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0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36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临床中比较多见,目前多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3CT扫描全组病例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双侧血肿9例,单侧血肿27例。2结果36例均在局麻下行钻孔引流术(BHID),个别精神烦躁者加基础麻醉,全部治愈。血肿量最少35ml,最多200ml,术后3~5天复查CT,脑组织复位,血肿残腔消失27例,血肿残腔有少量积液......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临床中比较多见,目前多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笔者近年来临床治疗3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5例,女11例,年龄39~78岁,其中50岁以上22例,占58%,有明确头部外伤史29例,外伤距手术1~6个月不等。

  1.2  症状和体征  头痛或头晕26例,肢体不同程度偏瘫15例,智能障碍和精神异常3例,意识障碍5例,昏迷伴一侧瞳孔散大3例。

  1.3  CT扫描  全组病例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双侧血肿9例,单侧血肿27例;低密度13例,等密度8例,混杂密度15例;脑中线结构移位<1.0cm 8例,1.0~2.0cm 22例,>2.0cm 6例。

  2  结果
 
  36例均在局麻下行钻孔引流术(BHID),个别精神烦躁者加基础麻醉,全部治愈。血肿量最少35ml,最多200ml,术后3~5天复查CT,脑组织复位,血肿残腔消失27例,血肿残腔有少量积液积气9例,出院后复查CT在1~2个月内逐渐缩小并消失。

  3  讨论

  3.1  诊断  有明显的颅脑外伤史,包括有轻微的头部损伤,出现颅内压增高及局限性体征时,诊断应首先想到此病。本组29例有外伤史,占81%。精神症状、智能障碍常为本病的首发症状[1]。本组有2位老年患者,内科疑脑梗死或老年痴呆,做CT时始得到确诊。头颅CT扫描是最方便、简单、安全、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而且术后复查CT对了解血肿引流、复发、积液积气情况及拔除引流管时间有指导作用。

  3.2  机制  过去人们认为CSDH的形成是由于包膜血管的血浆渗入,增加了囊内渗透压,致使血肿的体积不断扩大。近年研究表明是因血肿包膜的外层内微血管不断破裂出血和过度纤维蛋白溶解促进出血,使血肿体积逐渐扩大[2]。

  3.3  治疗  BHID是目前治疗CSDH最佳治疗方法[3]。该方法操作简单,局麻下即可进行,对患者损伤小,效果好,尤其适用于高龄患者。笔者体会预防各种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钻孔点选择血肿最厚部位,钻孔后稍扩大骨孔,硬膜上出血点及骨孔缘渗血应妥善止血。(2)引流管选用14~16号硅胶管,硬膜上“+”形切口应稍大于引流管,切开后将血肿缓缓放出,使颅内压慢慢下降,不致因颅内压骤降而发生硬膜外或颅内血肿。放置引流管动作要轻柔,通过引流管用盐水冲洗血肿腔,可以防止空气倒流,减少颅内积气的发生。术中要变换引流管的位置,反复冲洗,彻底将局部的纤维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冲洗干净, 直到冲出液体清亮为止,这一点至关重要,可预防CSDH复发。(3)术后头低脚高位(15°~30°),6h后常规低位开放引流管,早期补充大量液体(每天3500~4000ml),避免低颅压,以利于脑复位。引流管一般放置3~5天,引流量逐日减少,变清亮,复查头颅CT见血肿腔已基本消失,即可拔管。

  【参考文献】

  1  常义,龙吁西,黄兰绮,等.慢性硬膜下血肿若干问题探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0,2,117.

  2  段国升,朱诚.手术学全集·神经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90.

  3  陈建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某些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7,14:182-185.

  作者单位: 467500 河南汝州,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一  坤)

作者: 程建岳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