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学术活动

解读临床研究热点 探讨最佳治疗方案——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热点回顾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在基础研究、高血压、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及介入治疗等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一些欧洲著名专家,围绕一系列临床热点进行了精彩而简短的报告,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心血管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高血压病在高血压治疗领域,专家们针对相关指南和临床注册资料研究进行了报告。专家们分析认为,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

点击显示 收起


  
  前不久,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在有“世界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落下帷幕。本次会议由欧洲心脏病学会主席KimFox教授主持。在基础研究、高血压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及介入治疗等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一些欧洲著名专家,围绕一系列临床热点进行了精彩而简短的报告,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心血管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
  在高血压治疗领域,专家们针对相关指南和临床注册资料研究进行了报告。专家们分析认为,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ESH)的高血压治疗指南,考虑了危险因素、脏器损害等多个方面,综合进行患者的危险分层,即低、中、高和极高危人群,指出血压非常高或者血压不高但多脏器严重损害的患者都是极高危患者,要给予高度关注。在评价脏器损害方面,除了要求进行常规的肾功能微量蛋白尿等检测外,还推荐经心脏超声检测心室肥厚等指标。该指南还指出,在治疗方面应该依据患者合并的临床情况(糖尿病、肥胖等)、亚临床情况(左室肥厚等)及临床事件(心衰、肾衰)三方面合理选择用药。
  在生活方式改善与心血管疾病控制关系的研究上,EUROASPIRE是长达10年的关于冠心病患者的连续注册研究,1995年EUROASPIREI纳入患者3180例,2000年EUROAPIREII纳入患者2975例,2005年EUROASPIREIII纳入患者2392例,三组临床研究资料值得关注。研究表明,在药物治疗上,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的应用都呈显著上升趋势,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下降,但是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增加趋势。研究人员指出,在疾病的整体控制中,生活方式的改善占据影响预后结果的关键地位,在戒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健康饮食、控制血压低于140/90毫米汞柱、血胆固醇小于5毫摩尔/升、糖代谢正常并避免过度紧张等方面,需要全社会和个体共同努力。
  ▲心律失常
  在房颤消融治疗方面,本次大会没有出现创新的内容。多项研究表明,阵发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较高。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是电转复的房颤患者复发的强预测因素。在17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PAI-1水平较高的患者经6个月随访发现其再发率较高。另一研究的451例急性下壁心梗合并一过性房颤患者经39个月随访显示,其较不伴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这一结果提示,这类患者应该加强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一项荟萃分析研究了12万名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合并房颤的患者预后差,其0~7天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
  ▲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非ST段抬高的心梗治疗中,ACUITY研究表明,单纯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比肝素合用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和比伐卢定合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获益大、出血风险小,因此比伐卢定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在ISAR-REACT-2研究中,202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术前服用氯吡格雷(600毫克)后被分为肝素(半量)加阿昔单抗及肝素(全量)两组,患者在术后服用氯吡格雷(150毫克/天)至出院后(75毫克/天),至少4周。一年的随访表明,两组在12个月时无心梗生存率显著差异,加用阿昔单抗组有更多获益。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凝治疗加阿昔单抗可进一步获益。OASIS-5女性亚组分析的结果表明,非ST段抬高的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获益差。DANAMI-2研究的3年随访表明,介入组比溶栓组的事件发生率下降了6%。CARESS研究表明,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即刻转运行介入干预,可使临床心脏事件发生率较继续药物治疗组明显降低。这一结果提示,无论是否接受了溶栓治疗,患者都应该尽早进行介入治疗。STEMI研究的科研人员提到,在90分钟内能够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应直接进行介入治疗,如不能够进行,应先溶栓,对于再通的患者,可考虑2~17小时内择期介入;对于未再通的,应即刻予以补救进行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个焦点问题。本次大会公布了瑞典的SCARR研究。SCARR研究总结分析了瑞典1989~2007年的12.3万例介入治疗病例。结果表明,药物洗脱支架并没有增加长期死亡率和心梗发生率,且可降低再狭窄率达50%。
  在介入治疗技术方面,PRIMAII研究探讨了直接介入治疗应何时完成完全血运重建的问题。208例进行直接介入治疗的患者被分为一次完成完全重建组(80例),30天内择期分次完成完全重建组(76例)。一级终点是超声心动图测定射血分数。结果表明,一次完全重建组30天的射血分数值高于分次重建组,但一年随访无差异,事件发生率无差异。
  在创新技术方面,与会专家重点谈到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应用前景和研究进展。在波兰的一项研究中有115例患者应用紫杉醇多聚物生物降解支架,9个月造影和12个月临床随访的结果提示,其安全性好,30~365天内无晚期支架血栓发生,药物释放后多聚物开始降解。在Progress研究中,有62例患者应用含镁离子的合金生物可吸收支架,62例患者12个月随访、9例患者28个月随访的结果表明,这种支架被完全降解后血管依旧通畅,且血管恢复了自身的舒缩功能,其表现出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的理想功能。
  ▲心功能衰竭
  急性心衰也是本次大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欧洲心脏病调查发现,在急性心衰中失代偿的心衰占66%,肺水肿占16%,心源性休克占4%,高血压心衰占11%,右心衰占3%,其中心源性休克住院期间死亡率达39.6%,平均总死亡率为6.6%。一年的生存率,心源性休克达79%。其中一年死亡的预测因素包括心梗史、高龄、脑卒中史、收缩压低于100毫米汞柱、糖尿病、肾功能不全。EHFS-II研究的2005年心衰患者出院用药分析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占71%、茁-受体阻滞剂占61.4%、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占10.4%。对比2002年EHSHF-I研究与2005年EHFS-II研究的治疗用药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随着相关治疗指南的变化,心衰治疗原则已由针对血流动力学转变成调节神经体液内分泌,从而导致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螺内酯、茁-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明显增加。
  目前,学术界认为收缩性心衰与舒张性心衰的区别是在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比较明确的观点是,对收缩性心衰有效的药物同样对舒张性心衰有效,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脑钠肽(BNP)是诊断心衰、预测预后、指导治疗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对有非特异症状的早期心衰患者或是无法进行超声检查的患者,BNP检查简便经济并可指导治疗,对于心衰患者的整体管理非常有临床价值。
  ▲代谢性疾病
  ADVANCE研究是本次大会上最受关注的临床研究,它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关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继UKPDS之后的随机研究。该研究有20个国家、11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结果表明,应用包括两种降压药(培哚普利和吲达帕胺)的固定复方制剂,可以减少总死亡率14%,心血管性死亡率18%、冠脉事件率14%、肾功能不全发生率21%。研究表明,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一步下降到134.7/74.8毫米汞柱,可产生明确的临床终点获益。
   (陈韵岱)
作者: 2007-1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