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9期

中药散剂治疗慢性胆囊炎200例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笔者自2001年以来应用中药利胆散治疗慢性胆囊炎2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3治疗方法口服中药利胆散,每次3g,每天3次,治疗期间忌食油腻、辛辣、秽浊食物。4治疗标准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X线胆囊造影或B超所见胆囊轮廓清晰、壁光滑为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B超或X线复查比治疗前好转为有效。...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自2001年以来应用中药利胆散治疗慢性胆囊炎2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中,男76例,女124例,年龄26~66岁,其中伴胆石症8例,有蛔虫史3例。病程最短半月,最长10年。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右上腹胁肋痛或隐痛兼有胃脘胀满不适、嗳气、食少纳呆、口苦、咽干、便秘、厌油腻等。

    1.2 诊断标准 除具备临床症状和体征外,经X线胆囊造影或B超提示胆囊膨大或缩小,收缩功能不良,胆壁增厚、欠光滑等异常。

    1.3 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利胆散,每次3g,每天3次,治疗期间忌食油腻、辛辣、秽浊食物。大便燥结或胁痛甚者一次口服利胆散5g,每5h1次。孕妇慎用。方药组成:金钱草、茵陈、虎杖、柴胡、郁金、川楝子、龙胆草、赤白芍、元胡、生甘草。

  1.4 治疗标准 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X线胆囊造影或B超所见胆囊轮廓清晰、壁光滑为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B超无明显异常为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B超或X线复查比治疗前好转为有效;治疗3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B超或X线检查同治疗无改变为无效。1.5 治疗结果 本组200例中治愈112例,显效78例,有效3例,无效7例。

  2 病案举例

    患者,女,63岁,2001年10月16日初诊。2年来,阵发性右上腹部疼痛,并向右肩背放射,曾多次用西药治疗,时好时犯,反复发作,常因食脂餐后诱发。近日来疼痛加剧难忍,症见右上腹部疼痛,向右肩背放射,身热,身重,心烦口渴,纳呆不欲饮食,尿黄少,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B超示:胆囊壁欠光滑,提示胆囊炎。中医诊断:胆胀湿热证用利胆每天3次,每次5g,服药期间多饮水,共服12天,症状大减,B超正常,再服7天,诸症皆除,随访未见复发。

  3 体会

    胆囊炎属祖国医学中“胁痛”范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为清净之腑,以通为用,附于肝与其经脉络通,为表里关系。肝之余气化为胆汁。肝胆皆属木性,其气敷布脏腑身形,使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有序。这样脾土得疏,五谷得以化生,人体元气渐获裨益,使之生生不息。由于七情不节或湿热、食积、虫积等犯于肝胆,使其生机失布、枢机不利、阳气失敷,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痞滞。经络不畅、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胁痛作矣。又兼肝胆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在病理情况下多为火旺之证,故利胆散以清热泻火为主,方中金钱草清热解毒、利尿排石、活血化瘀,专治胆囊炎、胆结石等病。现代药理研究:口服煎剂后从十二指肠引流检查发现本散剂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肝细胞的胆汁分泌,肝胆管内胆汁增高,胆道括约肌弛张而利于胆汁排出。茵陈清热利湿,有显著利胆作用,而虎杖能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两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柴胡、郁金二药同用有协同作用互相增强作用,与川楝子共同舒肝理气。龙胆草清热燥湿,主治胸胁苦满、便秘、尿赤、口苦咽干等证。赤白芍养血、凉血、活血。元胡理气活血止痛。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补益与驱邪同用清热解毒并举,表里脏腑同治,共奏疏理肝胆、理气止痛之功。

    笔者体会该散剂对胆囊炎临床症状、体征如胁痛、呃逆、食少纳呆、腹胀便秘、目赤、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数等属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者均有较好疗效。而对腹泄便溏、四肢欠温、气短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属脾胃阳虚或脾肾阳虚者应慎用。
    
   作者单位:561000贵州安顺,安顺市中医院

  (编辑:黄 杰)

作者: 吴敏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