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总结教学改革七条经验

来源:新华网
摘要:张学军校长在校第10次教学工作研讨会上,认真总结了近10年来我校教学改革工作的七条经验。张学军校长指出,10年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建设什么样的安医大,怎样建设好安医大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回顾我校近10年的教学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扩招”后,教学工作健康发展,为学校做大做强、实现跨越......

点击显示 收起

  张学军校长在校第10次教学工作研讨会上,认真总结了近10年来我校教学改革工作的七条经验。

    张学军校长指出,10年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建设什么样的安医大,怎样建设好安医大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回顾我校近10年的教学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扩招”后,教学工作健康发展,为学校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这十年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一是落实教学中心地位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得到全面落实,确保了我校教学工作健康发展,推动了其他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学校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遵循现代教育规律,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校训“好学力行,造就良医”所蕴含的育人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校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制度,近10年来,学校真正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医疗支撑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宣传教学的良好氛围。

    二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动力。近10年来,学校通过教学研讨会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使之成为我校教学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特别是科技竞争力在省内高校中排名靠前,如2007年度在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数、鉴定科技成果和获奖情况等4项指标均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科研成果成为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学校积极顺应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开展了三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修订,充分体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学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卫生管理专业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了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教师变纯粹的教为帮助、引导的教学方法;基础医学院利用海外兵团的智力资源,探索并开展了“以病例为中心”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改革;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探索并逐步开展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药学专业积极探索医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弥合了医药学科、课程之间的裂痕;预防医学专业开展的“以案例为中心”和“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和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护理专业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以及维格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获取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三是加快专业建设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依托。办好专业是做好教学工的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托。学校十分重视专业建设,本科专业方向已经发展到27个,从单科型院校发展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医科大学。在专业建设中,学校注重以国家和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的优势学科为支撑和依托,临床医学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核心,不断向高层次发展。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各具特色,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原则,灵活设置专业的临床病理检验、精神卫生、药品监督与管理、药品营销等市场需求大的新专业方向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预防医学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示范点,4个专业是省级教学改革示范专业。

    四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抓好教学工作的根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心全意地依靠高校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高水平的教师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根本。10年来,一支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尽职尽责、倾情奉献的师资队伍,为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学校逐步形成以5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为龙头,百名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为关键,百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中坚的教师队伍,鼓励名师、教授走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青睐。学校本着瞄准海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针,陆续从国外著名学府引进的18名海外博士组成的“海外兵团”,带回了新颖的人才培养理念,带回了先进的科研技术方法,带回了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引领、凝聚、视窗”效应。学校正在大力实施的“四百”人才工程计划、博士生导师出国短期培训计划和“四个国家级项目培育计划”,为学校中长期规划中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构建了人才高地。

    学校还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开展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教学传统培训、青年教师双语教学培训、青年教师跟班听课、组织青年教师试讲,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为学校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是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关键。近10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不断加强教学基地的建设。

    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一是采取新建,如建设的第二附属医院,为一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临床实践教学服务。二是利用合作,开展校院合作、促进军地合作等途径,如附属省立医院、第三附属医院、附属安庆医院相继挂牌和在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优的部队医院、地方医院等三级医院设立了23个临床学院,在第三附属医院积极推进的后期理论教学进医院,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教学医院和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已达100家,实现“立足合肥,辐射周边,面向沿海”的教学基地建设战略谋划。实习基地的不断增加和水平提高,不仅扩充了高水平的临床实践基地,同时还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是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保障。近10年来,学校认认真真地开展全员质量管理、全程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最终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学校通过开展“质量管理年”建设活动,强化“三育人”环节,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组、兼职教学研究员、教学质量信息学生反馈员反馈制度、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等,全员质量意识明显确立。

    学校通过提高生源质量、理论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全程质量意识显著增强。努力提高招生生源质量,不断优化招生的生源地区结构、专业结构。加强校内教研室和学科系建设,建立人才梯队,培养优质教学团队,打造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成,为实现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百余人次担任国家级教材编委,20余人次担任主编、副主编,使我校成为省属医学院校入选卫生部规划教材编者最多的单位,并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减少管理层次、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设备闲置浪费为目标,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共获中央与地方共建教学实验室投入2700万元。形态学、机能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理化等中心实验室的建立以及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搭建了具有较强综合性、开放性的平台。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省立医院建设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成为学生提高临床实践技能的重要训练场所。学校还通过建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大学生实验技能比赛、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举办临床技能竞赛、病历书写大赛、创业计划竞赛、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各类实践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加强校外教学基地得管理,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培训制度,组织专家对教学基地师资进行理论和带教技能规范化培训;加快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促进附属医院对临床教学的硬件投入。学校狠抓毕业生就业质量,以高规格就业基地建设提升毕业生就业的层次。

    学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以贯彻医学教育标准为目标,理论与实践教学为抓手,教研室和医院科室为平台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理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把教学质量监控措施落实在学校、学院和教研室3个层次,在接受教育部评估3年后,以自我检查,自我加压的认识,开展全校性教学工作水平中期评估,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各教学学院按学年对教研室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各教研室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每学年完成一轮,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学院和教研室的责、权、利,构建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实习教学的责权利,建立教学基地准入评审和动态评估制度,组织专家对教学基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估。

    七是着力建设大学文化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灵魂。近些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校一是突出光荣传统教育,以“造就良医”为育人目标,倡导继承“爱国爱民,献身人类健康”的优良传统,秉承“兴国、仁爱、博学、求精”的育人理念,发扬“求真、求精、求新”的校风学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二是改善育人环境,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鼓励学生科研团队、学术型学生团体的建立,以校报、广播、网络、科技活动周等为媒介,积极营造育人环境。四是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对四六级英语考试中作弊的同学给予严肃、从重处理,以此教育广大同学。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氛围为医学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张学军校长指出,成绩来之不易,它不仅体现了我校广大师生在教学改革这条艰苦道路上的披荆斩棘,还充分地说明了我校广大师生在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上的孜孜不倦。


作者单位:

作者: 2008-7-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