛;或热结旁流(即拉稀、或稀便中有硬块),治以泻热通便,破滞消满的小承气汤。

  4 半表半里证

    由邪在半表半里,抑郁气机出入,出现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证,治以疏风清火,和解表里的小柴胡汤(此外不用人参,兼见足太阴脾经证时才用人参补气);由肝胆克伐脾胃,胃失和降,出现干呕,胃脘支结,胸胁郁闷不舒,治以和解表里,发热解肌的柴胡桂枝汤;兼阳明热结,腑气不降致大便秘结,治以外解少阳,内泄热结的大柴胡汤。

  5 太阳病证

  由脾气虚,寒湿内生致腹满痛,呕食,口不渴等证,治以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理中汤。(太阴病与阳明病的腹满而痛有虚实之分,前者其势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属虚证;后者硬痛,拒按,持续不减,属实证。)

  6 少阴里寒证

  由脾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致阳虚寒证,出现恶寒(怕冷)●卧,四肢厥冷,完谷不化等证,治以温里回阳的四逆汤;由心肾阳衰致阳虚水泛出现阳虚寒证加上水肿为主证,治以温阳化气利水的真武汤;由心阳虚(心肾失交)致阴虚火旺,出现心烦不眠,口燥咽干,舌红绛等证,治以育阴清热(滋心阳-补肾水)的黄连阿胶汤(阴虚证的主方)。伤寒六经辨证是外感发热病由三阳经到三阴经的辨证过程。它的传化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腑→脏),由阳经入阴经。外感邪气主要是针对外感风寒而言,风寒属阴邪,阴邪易伤阳气,病变是由表入里逐渐热化的过程,即外感病起表寒证向里发展变为里热证,此时是六腑病变,属于邪气正气抗击的三阳经证候,这是对于三阳经而言;对于三阴经,从三阳经到三阴经的过渡阶段,即阳明经到太阴经的过程,是由于阳明经损伤中阳,导致太阳中虚寒湿证,因此病变是由阳虚而寒化的过程。以上只是一般传变规律,实际上也有越经的现象,出现“合病”、“并病”及“直中”等不同传变。总的来说,伤寒的六经辨证发热不甚(除了阳明经是入里化热出现四大证外),整个证候表现给人一种寒性感。

  作者单位:642150四川省隆昌县中医医院

作者: 郑红伟 许光斌 2005-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