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生命科学07狂飙

来源:成都日报
摘要:过去几十年中,生命科学面临着与蓝玉同样的难题:造成人类致病的敌人在哪里。现在,生命科学家们也遇到好时光,尤其在今年,大量常见疾病的基因根源被找到。“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能根除疾病,但它确实意味着我们第一次遭遇敌人了,”美国布罗德研究所创建者、被美国《新闻周刊》列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爱因斯坦十大候选者......

点击显示 收起

  1388年,明朝大将蓝玉率师15万雄兵北进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寻找北元决战。然而,四顾茫茫,粮草殆尽,却怎么也找不到敌人。过去几十年中,生命科学面临着与蓝玉同样的难题:造成人类致病的敌人在哪里?

  蓝玉后来幸运地在一个风沙弥天的日子发现敌踪并一举歼灭没有准备的敌人,彻底破灭北元重整势力入主中原的希望。现在,生命科学家们也遇到好时光,尤其在今年,大量常见疾病的基因根源被找到。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能根除疾病,但它确实意味着我们第一次遭遇敌人了,”美国布罗德研究所创建者、被美国《新闻周刊》列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爱因斯坦十大候选者之一的埃里克·兰德尔说。



  竞争之年

  在某滑雪场的旅馆房间内,劳拉·斯科特坐在电脑前精心修改一篇有关糖尿病致病机理研究的论文。这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遗传流行病学家是来休假的,却“很少想出去滑雪”,因为论文要赶紧发表。

  一个多月后,她和同事的3篇有关糖尿病致病机理研究的论文出现在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幸亏斯科特没有放松,就在其论文发表的同一天,另一个研究小组也在英国《自然遗传学》上发表了一篇类似的论文。“如果你投资大量资金和大量时间来进行某项研究,你不会希望在别人做出同样的发现之后一个月才发表论文,”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彼得·唐纳利说。

  这是今年上半年生命科学激烈竞争的一个缩影。科学研究总充满了竞争,但在生命科学领域内,过去两年的竞争则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英国《自然》周刊评论说:“发现致病基因的竞赛已经白热化。”

  谁都想迅速摘取最容易摘的果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技术的突破:出现一种名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新研究方法、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以及和研究成本直线下降,使科学家们突然拥有了强大的工具,可以去从未到达过的渔塘捕鱼。结果是,科学家蜂拥而至,鱼儿一只接一只上钩,猎物一只接一只被逮,有关常见疾病致病机理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仅今年以来,除了I型和II型糖尿病外,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肠炎(克罗恩氏病)、青光眼、肥胖、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冠心病乳腺癌、肠癌和前列腺癌等常见症状和疾病相关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特定变异一个一个地被科学家找到。这种速度在生命科学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研究结果都可重复验证。

  《科学》周刊断言,生命科学正迈入一个伟大的新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各种新成果只会出现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



  奇迹之年

  每当伟大发现或变革发生时,人们由于身处其中,常常过后才会意识到。但这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命科学教授李·西尔弗指出,2007年将是一个奇迹之年,“这次,发生变革的领域是生命科学,被粉碎的是有关基因和遗传的旧观念……就像物理学在20世纪震惊这个世界,生命科学将在21世纪震撼世界”。

  2007年真是生命科学世纪的奠基之年吗?1866年,一位名叫孟德尔的奥地利修道士从豌豆杂交试验中发现了基因。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拉克等人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2000年人类基因组被破译……这一切的发现,都化为厚厚的积淀,默默地在为生命科学的群体性突破在做准备。

  在前人的肩膀上,西尔弗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分析生命科学,他认为一场概念和技术的革命将吹响生命科学总攻的冲锋号。在10月份的《新闻周刊》中,他写道,基因已属于“旧词汇”,许多生命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决定遗传现象的基本单位不是基因,而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也就是DNA序列的特定变异。这颠覆了以往通过基因寻找疾病的思路,而是从DNA的第一个分子去寻找。

  “一旦科学家摒弃了有关基因的固有观念,转而研究基因组中DNA(脱氧核糖核酸)中单个字母——A、C、T和G,便立即开始发现这些字母与许多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西尔弗说。

  然而直到今天,《自然》和《科学》这两大世界顶级科学期刊仍在用基因这样的“旧词汇”来描述今年的一系列新发现。西尔弗认为,这足以显示其新的观念到底有多新。

  如果西尔弗是正确的,那么意味着生命科学已经从大量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了革命规律,进入下一个阶段,即用革命规律去指导革命实践。熟悉毛泽东《实践论》的朋友一定会想到,那意味着生命科学的新突破和大突破。



  发展之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瞧不起生命科学研究,因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是政府出钱、教授带学生“小作坊”式的小打小闹。所有人把所有实验室时间花在单调、重复的机械和化学程序上。破译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可能就要十万人数年的时间。这时的研究就如瞎子摸象,摸到一点算一点,难免以偏概全。DNA自动测序仪改变了这一切。

  DNA序列是一部密码书,破译它至少有两条路。一是利用少许特征、科学家的智慧加远在天边的好运气,去碰,这无疑是一种赌博;二是破解这套密码的所有基本信息,然后去总结。后一种方法更可靠,但却被无穷无尽的破译工作量挡住了。DNA自动测序仪打通了这堵厚墙。

  一名叫勒罗伊·胡德的人意识到,DNA和蛋白质分别只由4种核苷酸和21种氨基酸组成,这个简单事实表明,也许能用计算机来帮助测序。于是,他拉了一些私人赞助,招了几十名科学家、工程师和电脑程序员,研究出一种DNA自动测序仪。一夜间,DNA测序速度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命科学家终于能自豪地说,可以搞一点可以称为是大科学的东西了。

  199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政府出资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人把它比喻成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破译人类基因组,绘制人类基因组序列图,使科学家具备了攻克癌症和心脏病这样重症的初步条件,是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人类基因组的完整图谱也使科学家正在抛弃基因的旧观点,今年每个月都至少有一种常见疾病的DNA序列变异被破译。也许不出几年,医生或许就可通过对个人基因组的电脑分析,得出你健康状况的详细描述。

  西尔弗说:“许多今年出生的婴儿到下一世纪初可能还健康地活着,或许到那时,他们将怀着敬畏之情回望2007年这个生物医学和遗传学上的奇迹之年。”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