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0期

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肱骨髁间骨折是少见且严重的关节骨折之一。近年来,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尽快恢复肘关节功能。我院自1998年9月~2004年8月收治肱骨髁间骨折29例,行切开复位、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效果满意。开放性骨折6例。...

点击显示 收起

  肱骨髁间骨折是少见且严重的关节骨折之一。近年来,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尽快恢复肘关节功能。我院自1998年9月~2004年8月收治肱骨髁间骨折29例,行切开复位、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15~65岁,平均39岁。左侧11例,右侧18例。开放性骨折6例。据Müller分型,C1型8例,C2型4例,C3型17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7例。致伤原因:跌伤15例,车祸伤11例,其他3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仰卧位,上气囊止血带,采用后正中切口,暴露并游离尺神经,用橡皮条牵开保护。采用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入路,沿肱三头肌肌腱两侧分离出肱三头肌远端及尺骨近端,在距鹰嘴尖2.5cm处,自尺骨背侧向近端斜至鹰嘴尖关节面边缘进行截骨。骨折端暴露后,首先将髁间骨折复位、固定,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完成髁间整复后,再将髁部与骨干部复位,采用交叉克氏针、双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将尺神经皮下前移。骨折固定后,复位鹰嘴,用两枚克氏针钢丝“8”字张力带固定。

    术后石膏托固定7~14天,石膏托固定期间进行腕、指关节活动。2周后开始肘关节主动伸屈活动,8~12周后进行加强肌肉强度的训练。

  2  结果

  29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定期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肘关节伸屈活动度及肘关节症状。根据肘关节活动范围和患者主观症状再行总体评价。29例中21例无残余痛,8例有轻度不适。20例无功能障碍,9例有功能障碍。肘关节活动度:优16例,良7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79.3%。27例于术后8~12周摄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7例关节间隙有轻度狭窄和边缘骨赘形成,其中C3型5例,C2型2例。骨不连1例,经延长管型石膏固定后愈合,功能评定为中。本组病例均未发生异位骨化、尺神经炎和感染。

    3  讨论

  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单钢板、双钢板、螺钉克氏针、“人”字钢板,但最为传统和广泛采用的是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肱骨内外上髁分别为前臂屈肌及伸肌总腱的起点,前臂在伸屈过程中,内上髁受到拉伸,双克氏针张力带通过内外侧双柱进行固定,可对骨折端产生压力,使骨折更稳定,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如用钢板内固定,由于肱骨远端外形极不规整,固定空间有限,手术操作复杂、困难,虽然钢板本身足够坚强,但却很难做到固定牢固。使用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与双钢板内固定相比,减少了操作程序,使手术操作难度降低,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大量减少了副损伤,且固定坚强可靠,骨折端稳定,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肱骨髁间骨折术后的并发症较多,包括感染、神经损伤、关节僵硬、异位骨化等。本组病例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这与手术时间缩短及以上提及的优点有关。此外有4例术后10周出现克氏针松动,但此时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已达30~110°,X线片显示骨折部分愈合,已对骨折无影响。

    作者单位: 655400 云南宣威,宣威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

   (编辑:若  木)

作者: 刘云,朱家鹏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