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我国肉苁蓉繁育研究成果丰硕——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创肉苁蓉人工接种技术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本报北京讯记者熊昌彪报道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肉苁蓉繁育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首创的肉苁蓉人工接种技术——“带状沟播法”,解决了管花肉苁蓉人工种植中的关键技术。管花肉苁蓉是多年生......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报北京讯 记者熊昌彪报道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十
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肉苁蓉繁育研
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首创的肉苁蓉人工接种技术——“带状沟播
法”,解决了管花肉苁蓉人工种植中的关键技术。该项研究日前通过了国家中医
管理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管花肉苁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被称为沙漠中的“人参”。它寄生于沙漠
中的梭梭、红柳等植物根部,所以栽培管花肉苁蓉,必须首先大面积种植其寄主
柽柳(俗称“红柳”)属植物,而该属植物同时也是我国西部荒漠地区流动沙丘
上优良的固沙造林树种,因此,人工种植管花肉苁蓉不仅可以解决肉苁蓉商品紧
缺的问题,还可以治理环境,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肉苁蓉繁育研究”是从20
01年11月开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管花肉苁蓉的人工栽培技术问题。中国中
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大芸种植场开展合作,共同完成了这
一项目。
  据介绍,“肉苁蓉繁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研究人员在了解管花肉苁
蓉种子特性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种特殊的基本培养基和相应的激素配比,首次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管花肉苁蓉种子发芽实验并取得成功;率先开展管花肉苁蓉
的人工种植并获成功,建立了管花肉苁蓉大面积高产优化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
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规程(SOP),为推广应用这项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起到了
示范性的作用。
  该项研究首先从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的分析、生物学特征、有效成分的测定
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系统地对管花肉苁蓉进行了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明确了
管花肉苁蓉濒危的内外因素,探讨了保护对策。研究者首次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
提出了保护措施,即应将管花肉苁蓉遗传多样性大的居群作为优先保护的对象列
为自然保护基地,这为管花肉苁蓉以及其他濒危药用植粉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式
和思路。
  同时,研究人员还完成了目前为止国内外在最多数量的柽柳寄主上人工接种
成功肉苁蓉的研究。该项目在于田县大芸种植场引种种植了16种柽柳,并在12种
柽柳上接种成功管花肉苁蓉,建成了全国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管花肉苁蓉寄主柽
柳的种质资源基地;根据寄主的生长速度、植株体型、肉苁蓉接种率及产量、有
效成分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含量等综合考查,从中确定了两个最佳寄主多花柽
柳和多枝柽柳。
  研究人员经对人工种植的管花肉苁蓉药材按药典项目进行质量测定,各项指
标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管花肉苁蓉项下的要求。此外,该项研究还
建立了管花肉苁蓉药材毛蕊花糖苷含量不得少于2.0%的新标准,完善了药典的
标准。
  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大芸种植场,研究人员建立了国内外规模最大、最为
规范的人工种植示范区(基地580亩、示范基地120亩)。近年来,这项人工种植
技术已在新疆和田、阿克苏、喀什、阿勒泰和昌吉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
宁夏盐池县等地的沙区得到广泛推广,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创经济效益上亿元。
  ■相关链接
  肉苁蓉为中药常用补肾药,药材又称大芸。管花肉苁蓉为2005年版《中国药
典》规定的肉苁蓉药材的原植物之一,是目前销量最大的一种肉苁蓉商品药材。
新疆每年收购管花肉苁蓉的数量基本上与全国肉苁蓉的收购量相近。近年来,由
于毁灭性的采挖和放牧,以及市场需求量的不断上升,造成肉苁蓉野生资源枯竭,
濒临灭绝。1984年公布的我国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7年国务院公布
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物物种名单”及1989年由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编写现在
国际上发行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上都列有管花肉苁蓉的名字。因此,人工种植
管花肉苁蓉成为了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方向。


作者: 2006-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