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参阅历代针灸文献,考证天宗穴定位、主治功用。并结合现代研究,对天宗穴从经络原理、神经解剖分布及临床应用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究,使读者对天宗穴有一个全面地认识。
【关键词】 天宗穴;腧穴研究
天宗穴,为手太阳小肠经在背部的一个重要经穴,位于肩胛骨冈下窝中,约在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历代文献记载:主治肩肘臂疼痛、颌下肿、气喘、乳痈等症。《素问·气府论篇》没有提出穴名,但对该位所在位置已有所论述:“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肩解下三寸各一……”[1],其中“肩解下三寸各一”后世多解释为天宗穴的定位,由此可以看到天宗穴所在的位置在《内经》时代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
天宗穴被首次提出穴名及准确定位见于《针灸甲乙经·卷三·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天宗,在秉风后大骨下陷者中,手太阳脉气所发”[2]。为什么称之为“手太阳脉气所发”呢?因为太阳主表,手三阳经皆会于背部要穴大椎穴,其中手太阳“出肩胛,绕肩解,交肩上”,是肩胛部位最重要的一条经脉,如果手太阳经有病变或肩胛部疼痛,常在天宗穴处有明显的酸痛或压痛,天宗穴是手太阳经脉症候的一个重要反应点,所以称之为“脉气所发之处”。在《针灸甲乙经》以后的著作中对该穴定位都有不同的论述,如《针灸大全》“大骨之下名天宗”[2];《针灸逢源》“天宗在秉风后肩大骨下陷中”[3];《神灸经纶》“天宗从臑俞上行肩骨下陷中”[4];《针灸大成》“天宗,秉风后大骨下陷中”[2];《针灸资生经》“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2]”;《针灸集成》 “天宗在肩贞上一寸七分横往内开一寸[5]”;《金针秘传》 “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手太阳脉气所发[6]。”虽然论述略有不同,但是基本可以确定天宗穴当岗下窝中央凹陷处。
天宗穴主治范围的提出亦首见于《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2]”,其后历代著述对其所治疾病亦做了说明,如《铜人腧穴针灸腧穴图经》“天宗……主肩臂酸疼,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2]”;《外台秘要》“胸胁支满,抢心咳逆[7]”;《针灸大成》“肩臂酸疼,颊颔肿[2]”;《针灸逢源》“天宗……治肩臂酸疼[3]”;《针灸资生经》“天宗治臂肘外后廉痛”,“天宗治肩胛痛[2]”;《普济方》“穴天宗,治肩肘痛”,“穴天宗,五里治臂急”,“穴天宗,治肩痛,引项不得顾”,“天宗二穴……治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痛”,“天宗……主胸胁支满,抢心咳逆,肩肿肘臂痛不可举”[8];《针灸集成》“天宗……主治肩臂酸疼肘外后廉痛颊颔肿”[5];《金针秘传》“天宗……治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6]。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天宗穴的主治范围涉及肩、背、臂部,颈项及胸胁部病变。包括现在医学的肩周炎、冈上、下肌炎、网球肘、三角肌挫伤、颈椎病、落枕、扁桃腺炎、腮腺炎、颌下淋巴结肿大及肋间神经痛、筋膜炎、肋软骨炎等,因其治疗作用多在手太阳经脉所循行的部位,充分印证了天宗穴乃“手太阳经脉气所发”。对于天宗穴针灸操作,《针灸甲乙经》载“刺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壮”[2],历代著述基本一致,说明该穴可针可灸,因背部肌肉浅薄,刺入不能太深,不可伤及肩胛骨膜。
现代临床报道天宗穴穴多治疗落枕[9]、颈椎病[10]、肩周炎[11]、网球肘[12]、呃逆[13]、气管炎[14]等病,除上述病症外,可用于治疗乳房疾病,如急性乳腺炎[15]、乳腺增生[16]、乳汁减少或乳汁过多[17]等,常选用天宗穴,配合肩井、乳根、少泽、膻中等穴。研究发现该穴对颈椎病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而且能够指导颈椎病的临床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判断作用[18]。
天宗穴为什么能治疗颈肩背部痛疾患呢? 一是经络循行原理;经络不仅是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周身,抗御外邪的网络和通道,而且是反应病候,传注病邪的途径。手太阳经起于小指之端……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手太阳经病症可见:“肩似拨,臑似折,颈颌,肩臑、肘臂外后廉痛”[1]。可见,颈肩背部病症当属于太阳经所主。有诸内必行诸外,所以其病候可通过太阳经反映出来表现于天宗穴,亦可用该穴治疗上述疾病。二是神经分布原理:天宗穴位于肩胛下窝正中处,肩胛下窝肩胛骨外为冈下肌,覆盖冈下肌的斜方肌和三角肌后部肌束,以及相应的皮肤。支配这些肌肉皮肤的感觉神经为:来源于C5~6神经的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下肌;副神经(运动纤维)和C2~4神经支配斜方肌;来源于C5~6的腋神经支配三角肌;肩胛骨则为肩上下神经(C5~6)所支配;肩胛冈内侧对第三肋骨,下角对第七肋间隙或第八肋骨,由于皮肤的神经支配为重叠支配,故肩胛下窝皮肤神经支配应为T2~9神经。如上所述,肩胛下窝处的感觉神经为C2~6、T2~9神经。因此,局部皮肤、肌肉出现病理变化或颈神经根受压,均可由所支配的神经反映出来,可在天宗穴处有酸痛或压痛、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通过针灸该穴能够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局部血供,促进病变组织的新陈代谢,消除局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等[10]。
由于天宗穴牵涉到的经络和神经比较单一,所以无论从经络循行角度还是神经分布特点来解释其治疗落枕、颈椎病、肩周炎作用原理都是较为直观的。可以看出天宗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是对穴位局部范围内的近治作用,其治疗乳腺炎、呃逆、气管炎作用机制还不甚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洪图.内经素问白话解,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2 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 清·李学川.针灸逢源,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 清·吴亦鼎.神灸经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
5 清·廖润鸿.勉学堂针灸集成,第8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6 民国·方慎庵.金针秘传,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7 唐·王焘.外台秘要,第2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8 明·朱橚.普济方,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9 邱燚,陈金茹.点按天宗穴治疗落枕.针灸临床杂志,2001,1(9):12-13.
10 李雪青.天宗穴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5.
11 陈升见.天宗穴药物注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4例.上海针灸杂志,2005,24(9):31-34.
12 顾钧青.齐刺天宗穴为主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疗效观察. 中国针灸,2007,11(2):25-26.
13 唐延秋.点按天宗穴治疗呃逆36例.按摩与导引,2005,11(21):16-17.
14 翁明.天宗穴临床运用举隅.四川中医,2000,12(1):38-39.
15 邓曙光.急性乳腺炎治疗经验.中国针灸,2005,25(4):29.
16 李江舟,赵艳,刘芳.长圆针解结天宗次治疗乳腺增生病86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43-44.
17 张彦珂.天宗穴助回乳案.中国针灸,2008,12(4):29.
18 陈志生.天宗穴压痛反映颈神经根受压迫.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3(1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