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龙康侯——中国南海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开拓者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摘要:龙康侯,有机化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有机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培育了大批化学人才。他对中国南海珊瑚类生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至1991年已发现50多个新化合物,测定了它们的结构并进行了药理试验,发现有些结构独特,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颇有应用前景。他是中国南海海洋天然物化学研究的开拓者。...

点击显示 收起

龙康侯,有机化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有机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培育了大批化学人才。他对中国南海珊瑚类生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至1991年已发现50多个新化合物,测定了它们的结构并进行了药理试验,发现有些结构独特,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颇有应用前景。他是中国南海海洋天然物化学研究的开拓者。



龙康侯,湖南攸县城关镇人,1912年9月1日出生。从启蒙至小学一直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度过,由于父亲的督促,养成勤学苦读的习惯。小学毕业后考上了南开中学,开始自己独立生活,当时南开中学校长的教育和要求也很严格,使他进一步树立了奋发读书的志向,学习进步显著。在初中只读了一年半就跳级升上高中,高中二年级就到北平去报考清华大学。



龙康侯青少年时期,正值中国军阀混战,且受帝国主义欺凌,激发了他的爱国思想。从中学时代开始,把他的兴趣引向了化学,并树立了“实业救国”的抱负。读大学时,清华校园优美的学习环境、优越的学习条件,使他的求知欲更加强烈,培养了多方面的兴趣,喜爱英国文学、音乐等。而对化学专业的热爱则并未稍减,特别是老一辈化学家黄子卿、张子高、萨本铁、李运华等的榜样,使他更坚定了化学的方向,立志要在化学上有所成就。



1932年,刚满20岁的龙康侯在清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但又仍然呆在学校里——到上海交通大学任助教。



1934年趁湖南省政府公费派他出国留学的机会,决定到德国去继续深造,求得更严格的训练。1938年6月获得柏林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柏林糖业研究所和生化研究所做了短期的研究工作。



1939年3月回到祖国,先后担任贵阳湘雅医学院生物化学副教授、贵州安顺陆军军医学校药科毒物化学主任教官、湖南大学及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等职务。1944年日本侵略军侵犯湘桂,避居家乡攸县,在当地中学担任英语及化学教师,还为当地青年创办了共济补习学校。在这期间,龙康侯结识了不少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接受了进步思想。



1946年回到长沙湖南大学化工系任教授,进一步支持地下党员的活动,为他们做掩护。1947至1948年间在南京中国特效药研究所任研究员,同时还担任南京国立药专教授及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参加整理美国科技调查团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有关化学化工及医药各大企业的科技调查资料。1949年春再回到湖南大学任教。长沙解放前夕,局势紧张,他在当时接受了启蒙的革命教育,不为名利所诱惑,一直继续在湖南大学坚持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2年院系调整,调到广州华南工学院化工系任教授,兼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1954年再调到中山大学化学系,先后担任了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化学系主任、中山大学校务委员及学术委员、天然有机物研究室主任等职务。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1956年参加了全国科学规划会议,由国务院聘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专业组成员;1958年参加了由高等教育部组织的赴苏联、东欧各国的访问团,进行了三个月科学考察工作。这次考察他对苏联及东德有关有机合成及高分子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情况进行了调查,还与莫斯科大学高分子化学教授B.A.卡尔金(Kaprин)院士商定了中山大学与莫斯科大学在高分子化学方面进行全面学术交流的计划,包括人员互访、有关教学经验及科研成果的交流等,为中山大学高分子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兼任过各种学术团体的职务:广东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国药学会广东分会顾问等。



不畏艰苦在科学上勇敢攀登



也许有人会认为,龙康侯成长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几次越级跳过去;大学毕业不久就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命运之神对他似乎特别偏爱,在众多的同辈人中,龙康侯无疑属于幸运者。然而有谁知道,他所以能捕捉到那些掠过的机会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流淌过多少汗水?这还得从他父亲的严格教育说起。从小每天放学后都要求背书,这样的训练使龙康侯后来得益颇大,他的汉语和英语正是从小就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以后被同事和学生誉为“活字典”。大学毕业后,为了准备去德国留学,他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花高价去补习德语。他曾有过赚大钱的机会,但他却选择了攀登科学的崎岖道路。他初到德国时在I.G.Farbem-Industrie颜料工厂实习,当时有关方面曾希望他很快回到中国,当洋行买办,然而他并不领受这份“美意”。不久就转到了他所仰慕的早期德国有机化学灿烂鼎盛的中心——慕尼黑大学化学系,那里历届系主任如J.V.李比希(Liebig)、A.V.拜耳(Bayer)、R.威尔斯泰特(Willstatten)、H.维兰德(Wicland)等都是享有崇高威望的有机化学家,也正是龙康侯渴望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在慕尼黑大学化学系,龙康侯开始了更严格的训练和艰苦的学习,在科学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攀登的历程。他在维兰德教授的指导下作了有机化学“文献制备”(Literatur  Praparate)的实验,尤其对有机元素分析受到极为严格的训练,同时补习了放射化学和胶体化学。由于他的刻苦学习,1935年11月参加全德各大学化学系联合主办的第二次会考,获得了优异成绩,并取得了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不久他转到柏林大学,在德国高分子化学权威K.赫斯(Hess)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初步接触了天然高分子——主要是纤维素和淀粉的研究方法。他利用化学方法(端基测定)与物理方法(比粘度法)相结合,以端基测定决定淀粉支链的平均聚合度,并以比粘度法测定淀粉分子主链的聚合度,确定淀粉的结构;并且找到了适当的甲基化的方法保护淀粉分子不至分解,以便于测定其结构。完成了两篇论文《三甲基淀粉》《用端基测定法以确定淀粉的结构》。当时对淀粉的结构尚属有争议的问题,龙康侯的工作对确定一种天然高分子——淀粉的结构得到了较为合理的结果,所以他的博士论文被评为最优秀的论文。



龙康侯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转到柏林糖业研究所参加R.韦登哈根(Weidenhagen)教授的研究工作。他首先制得几种由维生素C与芳基重氮盐反应生成的新化合物,后来韦登哈根教授将此类型反应推广成为二烯醇化合物的普遍反应。



1939年春龙康侯回国后,正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安定的环境和条件可以开展研究工作。但1947—1949年间,他在南京中国特效药研究所还研究了从川常山(一种中草药)中提取出的生物碱(熔点212℃),具有很强的抗疟疾特效,并对田三七的两个皂甙成分进行了研究。



50年代,当国家组织制订12年科学技术规划时,龙康侯才有了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机会。他选择了其中的重点项目吡咯类和萜类化学作为主攻方向。当时在抚顺、茂名的油页岩中含有大量的吡咯类化合物,这方面的研究,可为油页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萜类化学则结合华南地区资源的特点,开展各种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这一阶段发表了《吡咯类化合物的研究》、《野菊花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一系列论文10多篇。80年代初,由于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的需要,编著了《萜类化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取材比较新颖,深入浅出,介绍了最新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成果,并反映了他对萜类化学多年研究工作的情况。该书获得广东省高教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70年代末,由于当时着重提出华南农产品甘蔗的综合利用问题,特别是蔗渣的利用,为了适应需要,他编著了《呋喃化合物化学》,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南海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的开拓者



1978年以来龙康侯主持化学系天然有机物研究室的工作。作为学术带头人,他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选择了南海海洋天然产物作为研究方向。在海洋中生长的生物品种占地球上总数的80%,而从化学或药理方面研究过的品种不到1%,因此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新成分、寻找新药物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新领域。在国外近二三十年来对海洋生物化学成分已进行广泛的研究;而在国内,当时尚少有人问津,属于开拓性的工作。龙康侯指导研究室人员和研究生首先开展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近10余年来他们系统的研究了海南岛陵水、崖县附近海域采集到的14种软珊瑚以及从湛江硇洲岛采集到的5种柳珊瑚,用近代分离技术、测试技术,先后发现了50多个新的化合物,包括了萜类、甾醇类、氮杂环化合物、高级脂肪酸、醇、酯、鲨肝醇等,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并研究了有关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共发表论文近百篇,分别载于《美国化学会会志》(J.Am.Chem.Soc.)、《四面体快报》(Tetrahe-dron  Letters)、《甾族化合物》(Steroids)、《中国科学》《化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杂志上。所发现的这些新化合物,有些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强烈的生理活活性,通过药理试验,开展有机物结构与药理效应关系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颇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药物。其中比较突出的发现如:从软珊瑚中分离到2个罕见的四环四萜类化合物,打破了文献记载中四萜类化合物只有胡萝卜素类型碳架的现状,这对萜类化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软珊瑚中分离到的喹啉酮类化合物,具有治疗心血管病的作用,其主要药理指标超过或相当于目前临床应用的心血管药物——潘生丁,很有希望成为治疗心血管病药物的新化合物;从柳珊瑚中分离到的柳珊瑚酸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和心肌毒性。此外不少新的化合物都显示出细胞毒性或抑制肿瘤等作用。我国南海珊瑚类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是世界上珊瑚集中分布的海域之一,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南海珊瑚类生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开展了多种海洋天然物的研究,如珍珠精母有效成分的研究,鉴定和合成了主要有效成分,经北京、广东等地6个医院用于治疗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有效率为93.2%。



1978年以后的10余年间,由龙康侯领导的南海海洋天然产物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重视,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美国康乃尔大学著名分子结构专家J.克拉迪(Clardy)教授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W.费尼科(Feni-cal)教授认为是对海洋天然物化学的重要贡献。西德的《天然有机物化学进展》认为柳珊瑚酸的发现是近年来海洋天然物化学进展的实例之一。上述罕见的新四环四萜曾被美国康乃尔大学所引载。所发表的论文大部分被美国《化学文摘》(C.A.)摘录刊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及日本化学家都有引用。龙康侯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86年2月戈登(Gordon)海洋天然产物化学学术会议主席费尼科教授特邀他去美国参加第六次戈登海洋天然产物化学学术交流会,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于1985年10月登载此次学术会议的日程表,载有安排龙康侯在1986年2月5日大会上的报告题目:《LongKanghou.Stu  dieof  So  me  Bioactive  Metabo  litest  from  Corals  of  SouthChina  Sea》(中国南海珊瑚中一些生物活性代谢物的研究)。他在那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了一小时的大会报告,介绍我国海洋天然物化学研究成果。此次学术会议共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50人参加,龙康侯的报告得到与会学者们的好评。回国后费尼科教授两次来函评述龙康侯的报告,认为是“your  lecture  was  excel  lent”,“……your  presentation  was  simply  superb”,并表示与中山大学天然有机物研究室建立合作关系,英国利物浦大学的L.J.哥德(Goad)博士来信和他进行交流。海洋抗癌药物的研究成果,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天然物分部主任M.萨福尼斯(Suffness)博士曾多次来函索取样品进行试验。此外还有日本海洋化学家平田义正、美国波士顿(Boston)大学、俄克拉何马(Oklahoma)大学、苏联、德国、法国、澳洲、南斯拉夫、匈牙利、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系以及大陆的许多单位都有业务联系和交流。



龙康侯始终带领着研究室人员站到这一新学科的前沿,随时注意发展的最新动向。他几乎每年都发表一篇综合论述,还积极向上级机关建议,以引起领导的重视。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在“六五”和“七五”均作为重大研究项目安排,并给予拨款支持。



为了表彰龙康侯及其研究室人员在海洋天然有机物化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1985年国家科委对珍珠精母有效成分的研究授予国家发明三等奖;1987年国家教委对“南海海洋生物中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委对“南海珊瑚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此外还获得多项部委级和省级奖励。1990年国家科委授予龙康侯“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辛勤的园丁



龙康侯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培育中国的化学人才而努力耕耘。他先后讲授过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文献、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毒物化学等多门课程。从6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我国实施学位制之后,他是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由于龙康侯基础坚实,学识渊博,通晓多国文字,治学态度严谨。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认真指导、诲人不倦。对平时一般的问题都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如学生提出一些浅显的问题,都要求他们自己去解决;但对学生制订的设计方案,论文初稿等都要认真审阅和修改,严格把关;对在工作中提出的一些难题或关键性的问题,则认真给予指导,甚至亲自帮助查阅资料。一次有个研究生发现了新的化合物,他亲自查资料加以核实。他还十分注意学习新知识,重视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如对美国化学文摘每期必读,还认真做笔记,使他对本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最新动向能了如指掌。在德国留学时,十分严格的实验技能训练,培养了他实验室工作的习惯,在他年过古稀之后,仍坚持经常到实验室,听取情况汇报,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把关。他注意发扬学术民主,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对于在研究工作中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他实事求是地对待,并感到高兴。他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对学生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堪称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楷模。



半个多世纪以来,龙康侯一直把自己的精力放到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工作中,努力培养出中国优秀的博士和硕士生。在科学事业上他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发展萜类化学的目标,一直坚持几十年,并且在海洋天然物中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龙康侯的才智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使他成为我国南海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的先驱。然而他却谦逊地说:“我个人没有很多值得写的,而研究室大家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使中国人在国际上能占有一席位置,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这是应该让人们了解的。”当他在美国站在戈登海洋天然产物化学国际学术会议大会讲台上的时候,他为炎黄子孙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确应该让人们了解和分享他这种感受。而对于他自己,却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的高尚品格,值得学习和敬仰。



(作者:林大梿  巫忠德  林永成)
作者: 2007-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