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如何让中国小实验室厚积薄发

来源:文汇报
摘要:一种新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生命科学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大都出自小规模的实验室,而非大集团作战。沪上一些知名学者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地提到:生命科学的研究创新,不能忽视小实验室的作用。而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的跟进服务,是保持小实验室创新活力的助推器。小实验室频出大成果两本权......

点击显示 收起

  一种新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生命科学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大都出自小规模的实验室,而非大集团作战。沪上一些知名学者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地提到:生命科学的研究创新,不能忽视小实验室的作用;而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的跟进服务,是保持小实验室创新活力的助推器。



  小实验室频出大成果



  两本权威期刊《细胞》及《科学》在2007年11月20日同时刊出来自美国及日本的两个研究团队的报告,证实皮肤细胞经过“基因直接重组”后,可以转化成为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干细胞。这项发现解决了利用胚胎做干细胞研究引发的道德争议,大大推动了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这个“有望问鼎诺贝尔奖”的成果,分属日本京都大学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两个团队。而这两个团队都属于小实验室。



  日本的研究团队由科学家山中伸弥领导,他的小办公室位于日本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的老旧建筑中。山中伸弥说:“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日本,经费很少,周围只有几位很好的科学家,还要自己照顾近1000只小鼠。”但他坚持了下来。



  同样在2007年,美国的研究人员确定了人类β2-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这一成果不仅能够加速新型或改良药物的研究,还能拓宽人类对自身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它出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和Scirpps研究所的两个结晶学小组,同样不是那种大规模作战的研究团队。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教授告诉记者,近几年生命科学研究的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大都出自小实验室,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启发我们思考如何让国内的小实验室也出更多大成果。



  其实创新不是一个“工程”



  相比于大集团作战研究需要尽快出成果和投入应用的压力,小实验室更具备潜心从事基础研究的先天条件。因为基础研究需要时间和耐心,科学家能在独立的小实验室里从容研究,这符合科研和创新规律。



  山中伸弥在成果发布后这样感叹,“对我们这么小的实验室而言,这个领域的竞争太激烈了,所以我想反其道而行,不是利用胚胎干细胞来做什么,而是从其他来源培养出胚胎干细胞。虽然我们当初也觉得这会是一个耗时非常长的计划,可能要花20-30年。”美国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所华裔研究员韩健也多次提到,其实创新不是一个“工程”,工程是有计划的,有设计、预算、时间表,而创新更是随机的、偶然的,要靠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积累的专家发现问题、解决难点,进而实现创新。要用“慢火”去孕育环境,培养根基。这可能恰恰是小实验室的优势所在。



  急需“孵化器”和“助推器”



  “希望能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机制,让国内有更多小实验室厚积薄发。”裴钢教授指出,“小的科学家团队的独创性和创新性需要给予稳定的、长期的支持,坚持下去,总会有好的结果出来。”



  VC和PE,是学者们在接受采访时频频提到的两个英语缩略词。VC即风险投资,PE即私募基金。VC对项目的投资,介入相对较早,强调高风险高收益;而一般PE的投资对象为拟上市公司,协助投资对象完成上市然后套现退出。



  复旦大学副校长、人类群体遗传学家金力教授把PE和VC理解为“孵化器”和“助推器”。他认为,它们对促进生命科学研究起着重要作用。特别对国内小实验室来说,迫切需要一批有眼光、敢于冒险、对生命科学研究项目有一定判断能力、对市场运作有足够把握的VC和PE。只有资金充分保障,具有市场潜力的生物才能成长。



  学者们解释,在国外,VC非常关注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小实验室,在科研项目前期就大胆投资;更令人羡慕的是,如今已有更大规模的PE也来参与,帮助实验室完成成果转化,甚至成立公司上市。而国内的VC和PE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还缺点眼光。



  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所,是新近建立的一个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研究所大楼有非常独具匠心的设计:一边是专职研究员们宽敞的实验室,而另一边是十几家生物技术公司的总部和实验室——研究员和公司老总们成为邻居。研究所给予专职研究员充足的启动资金,使他们能开创新独特的研究领域;同时配备有把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的能人,知识产权向企业转化的途径和手续也很透明和方便。



  而在我国,原创项目进入临床试验时缺乏“临门一脚”的支持,已经成为原创高成熟度项目成果流失的重要原因。科学家们呼吁国内风险投资和“孵化器”对于生物技术加大关注。他们告诉记者,一家来自海外的创投公司,近两年已在我国投资了近70个生物医药项目,并在张江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计划用3—5年,把我国现有的4万多种植物的化合物成分统统提取一遍,每个植物提取6—8个成分,同时申请专利保护。
作者: 2009-5-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