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探秘将B型剪成O型的中国血型改造仪

来源:中国新闻网
摘要:中国的军事医学科学家近来发明了这台神奇的机器&mdash。血型改造仪。血型改造仪的发明使&lsquo。B到O血型改造&rsquo。...

点击显示 收起

  在发生战争、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B型血转变成O型血的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一部机器,B型血就变成了O型血。中国的军事医学科学家近来发明了这台神奇的机器——血型改造仪。

  “血型改造仪的发明使‘B到O血型改造’项目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研究员章扬培说,“它实现了血型转换的标准化和自动化。”

  章扬培是“B到O血型改造”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正琢磨着如何使血型改造仪小型化。“将来就像小学生用的双肩背书包那么大。”章扬培说。

  把B型“剪”成O型

  人体血液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细胞成分,另一部分是非细胞成分。血液经过离心分离后,浮在上面的淡黄色透亮液体是血清,也称血浆,是非细胞成分;沉在下面的是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据“B到O血型改造”项目主要完成人宫锋介绍,人体血液主要分为O、A、B、AB四种血型。血型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各类血型表面抗原如表所示。

  “把B型血转换成O型血,只需将B抗原最后一个半乳糖去掉。”章扬培说,相对而言,A型、AB型结构要复杂一些,因此血型转换也更不易实现。

  要想“变B为O”,关键是要找到一种酶,把最后那个半乳糖水解掉。章扬培形象地把这个酶比喻成一把“剪刀”。

  美国科学家最早找到了这样一把“剪刀”。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中,美国纽约血液研究中心的专家试用了瓜耳豆、黑曲霉等各种材料,最后从一种名为桑托斯的咖啡豆中提取了一种酶——“α-半乳糖苷酶”。

  然而,α-半乳糖苷酶量少得可怜,50磅桑托斯咖啡豆里得到的“剪刀”只够做一次实验。于是,科学家又借助了基因工程原理。1995年,美国科学家克隆了“剪刀”的基因,并把它转移到酵母上,就像做馒头一样,让“剪刀”发酵,生出无数个“剪刀”,然后再从酵母上把“剪刀”提炼出来。

  要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章扬培他们就必须另找到一把新的“剪刀”。于是,扁豆、豌豆、大豆轮番上阵,1998年,中国科学家从海南兴隆咖啡豆中找到了另外一把“剪刀”。

  “海南兴隆咖啡豆和美国桑托斯咖啡豆基因结构不完全相同,但实验证明效果是一样的。”宫锋对本刊说。

  期待人体试验

  “剪刀”找到后,接下来是动物实验。章扬培说,动物和人血型相匹配的是长臂猿和黑猩猩。2003年,他们在北京动物园找到了不同血型的长臂猿进行试验,输血后没有出现异常反应。动物试验成功了,接着,体外人体模拟试验也成功了。

  章扬培说,一直以来血型改造都是在密闭的血袋里进行。为使这一过程标准化、自动化,他们制造了血型改造仪。

  仪器由三个核心部件组成。中间的叫做酶解反应箱,血型改造就在这里进行,血液和工具酶都放在这里。工作人员设定温度、时间,以及水平摇摆的次数,保证酶和血液充分接触。另外两个部件用于洗涤红细胞和多余的工具酶。宫锋解释说,咖啡豆的酶对于人体来说是异原蛋白,人体接触多了不安全,因此要把血液中多余的工具酶洗掉。

  于是,把B型血变成O型血这件在普通大众看来如同是天方夜谭的事,目前已经接近现实应用。宫锋说,他们已于一个月前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进行人体实验。章扬培接受本刊采访时透露,预计今年底明年初就可以上人体实验,到那时,B到O血型改造才算真正成功。

  “乌托邦”式的O型输血

  人体输血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667年。这一年,法国著名御医丹尼斯首次进行了动物血液输入人体的试验。他将400多毫升羊血注入了一个身体虚弱的年轻人的静脉,青年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接着,他又在一些健康的志愿者身上进行输血试验,也安然无恙。但他1668年的一次试验中,悲剧发生了。他给一名梅毒患者输入动物血,第一次输血后病人病情有所好转;第二次输血后病人出现发热、腹痛、大汗、血尿等症状,这在今天看来是典型的特异排斥反应;第三次输血后病人死亡。

  1900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兰德斯泰纳发现了ABO血型,揭开了血型的奥秘。从此,人们知道,安全输血的前提是血型匹配,也就是A型血输给A型血病人,B型血输给B型血病人,因为A型血中有抗B的成分,B型血中有抗A的成分。“如果血型错了,轻者发烧、打寒战,重者则危及生命。”章扬培说。

  “但O型血没有A抗原和B抗原,可以输给A型、B型和AB型的人。因此国外把输O型血称为‘乌托邦’式输血方案,就是最理想的输血方案。”章扬培说,特别是在发生战争、恐怖袭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时,当需血量大,野外配血条件差,一线护士配血不熟练时,O型血作为一种通用型血,可解燃眉之急。

  章扬培介绍,美国在朝鲜战争时就只使用O型血,发生“9·11”恐怖袭击时,在全美调集的也是O型血。他说,古代战争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代战争则是“兵马未动,血液先行”。当发生大规模血液行动时,就意味着将有大规模军事动作。

  章扬培说,世界各国有一个统计,伤后4个小时内,因失血而不能及时输血死亡的人数,占战场死亡总数的50%。在医院血液科主任李昕权接受本刊采访时评价道。

  然而,O型血也并非万能的。空军总医院血液科主任纪树荃指出,O型血虽然没有抗原,但它的血浆中含有抗A、抗B抗体,能凝集A、B、AB型红细胞,使之寿命缩短或立即破坏,也会造成输血反应。因此,目前医院给病人输血仍然要求血型相同,而且要做一对一配血实验,不发生凝血就可以输,反之则不行。

  但纪树荃说,目前医生经常根据需要给病人输成分血,比如只输血小板。如果去掉血浆,只输O型红细胞,从理论上讲,是不会出现输血反应的。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李杨)

作者: 佚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