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学术活动

发展新技术 造福更多患者——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本次大会重点介绍了国际上关于心脏停搏的最新处理方法、房颤所致卒中的预防、冠状动脉血管支架的介入途径、自体同源组织工程血管的应用等方面的最近研究进展。■低体温加体外循环治疗心脏停搏在此次会议上,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介绍了采用低体温联合体外循环,抢救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取得良好......

点击显示 收起


  
  美国心脏协会最近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举行了科学会议。本次大会重点
介绍了国际上关于心脏停搏的最新处理方法、房颤所致卒中的预防、冠状动脉血
管支架的介入途径、自体同源组织工程血管的应用等方面的最近研究进展。
  ■低体温加体外循环治疗心脏停搏
  在此次会议上,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介绍了采用低体温联合体外循环,抢救
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取得良好效果。
  在这项涉及20例患者的研究中,所有患者都是在医院外发生心脏停搏,由护
理人员运送到急诊室,并且采用标准的心肺复苏方法治疗已经失败。日本东京帝
冢山大学急诊与紧急救治医学主任长尾健博士等人采用静脉输入1.5~2升温度为4
℃的特殊液体,将这些心脏停搏患者的体温降至34℃。并立即将患者与体外循环
机连接。如果需要,还对患者进行大动脉内气囊泵压和/或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
在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中,34℃的亚低温状态持续3天。结果20例患者中7人(35%)
存活出院,另有3人(15%)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美国芝加哥大学医院急诊复苏中心主任Lance Becker博士说,如果在美国大
多数医院的急诊科进行处理,这些患者的后果都只有死亡。对于上述研究达到35%
的抢救成活率,他认为实在是件令人感到意外的成就。
  ■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华法林地位难以动摇
  在此会议上,与会专家表示,尽管目前阿司匹林(ASA)和克罗匹多(Clopi-
dogrel)的联合应用发展很快,但并不能动摇华法林作为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金
标准地位。由于华法林在降低主要终点——患者发生卒中、血管栓塞、心肌梗死
和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方面明显有效,一项关于这两种方法的临床对比试验便在早
期被终止。加拿大McMaster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Stuart Connolly博士领导了这一
研究。他说,初步研究结果明确显示,口服华法林抗凝药物用于预防血管事件,
优于阿司匹林加克罗匹多,而大出血的发生率相似。
  这项被称为ACTIVE-W的研究是房颤患者应用克罗匹多与依贝沙坦预防血管事
件试验三项中的一项。另两项试验正在进行中:ACTIVE-A的研究对象是不能耐受
华法林的患者;ACTIVE-I研究是检查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依贝沙坦在房颤治
疗中的作用。Connolly博士说,进行ACTIVE-W研究的目的是因为华法林使用困难,
一些患者不能耐受。目前对此惟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单用阿司匹林,但其只
有轻度预防卒中的作用。
  ACTIVE-W研究从31个国家中纳入了6706例房颤患者,这些患者随机接受口服
抗凝药物(华法林)或者采用克罗匹多75毫克每天一次加阿司匹林75~100毫克
每天一次进行治疗。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克罗匹多/阿司匹林组中,患者卒中、
血管栓塞、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年发生率为5.6%,而华法林组的发生率为3.
9%。这一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此外,接受克罗匹多/阿司匹林组患者发生
大出血的可能性并不低于华法林组患者,两组年发生率分别为2.4%和2.2%。但是,
研究发现,口服华法林做的益处在进入此研究之前未经治疗的患者以及在治疗中
未能保持最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的患者中会减弱。此外,原先没有口
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在克罗匹多/阿司匹林治疗时出血危险较低。Connolly博士说,
在不能耐受华法林的患者中克罗匹多可能仍然有用。
  ■经桡动脉置入冠脉支架可使患者早日出院
  加拿大魁北克Laval医院的研究人员报告,采用经桡动脉途径置入冠状动脉
血管支架和应用单剂抗血小板药物,患者在治疗的当天就可以安全出院。该医院
心脏病学专家和医学副教授OlivierBertrand博士介绍了他们进行的一项比较研
究。他说,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单剂抗血小板治疗是很安全的,
它可促进很多患者进行门诊PCI。
  该医院在过去10年中有3万多患者采用了经桡动脉途径。与更广泛的采用股
动脉途径不同,桡动脉途径的患者在治疗后可以立即站起来,只需要用绷带包扎
小切口即可。Bertrand博士说,因为血管成形术的需求增加和治疗费用提高,促
使他们进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血管支架置放后早期出院(EASY)的试验。这一研
究目的是为了评价手术后当天患者出院的安全性。
  在这项研究中,共有1348例患者被纳入。患者在第一次气囊扩张之前接受经
桡动脉PCI与阿昔单抗单剂治疗,其中2/3的患者有不稳定性心绞痛,不到1/5的
患者肌钙蛋白水平大于0.1纳克/毫升。大多数患者在PCI之前采用克罗匹多预治
疗至少12小时。
  共有343例患者的PCI结果经各种血管造影标准确定为次优。他们接受12小时
的阿昔单抗静脉输注,必要时仍然住在医院。其余的1005例患者随机在PCI之后4
~6小时出院,或者在医院住一晚上,进行12小时的阿昔单抗静脉输注。预计在
当天出院的患者中有88%确实在当天出院。研究主要终点包括患者30天的死亡、
非Q波或Q波心肌梗死(MI)、紧急血管重建、再次住院、大出血、穿刺部位并发
症和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结果表明,单剂组和单剂加输注组两者差别没有统计学
意义。
  30天的次要终点(死亡、MI或冠状动脉血管重建),单剂组为1.6%,静脉输
注组为1.8%;6个月后分别为5.9%和5.6%。表明当天出院和隔天出院患者在30天
和6个月的并发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心导管插入治疗主任Alice Jacobs博士对这一研究
进行了评价。她称这一研究是十分令人激动和及时的,但是有几点需要注意。例
如,两组结果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但是30天的事件发生率高30%。她还
说,了解24~48小时的早期并发症可能有用。她认为,接受桡动脉进入PCI治疗
的患者并不复杂,他们采用克罗匹多预治疗和单剂阿昔单治疗,当天或早期出院
看来是可行的策略。
  ■新技术可准确发现高危动脉斑块
  美国加州大学达维斯分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Laura Marcu博士采用激光
刺激组织和分析荧光的光纤系统,与标准组织病理学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这一技术可以确定易于破裂的动脉斑块。而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大多数成像技术
——例如血管内超声波,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和MRI,只能提供有关斑块结构
的信息。
  Marcu博士等研究的目的是将新技术——时间解析激光诱导荧光光谱分析
(TR-LIFS),与血管内超声波结合,通过经皮导管途径,用以分析斑块结构和
活动。研究人员的设想是通过这一研究提示医生,有一种技术能让他们知道哪种
斑块更易破裂,如此则可以在斑块破坏之前对患者进行治疗;或者可以在血管支
架安置之前应用这种技术来评定斑块的成分,然后决定采用何种类型的支架或技
术。
  TR-LIFS是采用脉冲氮激光来激发斑块分子,如胶原质,弹性蛋白和脂质,
然后测定其独特的光谱信号以及分子在受激态中停留的时间。易攻击斑块的特征
是脂质池很大,带有一个很薄的纤维帽,并有炎症活动。Marcu博士和同事采用TR
-LIFS原型技术,对50例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进行测试。根据353
次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鉴定高危斑块的敏感性为83%,特异性达98%。
  ■阿司匹林预防女性缺血性卒中效果更好
  目前有新的研究提示,女性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可以从阿司匹林治疗中获
益。在此会议上,研究人员介绍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原先没有心血管事件的妇
女接受阿司匹林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会明显降低,而对出血性卒中则没
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在另一项研究中,阿司匹林降低了绝经后心脏病女
患者的所有病因和心血管性死亡率。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健康科学中心心血管医学主任David Brown博
士介绍了这一对6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随机试验进行的荟萃分析。在这些试验中,
阿司匹林剂量为每天75毫克~500毫克,随访时间为3.6年~10年。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项纳入51342位女性参与的研究中,阿司匹林的使用使卒中危险性降低17%(
具有统计学意义),缺血性卒中危险明显降低24%(具有统计学意义),出血性卒
中危险增加7%(没有统计学意义);在一项纳入44114位男性参与的研究中,阿司
匹林使得患者卒中的所有危险增加13%(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缺血性卒中危险没
有明显影响,但是出血性卒中危险明显上升69%。Brown博士说,这种性别差异的
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能与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发病的性别差异有关。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随访了8928例绝经后稳定性心脏病妇女。不到半
数(46%)的妇女报告服用了阿司匹林(剂量为81毫克或325毫克)。在随访的6.
5年期间,8.7%的人死亡,两种剂量的阿司匹林与所有病因死亡率危险明显降低
有关,但是没有明显降低整体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不过,阿司匹林治疗与心血管
死亡率的个人终点明显降低25%有关。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心血管疾病系研究员Jeffrey Berger博士说,事实上,
我们没有发现阿司匹林剂量之间的差异其效果会有不同,这就意味着最有效的剂
量应该副作用最小。
  ■自体组织工程化血管首次应用人体
  美国加州Novato细胞移植组织工程公司的研究人员报告,他们首次在人体内
应用了完全自体的组织工程血管。采用这种血管的早期实验是用于血液透析患者
的动静脉分流上。在阿根廷接受这种自体组织工程血管的3例患者6个月后的结果
显示,这种血管功能良好,没有移植失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植入这种血管
的外科医生Sergio Garrido博士说,这种血管的性能至少在手术期间与患者自身
的血管功能相似。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Todd McAllister博士说,他们还计划在外周和冠状动脉搭
桥手术中试验这种血管。他介绍,这种组织工程血管能避免采用自身血管所带来
的并发症,为那些不适合采用自身血管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这种生物工程血管是采用该公司首席科学家、加拿大Nicolas L''Heureux博士
发明的片加固组织工程工艺生产的。其主要成分是从患者手背切取一小块皮肤提
取的纤维原细胞,以及从同一切除部位表浅静脉分离出来的内皮细胞。纤维原细
胞放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以促进细胞外基质蛋白质例如胶原质的生长。在大约
6周之后,产生的纤维原细胞/基质片绕着支架芯轴卷起,组织培育成熟10周使组
织层融合;第二片再围着这个芯轴外面卷起。在第二个成熟期之后,撤除支架芯
轴,用内皮细胞植入这个双层管道的内腔,以防止血液在管道中凝结。从自体组
织切取到植入的整个血管制造过程需要6~9个月。
  初步研究生产出的血管(17厘米长,腔内直径4.8毫米)正在植入9例透析患
者中,作为肱动脉与腋静脉之间的分流。为了进行爆裂压力、缝合张力、血流动
力学和灭菌等实验室测试,研究人员表示,需要为每位患者构造多条血管。
(余志平 编译)


作者: 2006-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