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10期

胆道出血形成胆总管梗阻1例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胆道患者,男,41岁。全麻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4cm,炎性水肿,其内未触及结石及肿块,胆总管增粗,中下段可扪及长约5cm异物,质硬中度。常规切除胆囊,切开胆总管,以取石钳取出其内物,上下贯通,检查胆道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放置T型管。...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胆道


    患者,男,41岁。因皮肤、巩膜黄染1周伴皮肤瘙痒,右上腹胀痛2天入院。无畏寒发热、呕血、便血。既往有饮酒史12年(每天白酒量250ml),血吸虫病史15年。查体:T 36.5℃,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右上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未见其他阳性体征。B超示:肝脏切面形态正常,实质光点分布不均匀,肝内未见肿块回声,门静脉主干内径不宽,胆囊未充盈胆汁,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左右肝管内径分别为1.2cm,1.4cm,内未见明显光点回声。肝外胆管明显扩张,内径1.8cm,其内可见密集光点回声,其范围为4.6cm×1.7cm,胰腺切面正常,内未见异常回声,胰管不扩张。CDFI:门静脉血流充盈,上述部位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肝功能:TBiL(总胆红素)116μmol/L,DBiL(直接胆红素)106μmol/L,ALT(谷丙转氨酶)119u/L,AST(谷草转氨酶)138u/L,HBsAg(-),AFP(血清甲胎球蛋白)(-)。血常规:WBC 5.0×109/L,RBC 4.61×1012/L,Hb 152g/L,PLT 250×109/L。凝血四项检查:正常。术前诊断:(1)胆囊炎;(2)阻塞性黄疸。

    全麻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术中见肝脏形态正常,质地变硬,外观呈灰褐色,表面弥漫散在大小不等的结节,胆囊壁增大12cm×7cm×4cm,炎性水肿,其内未触及结石及肿块,胆总管增粗,中下段可扪及长约5cm异物,质硬中度。常规切除胆囊,切开胆总管,以取石钳取出其内物,上下贯通,检查胆道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放置“T”型管。病理学诊断:(1)慢性胆囊炎;(2)胆总管取出物为血凝块,患者术后9天,肝功能TBiL 86μmol/L,DBiL 74μmol/L,ALT 31u/L,AST 30u/L,带“T”型管出院,继续护肝治疗1周,术后28天复查肝功能正常,行胆道造影,上下通畅,拔管。随诊6个月未见明显异常。

    讨论[1,2]:胆道出血是胆道疾病和胆道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胆道出血可来自肝内或肝外胆道,在我国以肝内胆管出血常见。胆道出血可发生于胆道感染,胆石压迫,手术后或外伤后,以及肝胆系统的肿瘤和血管性疾病的病人,胆道感染是最常见原因。胆管和胆囊黏膜糜烂也可引起出血,出血量一般较少,本病例无剧烈上腹部绞痛、畏寒发热、呕吐、便血,早期表现仅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继而皮肤瘙痒,最后右上腹胀痛,术中探查胆总管,取出胆管内异物后未发现明显活动性出血,术后“T”型管引流至拔管也无血性液体流出,本病例考虑为胆管黏膜糜烂引起的少量出血,引起胆总管梗阻。胆道出血手术应确定出血量的大小、部位和原因,根据病情选用胆囊切除术,胆总管“T”管引流,肝主动脉结扎,病变肝叶(段)切除术,也可采用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行放射介入栓塞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

2 马伏钢,朱斌.伴有胆管瘤形成的肝内胆管腺瘤一例.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1):72.


作者单位:431600 湖北汉川,汉川市仙女山医院

作者: 成盛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