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2期

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143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房颤)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本科于1995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143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1一般资料本组143例均为老年(60岁以上)阵发性房颤(每次发作持续时间3个月以下)的连续住院患者。发作频率数月至数年1次或1日数次不等。...

点击显示 收起

  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房颤)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本科于1995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143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3例均为老年(60岁以上)阵发性房颤(每次发作持续时间3个月以下)的连续住院患者。男93例,女50例;年龄60~91岁,平均71±12.9岁,初发年龄47~88岁,平均66.1±15.4岁;病程初发~20年,平均4.7年,其中74.4%于1~5年间;发作频率数月至数年1次或1日数次不等。基础心脏疾病分布见表1,诊断冠心病高血压病按WHO标准。发作诱因见表2。

  表1  基础心脏病分布(略)

  表2  阵发性房颤诱因(略)

  1.2  观察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后经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常规进行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及血、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查,房颤发作时及转律后均有心电图记录,对心室率<100次/min暂观察12~24h,观察未转律或心室率>100次/min者予洋地黄、乙胺碘呋酮、心律平或β-阻滞剂治疗。本组患者未用奎尼丁。

  2  结果与讨论[1~3]

  (1)老年人阵发房颤的病因素是多样的,本文143例中130例有基础心脏疾病,占90.9%,但主要是冠心病(60%)和高血压病(12.3%),这可能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的特点有关,且冠心病阵发性房颤多为60岁以后起病。有13例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且均于60岁以前起病。老年人由于窦房结和结间束的退行性变,致肌纤维减少和纤维组织增生房内多处微折返的形成而容易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因此,老年阵发性房颤可能是独立的疾病,虽然阵发房颤作为诊断老年冠心病的参考标准仍值得探讨,但本文结果提示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甲亢。

  (2)房颤易在机体受不良刺激时发作,本文86.7%病例有明确诱因可寻,其中各种感染15.4%,疲劳紧张60.8%,饮酒4.2%,其他如发作性眩晕、排便及外伤等引起的占14.0%,但13.3%患者无明显诱因。因此,诊断房颤时应注意寻找诱因,避免诱因而减少发作。

  (3)本文阵发性房颤发作后经休息及去除诱因能自行转律的占14.0%,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后转复的占67.4%,其中用洋地黄控制心室率后自行恢复窦律的40例,占30%,用乙胺磺呋酮转复的39例,占27.3%,用倍他乐克和安定转复的16例,占11.2%,洋地黄与乙胺碘呋酮合用转律的13例,占9.1%。笔者发现,对于平时不用抗心律失常药,发作次数少,且不伴有预激综合征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老年急性房颤患者,可以用洋地黄作为首选,该药通过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和抑制交感神经张力而减慢心室率,其转律成功率高,占81.8%,时间短,平均3.6h,并且可改善心功能。但对经常房颤发作而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预防发生的患者,增加原有药物剂量,往往可以提高转复成功率。在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中,认为相对小剂量乙胺碘呋酮和倍他乐克对阵发性房颤有效,患者耐受性好,它可以降低房颤发作频率和发作时心室率,但应注意剂量个体化。

  (4)房颤发作时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乏力,14.0%的患者有胸痛,7%的患者表现为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如气促,这是由于房颤发作时,心房作为“辅助泵”的功能丧失和心室率快,节律不规则,心排血量减少所致。因此,对老年患者如房颤伴有明显症状,心室率快,尤其表现如心功能不全者,应注意观察,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心房复律远期复发的影响因素.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10:32.

  2  沈瑾,钱贻简.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病因(26例临床病理对照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89,8:136.

  3  钱贻简.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中华心血管杂志,1993,4:238.

  (编辑:汪  洋)

  作者单位:123000 辽宁阜新,阜新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


 

作者: 王淑贤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