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应用重点——专家谈我国医学影像未来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前不久,在美国华盛顿国家新闻俱乐部召开了一次主题为“医学影像学的未来”的会议。在会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EliasZerhouni博士认为,上世纪最重要的五大医学发现中有三个(X线、CT、核磁共振)与医学影像学有关,并且认为医学影像学将会继续为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那么,......

点击显示 收起


  
  前不久,在美国华盛顿国家新闻俱乐部召开了一次主题为“医学影像学的未
来”的会议。在会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Elias Zerhouni博士认为,
上世纪最重要的五大医学发现中有三个(X线、CT、核磁共振)与医学影像学有
关,并且认为医学影像学将会继续为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那么,我国的医
学影像学的现状如何,未来发展方向又是怎样呢?近日,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技术:自主创新是灵魂
  “医学影像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关键之一,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中国
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宋健宁研究员对于记者所提的话题很感兴趣。他说,未来的
医学应该是精确到个体的,并且必然是能够防患于未然的医学。而未来医学在实
现过程中,面临着众多的技术挑战,在解决这些挑战时,医学影像学将发挥关键
性作用,因为它能直观明白地揭示复杂的生物行为。从分子、细胞、组织到器官,
医学影像学可以从不同的物理层次、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观察人体复杂的生物变
化。从宏观层面观察到的疾病,必定包含着微观层面上的变化,医学革命的关键
就是阐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医学影像学能够当仁不让地发挥这种作用。
  “但是,在看到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医学影像生产
技术同国外的差距。”宋健宁告诉记者,目前,国内80%左右的CT市场、90%的超
声仪器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我国在高端医疗设备生产核心技术的落后是一
个重要原因。据介绍,我国在CT、磁共振、彩超生产方面,均存在技术“软肋”:
彩超因为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成熟导致彩超血流成像不准确而得不到临床医生的认
可;CT的多排探测器技术根本没能被掌握,这直接影响高度图像的处理;超导技
术的落后,使我国只能生产一些满足中小医院临床诊断使用的中低场核磁,而无
法满足大型医院使用高场核磁进行功能研究的要求。“技术因素直接影响产品的
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所以,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并
且要‘迎头’,而不是‘追尾’,否则永远赶不上人家,市场竞争力也永远提高
不了。”他强调。
  ■协作:多学科合力促发展
  早在几年前,我国心血管医学影像学创始人刘玉清院士就提出,要发展“大
影像”学科,提倡走理、工、医、技相结合的道路。目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现状无疑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
  《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杂志编辑部主任谭建辉告诉记者,有了计算机技术
及网络的发展,才有了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和远程化;基因研究的飞速发展,带动
了超声造影剂携带基因药物治疗研究的脚步;而有了低温电子X射线断层成像技
术、磁共振技术以及光学显微技术的合作,才有了分子影像学的诞生。2005年,
德国科学家采用上述三种技术首次对细胞内肌运动蛋白几何形状的结构进行测定,
对细胞分子水平图像之间的链条放大,从而使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得以显示。业内
人士曾表示,这标志着分子影像时代的到来……谭建辉说:“超声造影剂携带基
因药物治疗、CT引导下细胞移植、干细胞磁粒子标记示踪研究、可视化人体研究、
计算机图像处理等等这些领域,无疑将会给医学影像学的自主创新铺设新的途径,
同时也预示着医学影像学由单纯的形态诊断学科向形态代谢诊断和治疗综合学科
转变。”
  “每一项重要进步都得益于影像设备、器具、器材的新进展。”北京宣武医
院医学影像学部及放射科主任李坤成教授在总结近20年心血管病领域影像学迅猛
发展的主要原因时,也不约而同地提出同样的观点:“每一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都与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电子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医学影像技术的相互
交叉融合和合作有关,其研究内容涉及相关基础和临床的各个领域。所以,积极
开展理、工、医、技结合研究,对于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向预防为主转变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临床上,虽然有一些影像技术也用于普通人群早期疾
病的筛查,例如X线拍片用于乳腺癌的筛查,低剂量CT用于肺癌的筛查等等,但
是,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还是大多数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阵地。有关专家评价
这种状况为“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言下之意,即影像技术并非本身达不到早
期发现疾病的水平,而主要是人们的观念,包括某些医生的观念,尚没有向以预
防为主转变。
  “未来,全社会将从重视患者个体诊治向群体卫生保健转变,因此,预防为
主的观念应该贯彻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医学影像技术
不仅仅是以往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更应该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武器。”
李坤成强调,“所以,未来医学影像技术应用的领域应该会呈现逐渐向重大疾病
的筛查转移的趋势。例如,应用低剂量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或者磁共振血管造影
筛查冠心病、主动脉瘤或者主动脉夹层,应用超声筛查颈动脉病变等。”
  不仅如此,有些新技术,如分子影像学就因在早期发现疾病方面的优势而被
看好。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申宝忠教授对分子影像学的这个“本事”如是评价:“
借助于特异的分子探针的帮助,我们有望在分子水平发现疾病,真正达到早期诊
断。尤其对肿瘤的研究是分子影像学研究的热点,如果在肿瘤的早期,甚至在肿
瘤形成之前将其发现,这将引发肿瘤诊断、治疗的深刻变革。因此,分子影像学
的巨大潜力和不断发展将对现代和未来医学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人才:跨学科专家型受青睐
  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对影像学科医师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专
业知识日益深入,临床影像医师需要学习的内容极快增加的形势,发达国家均采
取了相应的措施。
  以美国为例,为了适应未来影像学的发展而培养需要大量精通生物医学、计
算机技术、物理学的跨学科专家型人才,积极推动医学影像学跨学科合作等方面
的课题已经受到美国的关注。据宋健宁介绍,目前美国政府已经决定授权美国生
物医学和生物工程研究院,负责有关的研究项目。而后者也提出了一个与此有关
的人才发现和培养计划。当前,美国已经挑选出十所大学用来培养未来医学影像
学发展所需要的高级综合性人才。
  宋健宁认为,照搬国外的模式来培养人才并不适合国情,但是更新目前的人
才培养模式,更好地迎接未来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挑战,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因此,他呼吁,应尽快对未来医学影像学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进行科学性、前
瞻性的规划。
   本报记者 刘云涛


作者: 2006-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