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1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0例的体会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2001~2006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所入选9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其中治疗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25~64岁,平均42。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泼尼松30mg/d,晨起顿服,连续5天,随后7~10天内逐渐减量。...

点击显示 收起

      2001~2006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入选9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其中治疗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25~64岁,平均42.3岁;对照组男34例,女12例,年龄26~62岁,平均41.8岁。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泼尼松30mg/d,晨起顿服,连续5天,随后7~10天内逐渐减量;维生素B1100mg和维生素B12500μg,每天1次,肌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剂,配以针灸治疗。基本方药组成:白附子12g,钩藤12g,僵蚕12g,防风10g,葛根12g,羌活10g,全蝎6g,蜈蚣3条。每日1剂,水煎服。如头痛、面肌抽搐者加天麻、白芷以祛风、止痉、止痛;痰浊阻滞较重者加薏苡仁、半夏以燥湿化痰;气血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固表;若久病不愈者加水蛭、穿山甲以破血逐瘀。针灸取穴:病侧翳风、四白、阳白、地仓、颊车、下关,如人中沟歪斜较甚,流涎者加人中、承浆,每日1次。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判定 临床痊愈:临床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且1年内不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较以前减轻或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由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所致。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相当于中医的口眼歪斜症,又称“面瘫”、“吊线风”、“歪嘴风”等,主要病因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受风邪兼挟其他邪而得。《诸病源候论·偏风口歪候》说:“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阴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歪僻也”。说明本病是由络脉空虚受风而得,而风邪伤人多兼挟它邪,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痰瘀血入中脉络,气血痹阻,均可导致口眼歪斜。所以治疗原则以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为主。方中白附子辛散,善治头面之风。钩藤熄风止痉、清热。僵蚕能祛络中之风。防风性微温而不燥、甘缓而不峻,为风药中之润剂。葛根、羌活可祛风解毒以增强祛风、止痉作用。全蝎、蜈蚣又为定风止掣之要药。并配合针灸以通调经气、和血活络。同时口服泼尼松、肌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以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奏效快、治愈率高。

    作者单位: 025350 内蒙古赤峰,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中蒙医院

  (编辑:汪 洋)

作者: 张金贵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