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发现:骨髓造血微环境与SLE的发生密切相关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本报广州讯最近,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和中山大学北校区免疫学教研室的研究人员邹外一、冯炼强等,通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并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及正常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发现骨髓......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报广州讯 最近,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和中山大学北校区免
疫学教研室的研究人员邹外一、冯炼强等,通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
定并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及正常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及其培
养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发现骨髓造血微环境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SLE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动物实验和早期临床实践发现,部分SLE
患者存在造血干细胞和(或)祖细胞异常。亦有研究提示,SLE患者的骨髓造血微
环境存在缺陷。但有关SLE患者造血干细胞和(或)祖细胞的异常是否与骨髓造血
微环境缺陷有关的研究较少。
  邹外一、冯炼强等在其开展的研究中,将最近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住院的30例SLE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学会SLE诊断标准)设为SLE组,同时将该
院心胸外科的15例非血液病、非自身免疫病患者设为正常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被
排除肿瘤,且未使用过免疫调节药物),然后取两组患者的骨髓,用骨髓基质细
胞悬液制备技术将其制备成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并以此为基础,用骨髓基质细
胞培养上清液制备技术,制备出两组患者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以下简称
上清液)。接着,他们取正常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各5毫升),用骨髓基质细胞悬
液的制备方法,将其配成外周血淋巴细胞悬液,再将96孔培养板的每个孔中加入
刀豆蛋白A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悬液100微升。之后,除15个孔作为空白对照外,他
们在其余各孔分别加入SLE组或正常对照组患者的骨髓基质细胞悬液或上清液(
均为100微升),再分别用酶标仪测定上述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后的540纳米
吸光度。最后,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他们进行了加入抗白介素-6单抗(5毫克/
升)、抗MIP-1单抗(5毫克/升)、抗IFN-γ单抗(5毫克/升)、抗TGF-β单抗(20毫
克/升)的实验,并用酶标仪测定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后的540纳米吸光度。
  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上,两组患者的上清液
以及骨髓基质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但SLE组的抑制作用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
01);两组均为骨髓基质细胞的抑制作用低于上清液。SLE组患者的上清液在加入
抗TGF-β单抗后,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1);加入抗MIP-1单抗、抗IFN-γ单
抗后,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1);加入抗白介素-6单抗后,抑制作用变化不大
(P>0.05)。
  研究人员认为,胚胎期T细胞及B细胞分别在胸腺及骨髓微环境中发育,在表
达功能性抗原识别受体阶段,T及B细胞受体分别与基质细胞表面自身抗原有高度
的亲和力,两者结合后引发阴性选择,即基质细胞会将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的T及B细胞清除。人在出生后,T及B细胞仍在发育,而基质细胞继续对自身抗原
应答不成熟的T及B细胞进行清除。如果人出生后存在胸腺及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
缺陷,基质细胞的这一清除功能则出现障碍,不能全部清除不成熟的T及B细胞,
而未被清除的不成熟的T及B细胞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另外,骨髓基质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除参与造血外,也参与免疫反应,对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起
重要作用。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缺陷使记忆性T细胞存活并激活,同时
失去或减少了对活化T细胞扩增的抑制作用,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推测,骨髓基质细胞除直接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外,
更主要的是通过细胞因子来影响其增殖;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骨髓细胞缺陷及细
胞因子异常分泌,与SLE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陈金伟)
  ■相关链接:
  骨髓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黏附分子、基质细胞分泌的
各种细胞因子及血管神经等组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干扰素-γ(IFN
-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基质细胞分泌的几个主要的细胞因子。


作者: 2006-8-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