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5期

庆阳市1972~2002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在麻疹疫苗(MV)接种前,本市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第二位,是严重威胁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急性传染病。自1980年推广使用MV以来,尤其是1988年实施计划免疫冷链后,全市麻疹发病得到有效控制,改变了间隔3~5年出现流行高峰的现象,呈现出低水平散发状态,偶有小范围的流行。现将本市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

点击显示 收起

  在麻疹疫苗(MV)接种前,本市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第二位,是严重威胁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急性传染病。自1980年推广使用MV以来,尤其是1988年实施计划免疫冷链后,全市麻疹发病得到有效控制,改变了间隔3~5年出现流行高峰的现象,呈现出低水平散发状态,偶有小范围的流行。现将本市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庆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室,人口资料来自市统计局。

    1.2  分析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疫情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MV使用前阶段(1972~1979年)出现3次大流行,间隔3~5年,年平均发病率为457.02/10万,最高的1973年为1010.73/10万,病例终年不断,年平均死亡率为2.53/10万;计划免疫初期阶段(1980~1987年),开始使用MV后,没有规范的计划免疫前,除1984年有1次大流行外(发病率141.65/10万),其他年份发病率在0.32~27.55/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下降为28.30/10万,年均死亡率为0.11/10万;在1988年正式实施计划免疫后,全市统一按照国家计划免疫程序进行MV接种,麻疹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8.11/10万,但在1999年、2002年发病出现两个小高峰。

    2.2  流行特征

    2.2.1  季节分布  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在高流行年份(1972~1979年),2月份开始升高,病例集中在3~7月,占病例总数的76.10%,表现为春夏高峰。1986年后高峰月为3~6月,占病例总数的69.13%,4月份最高,高峰期相对缩短。

    2.2.2  年龄分布  据1986~1997年病例统计,0~4岁占43.8%,5~9岁占32.3%,10~19岁占15.3%,整体是以儿童青少年为主。职业中也是托儿所和散居儿童占62.29%,中小学生占30.33%。

    2.2.3  地区分布  麻疹病例在MV使用前后无明显地区规律性,全市各县区普遍散发,局部地区出现流行,与当地人群免疫水平有关。

    2.3  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1994年10月对城区103名2~4岁、6~8岁、13~15岁和21~39岁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结果表明抗体水平较高,抗体阳性率100%,GMP1:34.69。1996年7月对农村113名4~14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进行监测,结果抗体阳性率94.69%,GMP1:11.28,整体水平不高。

    3  讨论

    MV的使用使麻疹季节性高峰期有所缩短,但明显地消除了原来每隔3~5年大流行的流行高峰,大大地降低了全市麻疹发病水平,结束了自然流行状态。尤其是实施计划免疫冷链运转后,随着接种质量和接种率的不断提高,全市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说明实施计划免疫后,本市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在人群中建立了牢固的免疫屏障,麻疹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计划免疫成效显著。

    近年来,本市的麻疹在局部地区出现小的流行,与当地的计划免疫工作发展不平衡有关:免疫接种工作未能坚持运转,部分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出现免疫空白;也有部分麻疹病例报告不及时,调查处理不及时造成疫情蔓延扩散;麻疹病例监测不敏感,也有的不及时,实验室监测滞后,对疫情的控制帮助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流动人口的增多使计划免疫工作的难度加大。

    根据本市计划免疫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控制麻疹的发生和流行,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坚持抓好常规免疫工作,保持冷链运转,保证接种质量和高的接种率;(2)重视加强免疫,局部计划免疫薄弱地区可以有计划地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3)提高麻疹监测报告系统工作质量,及时预测和发现疫情;(4)制定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办法,加强流动人口中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作者单位: 745000 甘肃庆阳,庆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若  木)

作者: 景永峰,帅毓元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