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戴慎章茂森: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多学科协调发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南京中医药大学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中医药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不失为一个现实的战略选择。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自1956年中央政府首批4所中医院校创办以来,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

点击显示 收起

南京中医药大学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中医药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不失为一个现实的战略选择。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
  自1956年中央政府首批4所中医院校创办以来,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全国高等中医院校2000年在校本、专科生6.3万余人,到了2005年在校本、专科生达到21.7万余人。在规模结构上,创办以中医药为主体,理、工、经、管、文等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研究教学型特质的院校,已成为一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现实追求。
  二、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扩张和转型的忧思
  从整体上看,高等中医药教育呈现一派繁荣景象,高等中医院校办学资源不断壮大,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办学定位转型过快带来的结构矛盾,办学规模扩张过大带来的就业率下滑也逐步凸现出来。
  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模与中医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不同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毕业生从上世纪80年代末平均一次就业率81.5%下降到现在的65%,而且还有继续下降的危险。中药专业就业率虽然高于中医类,但也不能忽视潜在的危机,许多综合性大学纷纷办起中药学专业,就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
  新增的24个非医类专业与中医药高等院校原有的学科基础(如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学术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新增专业在同领域内的地位、社会认可度在一段时间里难以提升,因而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遭到严重的挑战。   三、实施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对策
  充分认识中医药高等院校自身特点,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适度规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使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责任;另一方面,在坚持以中医中药为主体的基础上,理清中医药主体与多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多学科之间的比例协调关系,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中医药高等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1.调整医学门类的专业结构、突出中医药学术研究
  ⑴调整中医学教育层次与结构
  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尤其是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中的地位,医学教育作为精英教育,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下调本科招生规模,适度扩大本硕连读与研究生招生,与本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相适应,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经教育部批准,全国有20多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具备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资格,1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接受华侨和港、澳、台地区学生学习中医药。2002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总数达2867人,2005年增长至3913人。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突出了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特色和优势,为中医药高等院校进一步发展提供经费支持。
  ⑵保持中药学教育规模
  随着市场对中药学各类人才需求不断趋于饱和,综合性大学涉足中药学专业教育,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调整、完善中药学(药学)类专业结构,拓展与药学类相关学科专业。在教育层次上,控制成人教育,保持本科生招生规模,扩大七年制本硕连读和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实验设备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中药学(药学)教育达到较高水平。
  ⑶适度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既懂西医,又会中医的高级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中西医结合教育长学制的形式应因势而上,突破观念的束缚,适应市场需要。
  ⑷突出中医药学术研究
  研究教学型大学的特质是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研究生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支撑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要积极吸取和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努力打造一批有社会影响的重点学科群,努力创造出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术体系,促进中医药学理论和技术创新。
  根据未来社会经济、科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医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使学校培养的中医药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医药人才的要求,从而保持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2.控制经、管专业发展规模,保持与社会需求平衡。
  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及时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责任,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开设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控制专业招生规模,保持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
  3.强化文、理学科建设,为中医药学术发展构建基础学科平台
  ⑴加强文科学科建设,营造中医药学术发展环境
  中医药学不同于一般自然学科,在它形成的历史长河中,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打下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烙印,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把人、自然、社会视为统一体,凸显着医、文、哲三位一体的特征。现代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变,更为中医药学加强人文、社科建设提供了时代背景。
  人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形象思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适当引进一批人文社科类高级人才,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升高等中医院校在软学科方面的科研能力,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世界知名大学专业设置来看,许多学校并非每一个学院都要招收本科生。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大量招收英语、心理、法学等专业本科生,既不能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齐平,又不能突出自身的学科特色。不如停止招收本科生,少量招收与中医药学交叉的文科类研究生,为多学科研究中医药学提供学术平台。
  ⑵联建理科学科,构建中医药学术发展支撑平台
  中医药高等院校在现代自然科学领域与综合性大学存在差距是不争的事实,中医药高等院校不仅要致力于内部学科的规划重组建设,更应该把视线移向校外国外,积极主动推进校际合作,组合校际联盟。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同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同复旦大学、上海市生命科学院联合培养学生,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初步尝试。在“十一五”期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大力开展与综合性大学或其他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如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建立校际联盟性科研平台,联合培养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加强理科学科对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支撑。
  4.吸收工科先进技术,为中医药服务
  工科学科在发展中不断创造的新技术,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医药高等院校对开设工学门类下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医学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应本着资源投资质量效益比“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招生数量,集中精力吸收利用工科学科创造的先进技术,丰富完善中医学诊治技术,开展中药栽培、种植、养殖技术、中药单味药、复方药药效评价技术以及复方安全性研究与评价技术的研究,为中医药现代化插上翅膀。

作者: 戴慎章茂森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