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享受精彩赛事的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北京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空气。在奥运空气质量保障中,中国科学院组织信息、空间、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建立的以北京市为中心、覆盖周边关键区域的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功不可没。
过去,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的中国科学院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深奥的科学理论、复杂的科研仪器、遥不可及的科研成果是一般人对这支“国家科技队”的印象。事实上,从建院之初,中科院就秉持着为国家、为民众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理念,不仅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等方面硕果累累,也聚焦于百姓衣食住行、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等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领域,一系列成果早已悄悄走进了公众生活。
天气预报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国最早的天气预报研究工作正是由中科院和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的。早在1950年,中科院就与有关部门合作组建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室,赵九章、叶笃正等科学家的工作奠定了我国天气预报的认识基础,他们提出的很多预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中科院等单位研制的超级计算机就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条件。借助超级计算机平台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气象预报的精度和预测计算能力大大提高。而超级计算机还为新材料制备、药物设计、新车碰撞实验等提供了大量支撑。
从新能源汽车到高清晰大屏幕显示产品,从食品保鲜技术到瓦斯监测技术,从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到解决室内污染……在事关百姓日常生活的领域,中科院的科学家们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始终是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针对我国人口健康与医药领域重大需求,中科院在基因组科学、蛋白质科学、重大疾病机理、重大传染病与新生传染病防治、神经科学、营养科学、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以困扰很多病人的
糖尿病为例,中科院的科学家在糖尿病人群营养干预和预防研究方面取得了多个原创性成果,为在中国人群中开展慢性代谢疾病的预防与干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
中科院在创新药物研究上也有所突破。全院研发的药物已转让并在市场上销售的有120种,产生了被誉为我国“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功典范”的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新药。
民以食为天。在现代农业科学领域,中科院不仅在植物生长、发育及环境调控机理、作物基因组以及动物
遗传进化等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产养殖和生物农药等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应用示范。
在植物新品种培育方面,中科院小麦育种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培育出“小偃”系列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其中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达1.5亿亩,增产40亿公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出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科农199”,已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大面积示范性秋播50万亩以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展难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机理研究、研发富营养化水体治理关键技术、提出水质安全评价技术体系、研发机动车尾气氮氧化物控制、常温下甲醛净化等空气污染控制新技术……中科院在资源环境领域开展的研究为提高百姓生存质量作出了贡献。
当前,慢性疾病、新生疾病与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危害巨大;耕地面积下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能源短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为应对这些挑战,中科院的科研工作者们还将继续努力,使科技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作者:
20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