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冯国平教授专访

来源:人民网
摘要:”------冯国平教授人物背景:冯国平,浙江桐庐人,现任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助理教授。1995-2000年在华盛顿大学师从著名生物学家JoshSanes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系统揭示了乙酰胆碱能神经突触的发育机理,同时创建了为神经生物学界广泛应用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模型(GFPtransgenicmice)。edu/faculty/feng/吴巍:冯教......

点击显示 收起

  “要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仅仅喜欢科学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你必须要热爱科学。”

  ”只有真正让你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使你有勇气有信心并且去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追求。”

        ------冯国平教授



  人物背景:冯国平,浙江桐庐人,现任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助理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1986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89-1995年在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攻读博士学位。1995-2000年在华盛顿大学师从著名生物学家Josh  Sanes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系统揭示了乙酰胆碱能神经突触的发育机理,同时创建了为神经生物学界广泛应用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模型(GFP  transgenic  mice)。2000年受聘于杜克大学。科研论文曾在《细胞》、《科学》、《神经元》和《自然-神经科学》等顶级生物学杂志上发表。在美期间,十多次获得学术嘉奖,包括 Alfred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  Broad  Scholar  Award,  Mcknight  Neuroscience  of  Brain  Disorders  Award等。实验室主页:http://www.neuro.duke.edu/faculty/feng/



  吴巍:冯教授,您好。能请您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经历么?



  冯国平:我是文革以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1977考上浙江医科大学。其实,我当时是想学工程的,但是被分配到了医学院。所以应该说,  并不是我选择了医学研究,而是医学研究选择了我。



  吴巍:  医学院毕业以后您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而是选择了科学研究。为什么呢?



  冯国平:在医学院的时候,我们不仅学习临床相关的课程,也学了很多基础研究方面的知识。这期间,我对生物医学的基础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大学毕业以后就决定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读硕士,开始了生物领域的科研工作。



  吴巍:  后来就出国了?



  冯国平:在学校工作了三年。当时学校有规定,毕业以后需要工作服务三年才可以出国。



  吴巍:当时出国也是通过考GRE,  托福考试  ,然后直接向国外的学校申请?



  冯国平:对的,基本上和现在一样。不过当时生物学科,直接招收国际学生的美国学校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几个学校。我去的是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  那是1989年的事情。



  吴巍:  您当时出国的时候是怎么打算的呢?有明确的目标没有?



  冯国平:当初想法比较简单,目的也很单纯,就是一门心思的要做研究的。



  吴巍:  您在研究生5年的时间发表了4篇文章,其中还有一篇论文发表在生物领域最权威的杂志《细胞》上。  在生物领域,一个研究生短时间内发表这么多高质量的论文是非常少见的。您有什么秘诀么?



  冯国平:秘诀谈不上。其实我认为做科研呢,最重要的要想清楚你想要研究的课题。如果你找到一个有既有意思,又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然后去把它解决了,那你的论文就自然而然的就能被人所认可。谈到具体的怎么样才能多产,  我觉得自信是很关键的。遇到难的课题的时候要敢于迎难而上,只有敢于去迎接挑战,才会有大的收获。比如你刚才谈到的那篇发表在《细胞》的论文,这个课题如果是放到现在,我可能会犹豫要不要做。因为现在懂的多了,就知道它难度比较大。但是当时不这么想,难的课题反而更想去挑战,结果后来也就做出来了。做研究要有闯劲,不要怕失败, 对于研究生们,这一点尤其重要。其次,不光是要干的勤,也要干的巧,对于课题的设计要多论证,对于细节也要考虑到。



  吴巍:  有没有碰到课题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怎么克服困难的?



  冯国平:做科研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题进展不顺利应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碰到困难的时候,第一还是要保持信心。只要你认定大方向没错,那就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很多时候稍稍坚持一下就会有很多重大的突破。再有就是做实验的时候,要步步为营。每一阶段的数据都要保证详实可靠,  同时尝试用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同一个结论。这样一步步的往深里做,通常一个受阻课题就会柳暗花明。当然,有时候也是说说容易做做难。(笑)



  吴巍:  研究生毕业了以后,您在哪里做的博士后呢?



  冯国平:我去了华盛顿大学。  我对人类医学研究特别感兴趣,所以我就想结合遗传学的办法在动物模型上研究人类疾病。那当时我的导师Josh  Sanes在华盛顿大学,他在这个领域做的相当的出色,所以我在他那里做了5年的博士后工作。2000年博士后出站,到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做助理教授。



  吴巍:  你在杜克的研究主要是什么方向呢?



  冯国平:主要是以小鼠为动物模型,用遗传学的方法研究神经突触的形成和发育。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我们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机制,从长远的角度上能帮助我们理解和治疗神经疾病,比如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和老年痴呆症  (Alzheimer’s  Disease).



  吴巍:  非常有意思的工作。您在研究上和国内有合作么?



  冯国平:我是上海神经生物所的客座教授,研究上有合作,还有去短期指导和做学术讲座。



  吴巍:  我听说您在神经生物学系主持过国际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的招生工作。能谈谈你在这方面的感触么?



  冯国平:总体感觉是现在的学生素质很不错。学习成绩优秀,研究经历丰富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这点在面试的时候体现的比较明显。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具体的问题解答的不错,可是缺乏科学上的大局观,对自己的科研方向缺乏整体的长期的设计。其实这个问题同样存在在有些已经进入研究生院的同学身上。我这次回国和研究生交流,  我就问他们为什么读研究生。有的说毕业了找不到好的工作,就考研了;  有的说想试一试看看搞科研是怎么回事;  还有的就是从众心理,随大流。我对他们说,要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仅仅喜欢科学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你必须要热爱科学。有这样热情,积极寻找自己科研的兴趣点,从研究生阶段就慢慢积累,这样才会成功。



  吴巍:  非常精辟!确实做科研工作是需要激情的。下面有个比较尖锐的问题。现在生物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数目是每年新招收助理教授数目的10倍以上,在学术界找工作的竞争越演越烈,您觉得作为研究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呢?



  冯国平:我对这个统计数据不是很了解,不过竞争确实是存在的。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由于语言上的限制,在美国的就职压力相对来说还要更大一些。但是,我觉得大家在找工作的时候可以把眼光放远一些。比如说,国内现在对生物学研究投入力度是前所未有,各大院校也面向海外留学生开放了越来越多的机会。所以前途还是很光明的,希望大家要有信心,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吴巍:  如果往工业界发展的情景如何呢?



  冯国平:  工业界也很好。不同的生活方式吧。我也有很多同学在公司里面,他们也做得很好,也很喜欢自己的生活。在我看来,不管做那一行,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兴趣和智能的最佳结合点。只有真正让你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使你有勇气有信心并且去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追求。



  吴巍:  谢谢冯教授和我们分享您的人生感悟。您在工作之余有什么业余爱好么?



  冯国平:  我每周基本是工作六天,从周一到周六,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星期天就会陪着家人一起,带小孩去公园玩啊之类,这是工作之余最惬意的时候。



  吴巍:  感谢您接受采访!
作者: 2007-4-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