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风暴中 目光投向科学

来源:文汇报
摘要:英国《自然》杂志推出“金融危机与科学”专题报道今年秋季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被普遍视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英国《自然》杂志在调查危机对当前影响及其未来趋势后认为,这些研究机构虽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但也拥有不容小觑的实力,可望帮助它们经受住这场风暴。同时,为数不多规模较大、已有......

点击显示 收起

英国《自然》杂志推出“金融危机与科学”专题报道



        今年秋季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被普遍视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从大学到企业实验室,众多的研究机构承受着它所带来的不利后果,相关产业的前景也因此而蒙上了阴影。英国《自然》杂志在调查危机对当前影响及其未来趋势后认为,这些研究机构虽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但也拥有不容小觑的实力,可望帮助它们经受住这场风暴。

        

危机下的高科技产业:进退互见    各不相同

        

        如果历史足以提供一面可供借鉴的镜子,那么,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是可望较平稳地渡过这场危机的。无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还是在本世纪初出现的网络经济泡沫中,政府和产业对研究与发展的总投入均稳定地呈上升之势。研究人员的总数也是如此。当然,与证券市场相比,这些走向远不是那么变幻无常的。

        

        不过,这一模式是否会继续发挥作用,尚需拭目以待。无论如何,这些总体数字都可能掩盖着经历危机的人们所体验到的大量混乱和不确定因素。在这一点上,没有比制药和生物技术产业表现得更为明显了。产品线已树立声誉的大型公司,目前处于相对较良好的状态;在衰退期间,销售额可能会大幅度下降,但不至于惨跌到零。多数的大型制药公司,资金雄厚,足以在运气欠佳的同行中寻觅兼并良机。

        

        同时,为数不多规模较大、已有产品投放市场的生物技术公司,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的安进公司,近期内的赢利就十分可观,正在信心百倍地经受着这场风暴。

        

        然而,金融危机对于生物技术产业是严酷的。股票价格的暴跌,再加上全球信贷危机,给世界各地的公司带来了沉重打击。例如丹麦为美国生物防御储备提供天花疫苗的诺迪克公司,最近声称在加紧秣马厉兵,竭力防范股票下跌而招致敌意的接收合并。沮丧的阴影并非无处不在。至少,有些参与个人基因组项目的公司是乐观的,因为投资者将它看成一个将迎来快速市场增长的领域。此外,基因测序的业务也没有受到危机影响。

        

        圣迭戈以研制微数组和高速测序机著称的伊卢米纳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杰伊·弗拉特利声称:“我们处于非常幸运的地位,”而且相对地不受经济危机的左右。位于加州芒廷维尤的全基因组测序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克利夫·赖德则表现得更为自信:“我们这里真是一个可爱的家园,虽然左邻右舍的处境大为不妙。”

        

        随着风险投资公司愈益转向可望短期收益的项目,风险资本也变得奇货可居。目前,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一方面勒紧裤带,一方面从地位较稳固的公司中寻找可能的救星。所以,经济衰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一蜂窝地兼并和购置。

        

        在方兴未艾的清洁能源产业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例如设在纽约的卢克斯市场调查公司的分析师迈克尔·霍尔曼预测:混合动力车的电池发展将会迎来持续增长。而近年来的事实也证明:经营太阳能的商行一直十分赚钱。因此,基地设在德国慕尼黑的国际化工业巨擘威克公司最近宣布:计划斥资9.77亿美元建造一座多晶硅工厂。面对经济下滑,公司却依然行情看涨,印证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已造成多晶硅在市场上短缺的事实。

        

        然而,油价自夏季以来出现的下跌,不仅使绿色能源失去了几许活力,也提醒人们先前有些期待是不现实的。据伦敦的新能源金融咨询公司透露,自今年年初以来,世界各地绿色能源的股票价格下跌了61%。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首席执行官乔纳森·凯斯滕鲍姆说,如同生物技术产业一样,眼下,新能源企业新开张几乎找不到资本,除非是全部收买。

        

        这个故事在不止一个产业中得到了重演。据基地设在美国麻省、以发布商业技术信息为己任的Xconomy网站预测,在风险资本到处紧缺的情势下,像电信和半导体公司那样的互联网开张交易和资本密集型的技术运作,今后可能还会遇到不少麻烦。

        

危机对大学的影响:紧缩开支    已成定局

        

        与其它国家不同,美国的研究型名牌大学大多是私立而并非公立;即使是公立,也由个别州政府提供经费。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它们都面临着经济衰退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一方面,它们多少有几乎万无一失的客户作为缓冲:除非经济陷于灾难性瘫痪,每年还是会涌现一批新的大学生。与科技有关的研究生院,甚至还会因金融危机呈现一派兴旺景象。美国国立科学基金会的数据表明:在以往的经济下滑中,每当就业市场严峻得促使学生继续学业或是迫使被解雇的大龄工人重返学校时,招生人数照例会呈上升势头。

        

        另一方面,私立大学的处境,多半与研究基金会相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捐赠投资的回报,而这种捐赠在经济衰退期间必然会趋于减少。所有的大学还面临着慈善捐款锐减、企业赞助的研究收入下降的局面。

        

        “所有这些因素,促成了我们数十年来经历过的或许是最为吃紧的财政局面。”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和副校长约翰·埃瑟蒙迪在一封致全体教职员工的电子邮件中写道。他们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8亿美元的经费总预算每年削减约5%,并实行“相当有节制”的工资方案。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也表示,对奥尔斯顿校区的发展规划将进行重新评估。

        

        美国地方政府也已削减对大学的支持。前不久,加州大学校务委员批准了2008~2009年度的业务预算,其中州立政府30亿美元的拨款中已实际削减5%。该大学校长马克·尤多夫警告称:更多的削减是可能的。

        

        总之,这场危机对大学与研究的影响将取决于政府的态度:把研究和教育经费看成可任意削减的开支,还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战略性投资?

        

困难中的研究经费:减少投入    绝非明智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政府接受的观点是,危机之下,更需要研究和合作,并承诺使投资保持稳定。例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前不久在启威城超现代技术中心的开张仪式上宣布:“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履行对研发投资的承诺,以便使我们的经济长期保持竞争力。”

        

        欧盟研究专员亚内兹·波托奇尼克说,“对于欧洲而言,减少对科学和创新的投入,只会把这场原本有希望驾驭的危机变成长期的结构问题。”

        

        然而,视危机的严重程度而定,这一勃勃雄心可能会很快被现实所击破。拿英国来说,研究经费在去年甚至经济下滑以前就普遍呈不增不减的态势,所以,科学家预期2009年预算会有大幅度缩减。“惟一的未知数是程度有多深,持续时间有多长。”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成员兼利兹大学副校长马乔里·威尔逊说。然而,新任科学大臣保罗·德雷森则宣称,他将为科学预算进行“强有力”的辩护。

        

        在欧洲其它地区,专家认为衰退立即导致公共科学预算大幅度削减的可能性不大。最引人注目的是,欧盟斥资500亿欧元实施的第七个框架计划,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研究经费方案,可望将不受挫地延续到2013年如期完成。在包括瑞士和荷兰的有些欧洲国家,由于科学规划预算逐年递增,因此经费问题得以缓解。例如德国与瑞典最近宣布,尽管前景不定,但仍将加大对科学和教育的投入。

        

        在亚洲,研发强国大多坚持中长期的战略目标,走的是新加坡道路。如果这一动向得以延续,则很可能加速有造诣的科学家乘机回国而不是滞留在西方的趋势。以日本为例,它始终在世界上保持着最高的研发投资率之一,2007年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62%。鉴于严峻的经济形势,文部科学省的一名官员表示,即便如此,日本仍将恪守科学构筑经济的理念。

        

        据10月底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美洲国家组织(OAS)科技部长和高官会议透露,拉丁美洲各国的科学计划和预算,迄今并未削减或受到影响。由于这些国家的科学预算很小,尚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因此对削减特别敏感,然而,阿根廷科技部长利诺·巴拉尼奥认为:“摆脱这场危机的出路在于创新投资。”据美洲电信联盟主席克罗维斯·内托透露,许多OAS国家,从智利到特里尼达和多巴哥,都试图在2010年前将科技投资额提高到各自国民生产总值的1%。当前,只有巴西已接近这一目标。现实情况正如美国科学家关怀联盟战略和政策部主任奥尔登·迈耶所分析的,要是决策者眼下不作出困难的抉择,最终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因为我们不会拥有一个“成本免费的未来”。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