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秦伯益院士剖析捆绑科技创新的3根“绳索”

来源:文汇报
摘要:“如今教育在应试,科研也在应试。如果说统一高考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那么现在的科技评估体系就是应试科研的指挥棒。在这样的应试体制之下,中国的科技创新依靠谁。”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走进正在上海长海医院举办的《现代外科学前沿——大师论坛》,对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点击显示 收起

        “如今教育在应试,科研也在应试。如果说统一高考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那么现在的科技评估体系就是应试科研的指挥棒。在这样的应试体制之下,中国的科技创新依靠谁?”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走进正在上海长海医院举办的《现代外科学前沿——大师论坛》,对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应试教育磨灭创新意识

        

        从小被要求背书一字不差,答题不离标准,作文引经据典,说话循规蹈矩。但这一切并不是老师、家长心甘情愿的,而是“统一高考”导致的“应试教育”使其不得已而为之。“统一高考错不在‘考’字上,考是必须的,而是错在‘统’,它统死了人的思维、才干、多元发展。”秦伯益分析认为。

        

        秦伯益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两件事例。他女婿告诉他说,学校老师带孩子外出旅游,路上学生们欢天喜地,笑声不断。回来的路上,老师一句话让学生将旅游的快乐一扫而光:“每人写一篇有关旅游的见闻。明天交作业。”此后,学生在学校组织旅游时,不是先感到开心,而是先想到写作文。与其截然不同的是,秦伯益在苏联留学时,曾遇到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开心地一路唱着歌。问他唱什么?孩子告诉秦伯益说,老师昨天带他们去了夏宫,那里好漂亮,真开心!自己唱的就是自己作的诗。

        

        联系成长历程,秦伯益说自己之所以会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就是得益于在无锡市辅仁中学的学习生涯:那时没有那么多功课,钓鱼、养鱼、演讲等兴趣就是那时培养起来的。“可是现在,孩子哪有时间培养兴趣、爱好。”

        

        “应试教育就好像是断其‘源’而求其‘流’,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呢?”秦伯益痛心地说。

        

为迎合评估而求稳

        

        秦伯益言辞犀利地说:“大学毕业之后搞科研,就像刚跳出应试教育的牢笼,又掉进了应试科研的牢笼。”要想做出点成绩,就只能接受这套应试体制:

        

        ——硕士、博士、博士后;

        

        ——实研、助研、副研、正研、硕导、博导;

        

        ——基金论证、申请、答辩、总结、验收;

        

        ——论文撰写、投寄、审稿、公告、应用;

        

        ——专利申报、查询、审批、公告、应用;

        

        ——成果申报、单位审、省审、部审、国审;

        

        ……

        

        “哪一层不在应试?年富力强的人忙着应试,应试过了,岁月也蹉跎了,成了强弩之末。”

        

        为了迎合评估,科研选题只求保稳,回避风险和挑战。研究生阶段本来是良好的人生创新时期,应该是后劲足,敢“以天下为己任”的阶段,世界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在年轻时取得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可按现在的模式,因为担心发表不了论文,害怕毕业答辩不能通过,很多研究生只能在导师的暖翼下做“旱涝保收”的课题,而不能接触起点高、角度新的课题,从而失去了前沿拼搏,冲击难点的勇气和机会。

        

        传统思想的束缚,应试体制的误导,社会浮躁的影响——秦伯益将此三点总结为捆绑科技创新的三根绳索。

        

浮躁使科技创新贬值

        

        浮躁是严重的社会病症,是科学发展观的大敌。秦伯益认为,现在学术界爱玩新名词、新概念。他举例说道,2002年有个外科医生号称5年内完成人类全部206个器官的复制,很多专家院士也跟着他吹,说几年以后将有“器官公司”、“器官商店”,做手术的时候打个电话就可以“供货”。现在5年过去了,一个器官也不见。也是那一年,一个实验室称一年完成全部人类基因组测定,事实已证明这显然是纸上谈兵。到了2003年4月,有人宣称“半年内做出抗SARS疫苗”。“我敢负责地讲,别说半年,相当长一段时间也不行。”秦伯益解释说:成熟的疫苗必须经过一期、二期临床实验。“非典是罕发性疾病,三年也完成不了疫苗的研制,因为没有那么多病例,怎么做临床实验?”

        

        面对“天方夜谭式的口头创新”,秦伯益表示,学术界的浮躁之风日涨,急功近利,“处处创新,事事创新,人人创新,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创新庸俗化风气导致创新贬值!”其实质就是:昙花一现,泡沫一阵;成果不少,转化不多;创新不少,原创不多;论文不少,引用不多。而这种为创新而创新、专做别人不做的“创新”,严重干扰规范性的工作。

        

改革评估机制激发创新

        

        针对捆绑科技创新的三大绳索:传统思想的束缚、应试体制的误导、社会浮躁的影响,这位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家开出了良药:营造利于创新的科技体制,改革评估机制,“要分类,真正让懂行的人评;要减项,用不着评那么多,诺贝尔奖一年也就那么几个,不过硬的根本没必要评。”

        

        他告诫年轻的医学工作者:“不要像过去那样:关起门来搞创新,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改过去算创新,改回来又算创新,白兜一个圈子,还说是不断创新。”

        

        秦院士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著名的三重境界来比喻科技创新的实践历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说,迷茫,求索,顿悟——这既是人生的三重境界也是做学问的三重境界。
作者: 2008-7-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