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流行病学调查 诊断标准研究 诊断技术拓展 临床疗效验证——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研究逐步深入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目前有研究显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在我国城市社会总人口中不少于30%,超过其他疾病总和,亚健康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防治亚健康状态方面,中医学具有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我国防治亚健康状态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充分利用的经验和技术资源。近年来,随着......

点击显示 收起


  
  目前有研究显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在我国城市社会总人口中不少于30%,
超过其他疾病总和,亚健康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防治
亚健康状态方面,中医学具有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我国防治亚健
康状态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充分利用的经验和技术资源。近年来,随着相应的流行
病学调查、诊断标准研究、诊断技术研究、临床基础研究的展开,中医药防治亚
健康状态步入了新阶段。
  ■流行病学研究
  目前,我国已在许多大中城市开展了健康问卷评定量表等形式的调查。据北
京、上海、长沙、无锡、深圳、成都、泸州等城市的调查表明,不同人群的亚健
康发生率不同,中年(30~50岁)发生率最高,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职业分布
多见于高级知识分子、大中学生、企业管理者、脑力劳动强度大的白领阶层;越
是大城市、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快的地区和行业,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越高。在
有些地区的特定人群(如教师、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经营者)中,亚健康发
生率已经达到60%以上。
  ■证候和诊断标准研究
  亚健康证候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和量表的形式,对症状进行数理统计,建
立诊断模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近年来进展很快。北京市科委2001年立项实施的“
中医药对亚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在北京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归纳整
理分析,初步揭示了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证候群、证候要素和基本证候,并
根据亚健康证候群的特点,提出了亚健康的分类、命名依据与方法,为亚健康的
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该研究还提出:亚健康状态可以分为轻度身心失调期、潜
临床症状期、前临床症状期。这三期的症状程度不同,但互相关联,可以相互转
化。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等科研人员将亚健康状态的证候归纳为心脾两虚、肝
郁脾虚、脾气虚、脾虚湿困等11种证型。河南中医学院马云枝将之分为肝郁气滞、
痰湿内生、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5型。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提出
神失养、气虚肝郁是亚健康的核心病机。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的黄文政则认为心
肾两虚是主要病机,即亚健康状态是一组以虚为主要病理特征,兼见湿、痰、热、
郁、滞等病机的脏腑功能失调,包括现代慢性疲劳综合征、网络综合征、神经衰
弱、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早期症状,属于中医学虚劳、惊悸、眩
晕、郁证、不寐、健忘、梅核气、阳痿、遗精、百合病等病的范畴。
  亚健康诊断标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调查亚健康者的心理状态,发现亚健康者
的心理状态有明显异常。因此在亚健康的诊断中,不同于其他疾病的一个显著特
点,就是心理症状和社会适应能力被特别提出作为诊断的依据。同时,测定心理
状态还可以了解亚健康的严重程度。
  刘保延领导的研究组提出亚健康状态的概念: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
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或有明确诊断但所患疾病与目前
不适状态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建立了临床亚健康诊断标准,确定其特征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疲劳、自觉低热、
咽喉痛、肌肉关节痛、失眠、体息质量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忧郁、紧张。
在具体临床表现上,躯体症状为:头昏不爽,两目不涩,神倦乏力,脘腹痞闷,
纳谷不馨,食欲减退,面色不华,便秘,舌质暗淡或紫,脉弦细。心理症状为:
急躁易怒,心中懊恼,或情绪低落,时而郁郁寡欢,焦虑紧张,失眠多梦,记忆
力减退,兴趣及精力下降。社会表现为: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
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睦。妇女还会有月经不调、痛经、不孕
等表现。
  ■诊断技术研究
  应用检测仪器诊断亚健康状态受到社会和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并已经在国内
大中城市出现。
  有研究人员根据脑生理及脑电脑象图特点,对亚健康人群脑功能活动状态进
行分析,认为亚健康群体的脑功能活动不同于健康群体,脑电脑象图可以测评亚
健康状态,亚健康是脑的亚健康,人的高级精神活动可以用物理学和数学公式表
达。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研究人员认为,亚健康及慢性乙肝肝肾阴虚证者在
色诊(舌质、舌苔、舌下络脉、手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疗养院研究人员发现,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不健康
人群对照,收缩压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清华大学通过对人体末梢血液图像的检测,来预测和诊断人体的健康状态。
其研制的远程健康检测系统(TDS),通过穴位探察,可以了解被检查者的机能
状况,发现未病之病,提高对亚健康状态的早期检出率。
  ■临床基础研究
  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报道很多,包括针灸、推拿按摩、中药
剂、心理调护、养生保健品等,占已经发表的亚健康研究文献的50%以上,多
数是临床治疗的观察结果,其中又以中医辨证论治、推拿按摩和针灸防治亚健康
占多数。研究表明,中医药预防和干预亚健康状态有明显的疗效优势。
  针灸推拿改善亚健康状态是通过对局部经络腧穴的刺激来调动人体的自我调
节功能,同时配合心理治疗以提高疗效。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人员在辨证选穴基
础上,配合森田疗法,采用话疗(谈话交流)形式,治疗亚健康状态,总有效率
达到99.1%。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研究人员采用中医按摩手法治疗亚健康状态,收到了比
较明显的改善症状的效果。此外关于足部反射区按摩治疗亚健康状态的报道也有
数篇。研究表明针刺、推拿等疗法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代谢和血液循环,配合心
理疗法调整人体亚健康状况,疗效满意。
  亚健康状态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社会卫生问题。通过对躯体、心理、社会
因素的考察,以及文献研究、流行病调查、实验研究等,可以促进中医药对亚健
康状态的进一步了解与介入,为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提供有力的依据,为规范和
提高诊疗技术奠定基础,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任旭)
  相关链接: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受躯体、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并与生活
状况、个人嗜好、身体禀赋、工作压力、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在病因方面,饮
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失度、年老体衰等是亚健康状态发生的主要
因素。其中心理应激能力对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影响最大。


作者: 2006-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