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1期中医中药

肝瘟病名的临床意义

来源:INTERNET
摘要:肝瘟病名有其丰厚内涵及临床意义,现浅谈如下。1湿热疫毒是肝瘟发病的主要病因温热疫毒(肝炎病毒)之邪或从口入,或因血染,深入血分,瘀热交阻,疏泄失常,疫毒留滞而发病。湿热相结,如油裹面,胶结难解,深入血分,热与血结,血热血瘀。湿热疫毒滞留中焦,易困阻脾胃,阻碍气机升降,临床常见食欲不振,疲乏无力,......

点击显示 收起

  肝瘟病名有其丰厚内涵及临床意义,现浅谈如下。

  1 指出了病因
   
  1.1 湿热疫毒是肝瘟发病的主要病因 温热疫毒(肝炎病毒)之邪或从口入,或因血染,深入血分,瘀热交阻,疏泄失常,疫毒留滞而发病。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重浊,易伤脾胃,耗损阳气;热为阳邪,其性燥烈,入血伤肝,易伤阴津。湿热相结,如油裹面,胶结难解,深入血分,热与血结,血热血瘀;湿邪凝聚生痰,痰瘀互结,阻塞脉络,不易分化宣散,毒邪留滞不去,致肝瘟发病急,病情缠绵。脾胃为中土,主运化受纳,统血,主四肢肌肉,脾喜燥厌湿。湿热疫毒滞留中焦,易困阻脾胃,阻碍气机升降,临床常见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脘痞腹胀,厌油,便溏等病证。
   
  1.2 七情郁结是肝瘟病变转归的基础 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喜条达,厌郁怒。疫毒入侵,湿热滞留,疏泄失常,化火动热,血热血瘀,证见黄疸、胁痛等。肝气郁结,升降失调,湿热阻络,络脉不通则胸胁胀痛不已,肝血瘀阻,胁下痞块。肝之与脾,脾主运化受纳必赖肝之疏泄方能正常,肝之藏血柔养,必依脾之传输供给,所谓“土能荣木”。肝病易传于脾,脾病易及于肝,所以肝脾失调,七情郁结是肝瘟发病的内因。笔者曾见一病人,因外伤致脾破裂,住某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时感染乙肝病毒,术后1个月痊愈出院,又半月体健康复,突闻其子意外死亡,当场气厥昏倒,3天后全身黄疸,昏迷谵语,腹胀腹水等症均见,再送某院诊为重症肝炎肝昏迷(急黄症)。从而可见七情郁结与肝瘟发病转归的重要关系,尤当医者重视。

  2 揭示了肝瘟的病理机转

  平素嗜好辛辣炙之人,或酒辟之躯,湿热内伏;或易怒忧思之人,七情郁结,肝气不畅,感受湿热疫毒而发病。或体质虚弱,脾虚湿困,寒饮内伏,或湿留化热;或肝血不足,肝肾阴虚,感受时行疫毒,滞留不去,肝胆受损,脾胃受侵发病,病延日久,穷必及肾。
   
  湿热疫毒初侵人体,正邪相争,出现寒热往来,发热等初似感冒,但上腭易见黄染,湿热蕴蒸出现黄疸,胁痛,疲乏,纳呆,口苦,溺黄赤,脉弦数,舌红、苔黄腻等肝脾受累见症。(急性肝炎)
   
  若毒邪壅盛,肝阳上亢,心肾受累,热扰神明,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斑疹吐衄,腹胀腹水等症,乃毒入心包之危急重症,是急黄(瘟黄)证。(重症肝炎)。
   
  若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慢性肝炎)正不胜邪,部分湿热毒邪滞留体内,危害机体,损伤气血,气机郁阻,气滞血瘀而出现黄疸久不退,或胁痛隐隐,胁下痞块等,肝失条达,肝阴亏损,肝阳失潜证见头晕乏力,耳鸣失眠,口干胁痛,脉弦细,舌红等症。湿热困阻脾胃,证见脘痞腹胀,纳呆,少气懒言,疲乏无力,便溏,舌淡红苔腻,脉濡弱,甚则呕吐。

  肝病及肾,肝肾阴虚,五心烦热,口干耳鸣,舌光红无苔,脉细无力。脾肾阳虚,乏力腹胀,四肢不温,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淡脉弱,甚则下肢肿胀,水留腹中。
   
  肝郁化火,耗津损液,血热血瘀,滞留不畅,瘀阻肝脉;或气滞血瘀,胁肋胀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两胁下块;湿邪凝聚生痰,痰浊与血相结,痰瘀固阻塞脉络,胁下痞块。一般来说,(肝大)胁下块小而软者病较轻;块大而硬者病较重。瘀热阻于肝脾之络,瘀热不得宣泄,散发于皮肤之间,症见红丝赤缕(蜘蛛痣),手掌紫红(肝掌)。舌质紫暗,或有瘀点,均属血瘀之征。
   
  总之,肝瘟乃温热疫毒侵入人体,初损肝脾,邪盛正气盛,病情较轻;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毒邪滞留,正气虚损,病及于肾,病情较重,病情缠绵,易变证丛生。若疫毒壅盛,损及心肾,上扰神明为肝瘟危症。

  3 提示了治疗方法
   
  3.1 解毒是治疗肝瘟的基本法则 肝瘟既然是湿热疫毒为病,解毒就是基本大法。尤其是肝瘟初起,毒邪雍盛,当大剂解毒。又因湿热疫毒易于滞留不去,解毒就当彻底,以免留邪为患,致生他变。结合湿热毒邪的性质,或清热解毒,或燥湿清热解毒,或凉血活血解毒等等。邪毒壅盛时用大黄,芒硝泻下通腑也是为了祛除毒邪,在正气虚时用补益 之黄芪、灵芝等也是扶正益气兼有解毒之用。
   
  湿热毒邪为患,“热者寒之”,清热解毒为首选至重之法,常用药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蚤休、龙胆草、虎杖,连翘、青黛、板兰根、败酱草、大青叶、蒲公英、山豆根、黄芩、贯众、黄柏等。湿热相结,湿去则热无所依,祛湿是其关键,常用祛湿药如茵陈、田基黄、垂盆草、土茯苓、滑石,赶黄草、马鞭草、金钱草、泽泻、茯苓等。湿热毒邪深入血分,血热血瘀是肝瘟的主要病机,故凉血解毒药必不可少,仲景茵陈蒿汤之用大黄就是清热通腑凉血解毒为后人示范。
   
  肝瘟一病七情郁结,升降失调是病变转归的内因,无论湿偏盛,还是热偏盛,疏肝理气药在必选之列,如柴胡、香附、郁金、佛手片、川楝、青陈皮等宣畅气机,以利分化宣散湿热毒邪。
   
  3.2 调补肝脾肾是治疗肝温的重要环节。肝瘟的病变转归内因是七情郁结,肝气不疏,肝脾并病,升降失调,气血瘀阻,故疏肝理脾是治疗肝瘟的常法。肝肾同源,补肾既是补肝,调补肾阴肾阳是治肝瘟后期的重要方法。
   
  调理肝脾法在临床报导和实践中运用治疗肝瘟较多。四逆散、逍遥散、柴芍六君汤等均为常用方。尤其是肝瘟失治或误治,毒邪虽减,气血受损,人体正气不足,余邪滞留不去,需扶正以祛邪,气血亏虚用黄芪、当归、党参、灵芝等补气血,体健病自愈。脾虚失运,湿毒困阻,常用四君汤、七味白术散等。肝肾阳虚,肝血不足,用枸菊地黄加柴胡均能调补肝、脾、肾以达祛邪之目的。
   
  肝瘟肝病及肾,又当以补肾为主。补肾阴常用生地、女贞子、五味子、旱莲草、宁杞、山药、何首乌、黄精、胎盘粉等药。脾肾阳虚,补肾阳常用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鹿茸等,甚至可用肉桂、附片等温阳之品,肾阳得补脾阳得温,运化复常而病愈。总之,临床当分清阴阳气血,肝脾肾诸脏何虚何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勿犯虚虚实实之戒,为治病之本。

  作者单位:646000四川省泸州市中医院 

作者: 舒坦 2005-7-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