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8年第8卷第1期

穴位注射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4例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又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穴位注射加中药口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4例,疗效满意。2治疗方法1。1操作方法将所取穴位分两组。...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又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穴位注射加中药口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4例患者中,男30例,女14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8岁,其中15岁以下者2例,15~20岁者10例,20~45岁者24例,45~63岁者8例。绝大多数于发病15天内来诊,其中1~7天来诊者31例,8~15天来诊者9例,16天以上来诊者4例。发病于左侧者26例,右侧者18例。发病季节多见于春季、秋末和冬季。发病诱因多数患者有受风寒史。

    1.2  治疗方法   

    1.2.1  操作方法  将所取穴位分两组。甲组:取患侧太阳、牵正、颊车、迎香、合谷;乙组:取患侧四白、下关、地仓、翳风、足三里等穴。药物: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200μg。操作方法:取5ml注射器用5号针头将上述药物抽吸混合,按针刺手法取穴进针,得气后注药。一般体穴注药0.5ml,耳穴0.1ml。取穴每天4个,甲乙两组穴交替注射,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未愈者可间隔3~5天进行第2个疗程。

    1.2.2  辅助疗法  (1)在穴位注射的同时,配合口服下述药物:全蝎、胆南星、僵蚕、白附子等量研末,每次4g,每天2次,服3天,停3天,直至痊愈。儿童药量减半。发病10天之内来诊者,给予强的松口服,每天3次,每次10mg,连服5~7天后停止。(2)理疗: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每次20min,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3天,如未愈,再进行第2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

    1.3.1  疗效标准  (1)痊愈:自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2)显效:自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皱眉时患侧额纹比健侧浅;(3)好转:自觉症状有所减轻,患眼闭不紧,口角轻度歪斜,面部肌肉出现局部麻木等;(4)无效:自觉症状及体征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改变。

    1.3.2  治疗结果  痊愈38例,占86%;显效3例,占7%;好转2例,占5%;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为98%。1个疗程治愈者4例,2个疗程治愈者26例,3个疗程治愈者8例。

    2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面神经麻痹是由风寒侵入体表,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营卫失活而引起。西医认为该病多由面神经炎所致。早期病理变化为水肿缺血,甚至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因而出现口眼歪斜,面部麻木,发胀等。治以祛风散寒为主。给患者服用全蝎、胆南星、僵蚕、白附子四药,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的功能。根据笔者的治疗经验,按照“经络所过,主治所及”,“阳主动”的理论,主取太阳、阳明经穴,精选四白、迎香、颊车、地仓、翳风为主穴,配以足三里、合谷等穴效果更好。药物的相配既可增强祛风之力,又有助于面部三阳经脉之疏通,增强宣散外邪的功能。维生素B1、B12可改善肌肉神经、血管的营养,主要参与形成神经纤维髓鞘-髓磷脂蛋白的合成,促进受损神经纤维的再生及功能恢复,两药合用可取得明显疗效。对病程在10天内的面神经麻痹配合电脑中频治疗仪和激素治疗,可引起局部充血,促进血液循环,以促进炎症水肿消退,减轻压迫,改善其营养,保护和恢复神经功能。在治疗期间应避免受寒和用冷水洗脸、漱口等刺激。如采用面部按摩等功能锻炼,则效果更佳。


作者单位:221004 江苏徐州,工程兵指挥学院门诊部

作者: 许俊峰,程富奇,蔡荣旺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