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8期

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调查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调查了解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希望找到一个平衡和调节心理问题的好对策。方法抽取我院医护人员共66名,通过SDS和SAS了解他们平常的心境,再通过问卷形式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近1/3精神科医护人员存在无望感,无成就感,收入低,自感工作无挑战性,缺乏活力,对本职工作缺乏热忱的态度......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调查了解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希望找到一个平衡和调节心理问题的好对策。方法  抽取我院医护人员共66名,通过SDS和SAS了解他们平常的心境,再通过问卷形式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近1/3精神科医护人员存在无望感,无成就感,收入低,自感工作无挑战性,缺乏活力,对本职工作缺乏热忱的态度,常常感到焦虑、紧张和压抑。结论  精神科医护人员普遍存在不平衡的心态,工作热情不够,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状态中,对社会地位及待遇不满意,提示我们要考虑到精神科医护人员的从业高风险,给他们思想上减压,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并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关键词】  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

      精神科医护人员是医护工作人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担任的医疗护理工作与综合医院的医护人员担任的医疗护理工作没有质的差别,只是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服务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精神病人,这类病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异常的精神活动表现在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某一个或多个异常而成为了精神病人[1],他们中较少部分病人是自动就医的,大部分病人是强制就医,正因为如此,病人在就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反感、拒绝和违拗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病人的急性治疗期尤为明显,所以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难度较之综合医院的同行相对就大一些,他们的精神压力也重一些,在这个特殊环境中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到底怎么样,现将我院医师26名,护理人员40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其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市级专科医院)医师26名,年龄23~52岁,平均35.3±8.2岁,其中本科6人,专科8人,中专12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6人)。护理人员40名,年龄19~51岁,平均33.7±7.5岁,其中本科0人,专科12人,中专14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4人(副高级职称0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30人,工人7人)。

    1.2  方法  把选取的66名入组人员分别做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统一评分[2],再通过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本职工作的态度、满意度、社会地位、收入、再择业倾向等5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见表1、2。表1  两个自评量表的统计结果 表2  自评问卷的统计结果(满意度)

    尽管精神科的医师和护理人员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的统计中没有发现明显的抑郁和焦虑(其中部分医师出现轻度的焦虑),但在很大程度上,他们都自觉感到情绪不稳定,烦躁,长期处于焦虑和压抑状态之中,精神易疲乏,身体常倦怠[3]。另外,他们对工作缺乏热忱、积极的态度,谈不上真正的爱岗敬业,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感到作为一个精神科的医护人员社会地位远不如其他科的同行,收入也比他们低很多,职业风险又大,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比例,希望换工作的人很多,尤以学历高的或职称高的年轻同志为甚。常出现无望感、无力感、无成就感,对前途缺乏信心等。

    3  讨论

    由于精神病人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甚至在精神病医院里出现过精神病人打死医护人员的情况,而平时对医护人员的言语伤害和身体伤害更是不可避免,另外,他们还会出现自伤和病人之间的互相伤害、逃跑等[4],精神科的医护人员面对这类特殊的病人,虽然不至于像惊弓之鸟,但大脑的“弦”是随时紧绷的,警惕性是一直保持的,所以造成了他们情绪长期处于紧张和压抑之中,而这对他们的身心很不利,常出现精神萎靡、疲倦、乏力、失眠等,同时精神科医护人员患上精神病的比例也很高,就我院而言,患精神病的同志比正常人群高出一倍。另外,由于精神病人在家庭和社会中被当作包袱和负担,他们的危害性和破坏性也相当大,让常人感到畏惧和害怕,人们普遍的心理是看到精神病人都会躲得很远,所以他们一旦发病,家庭和单位就会直接送入医院里,并且一住就是很长的时间,加上一些精神疾病不能治愈,复发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有的病人常常反复多次住院,这样一来,真正关心他们的人就少了,作为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就算对病人给予了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但病人的家庭和单位并不认为有什么大不了,不就是收收管管吗,只要这些病人不跑出来危害他人和社会就可以了,精神科的医护人员的劳动和付出并没有得到人们和社会的理解和尊重。相反,一旦精神病人逃跑了,或者在医院出现了意外,比如被同病房的病人致伤或致死,或者病人出现自伤或自杀等意外,有的家属和单位就此没完没了,医疗纠纷和官司就找上门了,就算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再怎么小心和警惕,这些情况也还是会出现的,所以从业的风险非常高,但是除了社会和人们不理解和不被尊重外,他们的收入也很低,较之其他科的同行低很多,所以要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具备饱满的热情,忘我的工作态度是比较困难的,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心态的不平衡,却非要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也是强求,但是作为工作职责所在,他们又必须对工作负责,在这种情况下,矛盾的心理更突出,不平衡的心态更强烈,出现心理负担和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就更大,患上身心疾病的可能性也大,所以如何着手解决这些矛盾就尤其重要。

    首先,社会应给予一定的关注,不是只有精神病人才真是弱势群体,精神科的医护人员也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和人们的理解、支持,他们也希望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劳动价值。其次,也有必要提高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待遇,至少现在,劳动不是他们的第一需求,劳动是他们谋生和养家糊口的手段,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当然希望得到相应的报酬,把自己的家经营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真正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最后,精神科的医护人员自己还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个人是不能改变现实的,只有现实改变,所以只有去适应环境,并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会有所发展,怨天尤人不是正确的态度。要学会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消极感受,更清晰、更合理地对现实和人生价值进行思考,感受更恰当,行为更有效,从而有效地达到快乐的生活目标[5]。

    【参考文献】

    1  沈渔村,陶国泰.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7.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2.

    3  刘玉霞.精神科护士流失的心理因素调查.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4(11):160.

    4  程群,朱怀轩.冲动型精神病患者的干预及治疗方法探讨.中华医药杂志,2005,12(5):1292-1293.

    5  Richard S,Sharf.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0:426.

   作者单位: 400038 重庆,重庆市精神病院

   (编辑:若  木)

作者: 程群,罗长云,高健碧,王 静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