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2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典型病例不难确诊,非典型病例易延误诊断,及时行头部CT及MRI检查可及早诊断,MRI较CT敏感,临床拟诊患者早期行MRI检查能提高诊断率,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现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3例TOBS报告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中脑病变损害为主要表现,常伴有丘脑、枕叶、颞叶内侧、甚至小脑上部等处的缺血损害。典型病例不难确诊,非典型病例易延误诊断,及时行头部CT及MRI检查可及早诊断,MRI较CT敏感,临床拟诊患者早期行MRI检查能提高诊断率,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现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3例TOBS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39~76岁,平均61.22岁。 入院时临床表现:眩晕8例,重度昏迷2例,浅昏迷-中度昏迷3例,无动性缄默症1例,睡眠障碍4例,神志清楚3例。眼球运动障碍10例,其中垂直注视麻痹4例,分离性斜视2例,双眼球过度聚合3例,假性外展麻痹1例,眼睑下垂3例。瞳孔异常8例,其中瞳孔散大(以一侧为主)5例,虹膜异位即椭圆形瞳孔1例,小瞳孔光反射迟钝2例,眼球震颤7例。幻视1例,为黄昏幻视。象限性同象偏盲4例,同侧偏盲3例,一侧肢体瘫8例,两侧不全瘫4例,半身浅感觉减退7例,其中4例伴有位置与震动感减退,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和轮替动作笨拙3例,Babinski征或Chaddock征单侧阳性7例,双侧阳性4例,近记忆力减退4例,伴有Balint综合征1例。

  1.2  检查方法  头部CT及MRI检查可见以丘脑为主合并中脑、枕叶、小脑、桥脑、颞叶的梗塞灶。头部MRA检查6例:2例双侧大脑后动脉未显影,1例一侧大脑后动脉未显影,1例小脑上动脉未显影,2例正常。

  1.3  治疗方法及结果  13例患者均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原则给予治疗,显著好转5例,有效5例,恶化1例,2例死亡。

  2  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于1980年由CapLan[1]首次报告,是以意识行为异常,眼动障碍,视觉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其影响部位最多的是丘脑、中脑、枕叶[2]。本组病例符合此特征。
  
  意识障碍是TOBS综合征的特征之一,系病变累及中脑及或丘脑网状激活系统所致,基底动脉管径越到远端越细,其供应中脑,丘脑部位的深穿支远较供应枕颞叶小脑动脉为细,故容易发生意识障碍,吴祖舜报道意识障碍占93.3%[3],本组病例占84.6%,以浅昏迷-中度昏迷及睡眠障碍为主,可表现为一时性或持续数天,个别病例可达数周,可反复发作,清醒后可出现睡眠时间长或睡眠倒错。本组有1例意识障碍8周,最后经积极治疗,意识转清,起居可自理,故临床不要轻易放弃治疗。
  
  眼动障碍和瞳孔异常是TOBS综合征最常见的体征。系包括动眼神经核所在的导水管腹侧中脑被盖内侧缺血,瞳孔反射弧传入纤维在视束至E—W核受损所致。CapLan报道为100%[1],本组病例为76.9%眼动障碍以垂直注视麻痹为主,其次为双眼球过度聚合。瞳孔异常以瞳孔扩大为主,特别警惕一侧瞳孔扩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者应与天幕疝鉴别,其鉴别要点如下:(1)意识障碍相对轻且时间长;(2)脱水治疗瞳孔及意识障碍无改善;(3)脑CT检查半球无病灶,中线无移位;(4)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相对较轻。虹膜异位有文献报道高达93%[4],本组病例只有1例。综合以上眼动障碍和瞳孔异常及虹膜异位非TOBS必备条件。
  
  TOBS还可表现为同向性象限盲、偏盲或皮质盲,记忆力减退,也可出现行为异常、虚构、Balint综合征及运动感觉障碍。大部分病人有偏瘫,感觉障碍,是因大脑脚,丘脑梗死所致。记忆力减退伴有行为异常、虚构者(丘脑、颞叶损害)应与病毒性脑炎鉴别,本组有1例病程中有发热、精神异常首诊为病毒性脑炎,出现眼动障碍和瞳孔异常及偏瘫时行MRI检查确诊为TOBS。肢体不自主运动在TOBS中少见。
  
  TOBS有5支血管组成,不同的血管受累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组合,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易与多发脑梗死相混,其鉴别如下:(1)TOBS的MRI或CT出现与临床一致的多发新鲜病灶,同时造成中脑、桥脑上端、丘脑、枕叶及颞叶内侧梗死。(2)TOBS以中脑和丘脑症状为临床核心表现。(3)多发性脑梗死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脑梗死病史,MRI或CT同时存在新鲜和陈旧病灶。TOBS病程可阶梯式进展,部分动脉阻塞,进而其他血管相继阻塞可出现新的症状,本组有1例患者特殊,病程进展40余天,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警惕。如5支血管同时受累则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TOBS的影像学检查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病灶,分布于丘脑、脑干、小脑和颞枕区,其中丘脑与其它部位的组合最为多见,其次为中脑、枕叶,若双侧丘脑梗死,则形成蝶形低密度改变,本组有2例,此与文献报道不甚一致[3]。由于CT对后颅凹的分辨率差,故CT结果可能与临床体征不一致,需进一步行MRI检查发现CT未发现的病灶,MRI能提高TOBS的早期诊断。本组病例6例行MRA检查,4例异常,可能与血管的再通有关。
  
  TOBS综合征预后差,与文献[1~5]报道一致。凡有幕上幕下多处病灶特别是中脑、丘脑梗死其预后差,而仅有枕叶及小脑梗死则死亡率低。

  【参考文献】

  1  Caplan  LR.  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ne.Neuvology,1980,30(1):72-75.

  2  毓青,杨露春.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与影象学分析.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9,5:32-34.

  3  吴祖舜,尹桂敏,蒋志庚.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6):223-224.

  4  王向波.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中华神经科学杂志, 1995,(脑血管病增刊):109.

  5  胡维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6,30:378-379.

  (编辑:若  木)

  作者单位: 032200 山西汾阳,汾阳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 王保爱, 赵艳萍, 杨玉叶, 王建华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