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7期

食管早期癌60例内镜诊断分析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食管癌是上消化道常见的肿瘤,为能将疾病控制在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阶段,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便成为其中关键。我院1995年9月~2005年9月共发现食管早癌60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中男46例,女14例。其中有食管癌家族史15例,经病理证实确诊为食管早癌。...

点击显示 收起

  食管癌是上消化道常见的肿瘤,为能将疾病控制在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阶段,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便成为其中关键。我院1995年9月~2005年9月共发现食管早癌60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25~78岁,平均50.6岁。其中有食管癌家族史15例,经病理证实确诊为食管早癌。

     1.2  临床症状  本组病例中胸骨后疼痛14例,烧灼感12例,进食滞留感10例,吞咽哽咽感7例,无证状者17例。

     1.3  内镜分型  O~Ⅰ(表浅隆起型)16例;0~Ⅱ(表浅平坦型)37 例;其中0~Ⅱa(轻度隆起型)14 例;0~Ⅱb(平坦型)13例;0~Ⅱc(轻度凹陷型)10例;0~Ⅲ(表浅凹陷型)7例。

     1.4  病变部位  食管上段9例,中段30例,下段21例。病变大小0.2~1.6cm。

     1.5  内镜表现  (1)糜烂出血:可见黏膜下血管网欠清晰,局限性或片状糜烂,组织变脆易出血或镜触出血。可伴有黏膜增厚、粗糙、颗粒感等。本组检出此型25例,占41.6%。

     (2)斑块:可见表皮失去原有光泽,颜色暗淡,稍隆起灰白色斑块。本组检出7例,占11.7%。

     (3)结节:单个多小于0.5cm,多个小结节伴发也可见。本组检出6例,占10%。

     (4)白脊:食管黏膜纵行皱襞脊背呈白色,称为白脊。可见单条或多条,其上可伴见凹陷的糜烂灶。本组检出5例,占8.3%。

     (5)粗糙增厚:表现为局部黏膜粗糙、变厚,不规则。本组检出4例,占6.7%。

     (6)皱缩、瘢痕:可见局限性的小片黏膜向中心皱缩,似瘢痕样。本组检出2例,占3.3%

     (7)剥脱样变:可见黏膜部分脱落而成的红区内有血管网出现。本组检出3例,占5%。

     (8)颗粒样变:可见局部黏膜表面呈细颗粒样簇集成片,或伴有糜烂,镜触出血。本组检出4例,占6.7%。

     (9)红斑:表现为孤立性充血斑。本组检出2例,占3.3%。

     (10)白苔:可见表面附着散在或成片的苔膜,伴有黏膜糜烂粗糙。本组检出2例,占3.3%。

     1.6  病理结果  原位癌13 例,黏膜内癌 22例,黏膜下层癌25 例,均是鳞癌。后经手术证实,无周围脏器、淋巴或胸膜转移。

     2  讨论

  食管早癌通常指癌灶局限于黏膜下层,无周围脏器、淋巴或胸膜转移。但近来有观点主张食管早癌是指食管黏膜癌(病理分型中的原位癌和黏膜内癌),因癌灶未突破黏膜肌层,很少侵及血管,故淋巴结转移率极低,而黏膜下癌的术后复发率则相对较高。这充分说明食管黏膜癌的预后远优于黏膜下癌。

     食管早癌或无明显症状,或有胸骨后痛、烧灼感、梗阻感、食物滞留感等症状。出现此类症状,主要是由于这种小的病灶和炎症等刺激食管痉挛导致,就像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故应当与其他食管病变如反流性食管炎、霉菌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贲门失迟缓症、Barrett食管相鉴别。尤其是这些病变合并食管早癌时,更应高度警惕,以免造成漏诊,贻误患者治疗时机。

     食管早癌有其独特的内镜特点,多表现为:(1) 黏膜糜烂:组织质脆易出血或镜触出血;(2) 血管网改变:病变部位多伴有黏膜血管网紊乱、结构不清、粗细不均或见中断;(3) 表面性状改变:如黏膜表面粗糙、皱缩、斑块、结节或颗粒感等;(4) 表面色泽改变:如黏膜充血、孤立性红斑、或黏膜颜色灰暗失去原有光泽。

     内镜诊断食管早癌的方法较多,通常采用色素喷洒法,即卢戈氏碘喷洒染色或甲苯胺兰及碘双重染色。甲苯胺兰染色机制是因其吸附瘤细胞表面,在细胞内浸润和细胞间渗透,使浅表癌染成网状图形[1];碘染色机制是因成熟的非角化食管鳞状上皮含有大量的糖原,遇碘后呈棕黄色,当食管癌或炎症时胞内糖原含量减少或消失,因此碘染后浅染或不染色。碘染可确定病变范围,甲苯胺兰染色可识别病变性质,如癌灶的浸润深度等。但单纯碘染,若遇食管上皮增生或炎症时亦可不染,故特异程度较低。所以两者结合双重染色能助于食管早癌的精密检查。我院近年来应用染色法检查食管病变,使癌检率有所增加。

     食管早癌因其病灶小,钡餐下不显影,常被忽视,所以内镜检查尤为重要。检查时首先要清除吸附在表面的黏液。进镜要缓慢轻柔、观察要细致,遇有可疑病变应结合染色常规咬检。咬检非常关键,可通过旋转镜身或活检钳改变角度、吸引等方法,尽量挖掘式取材。咬检后最好再行刷检,这样,诊断会更为明确,有利于提高癌检率。对于病理阴性或不典型增生患者,应定期复查、跟踪随访。

     所以,内镜诊断食管早癌并不难,只要抱有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观察仔细、不放过可疑病变,就能提高诊断率。这对指导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Ypshi T.Basic research in vital staining method.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for malignant gastric lesion. In“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with  Application of Dye” ed  by T.Takemoto et al,Lgaku Shion,Tokyo.1994,21-27.

      作者单位:053000   河北衡水,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编辑:石  岚)

作者: 尹平,彭乃强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