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生命”缘何如此精彩

来源:科学时报
摘要:——解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跨越式发展之路9月初,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楼一楼106室刚刚装修完成,2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宽敞明亮,新置的仪器设备有序摆放。无独有偶,2008年,国际著名心血管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擎成功竞聘华中大生命学院院长——成为华中大首位面向全球招聘的院长。同年,王擎入......

点击显示 收起

——解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跨越式发展之路



9月初,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楼一楼106室刚刚装修完成,2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宽敞明亮,新置的仪器设备有序摆放。  

    

实验室的主人,是该院今年新引进的“千人计划”入选者汪宁。  

    

汪宁,1994年在哈佛大学任教,现任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滨分校教授,细胞与分子力学实验室负责人,主要从事细胞力学领域的研究。  

    

无独有偶,2008年,国际著名心血管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擎成功竞聘华中大生命学院院长——成为华中大首位面向全球招聘的院长。同年,王擎入选国家首批“千人计划”。  

    

见证了生命学院从起步到成长壮大的30年,该院党总支书记耿建萍深有体会:学院跨越式发展的秘诀就是人才,就如血液之于生命的意义,有了人才,学院的“生命”就一定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因院制宜,招募顶尖人才  

    

近5年,16个国家,40位留学回国人员,年龄最小的29岁,平均年龄38岁……  

    

当这一连串的数据与生命学院画上等号时,其学科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科研经费逐年递增、平台建设初具规模的缘由也就不言自明了。  

    

1999年,华中科技大学将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物理两个研究方向与生物工程系进行整合,正式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0年,该校在《学科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生命与信息两大龙头学科。  

    

成立之初的生命学院,底子薄、基础差,师资储备严重不足。由徐辉碧、耿建萍组成的首届领导班子认识到:要把生命学科建设成国内一流学科,关键在人才。  

    

在分析了国内生命学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后,学院很快确立了自己的定位:依托学校的工科、医科优势学科,将生命学科与工科、医科等进行交叉融合,并以新引进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骆清铭、徐涛为学术带头人,全力建设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物理学两个重点学科。  

    

骆清铭回国后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确立了有特色的生物与光相结合的研究方向。目前,他建立的生物医学光子学实验室已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成像系统,特别是在认知神经活动光学成像和光学分子成像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在国际同行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徐涛回国后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在短短几年内,组建了细胞生物物理、电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物筛选、显微荧光成像与生物物理仪器等实验室,成立了中德马普联合实验室,构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平台。2007年,生物医学工程获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生物物理学获批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近年来,该学院一方面陆续引进了何光源、赵元弟、刘剑峰、刘笔锋、陈正望、杨广笑、杨光、苏莉、刘木根、红绫、周琦冰、张后今、郭安源、单革等一批优秀的留学回国人员;另一方面,苦练内功,培养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学术带头人,如杨祥良、余龙江等,一个个优秀人才的背后,一个个学科团队搭建起来,为学院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目前,该学院先后有2人入选“千人计划”,1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3人成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批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艰辛的付出换来了可喜的回报。近年来,生命学院不断谱写辉煌:学院拥有2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创新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等科技主体计划的重大和重点项目;科研经费2009年达到3265万元。  

    

因材施教,培养杰出学子  

    

今年上半年,生命学院人才培养领域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1月,博士生涂海军、许婵娟等在刘剑峰的指导下发现GABABR转激活IGF1-R抗神经元凋亡的新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杂志《神经科学》;  

    

2月,博士生张冀(导师丁明跃)的论文在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年度大会上被评为两篇最佳论文之一,她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高校学生;  

    

4月,2006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黄岫、2006级生物信息专业本科生李聪被耶鲁大学录取,目前学院共有7位同学前往耶鲁深造;  

    

7月,谢庆国指导的5名研究生在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核科学与医学影像年会(IEEE  NSS-MIC)上获得IEEE  NPSS新人奖。  

    

近5年来,生命学院有约200名学生到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深造。该院院长王擎表示,近年来学院正积极培养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他们带来了国外先进的文化、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杰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师资环境。  

    

——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学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每学年有10多门课程实行全英语和双语教学。  

    

——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学院尝试借鉴国外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努力加强各环节培养;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中英HUST-RRes作物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中法联合药物开发及筛选中心等,不仅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科研合作,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深入开展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如博士生张贤钦在导师王擎指导下,在美期间,在CELL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报道房颤与猝死基因的新发现。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