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沃森”让人类智慧处“危险边缘”?

来源:长江商报
摘要:美国时间2月16日,IBM公司研发的超级电脑“沃森”战胜了美国著名智力竞答电视节目《危险边缘》的两名“常胜将军”,勇夺100万美元大奖。这一结果不禁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百感交集:我们究竟是该为同胞输掉比赛感到沮丧,还是该为人类伟大的发明感到自豪。实际上,两次人机大战上,电脑的胜利都是特定规则上,在数学计算能力......

点击显示 收起

美国时间2月16日,IBM公司研发的超级电脑“沃森”战胜了美国著名智力竞答电视节目《危险边缘》的两名“常胜将军”,勇夺100万美元大奖。这一结果不禁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百感交集:我们究竟是该为同胞输掉比赛感到沮丧,还是该为人类伟大的发明感到自豪?实际上,两次人机大战上,电脑的胜利都是特定规则上,在数学计算能力上的胜利。



电脑真的优于人脑吗



电脑所依赖的基本计算单元是晶体管,而人类大脑产生思维和运算的基本单元是神经元。前后十多年的两次人机大战,均以人类的失败而告终,这是否意味着电脑将全面超越大脑呢?



晶体管:另一种生命形式



人类由细胞构成,人类的思维由神经元细胞产生,但是,这仅仅只是生命和智慧的一种形式。你能肯定所有的生命都是以这种形式出现吗?



就仅以银河系为例,它延绵十万光年,拥有1000亿以上的恒星系统,其中有10%的恒星系统和太阳类似,适宜的光和热让其中很多恒星系也具备了孕育生命的能力,甚至拥有了智慧的生命。



上述一切星体上的生命,我们没有任何形式的接触,因此我们绝对无法判断外星生命是否也采用了和地球生命同样的形式。地球生命赖以维持的基本元素氧和氢,在某些星球上,可能就是硅和铜。同样,我们也需要理解,二进制模式可能真的能进化成为一种智慧的生命形式。



可能你会问,晶体管相比于人类细胞而言,实在是太简单了,至少在目前,这种简单的形式不能称之为“生命”。



主流的观点,生命必须具有两大特征: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可惜很遗憾,如果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一个物体是否是生命,那大部分的病毒被排除出生命范畴。生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么智慧就更加没有准确的定义了。



现在来回答这个问题,仍然不会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俗语有云,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晶体管和神经元,也就是电脑和人脑目前正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下,双方各有所长,没有一方可以完全强于另一方。



第二次的人机大战已经结束,我们没有必要惊喜这一次电脑的表现,因为这只是设计好的程序;同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害怕电脑此次的表现,因为这也是设计好的程序。



深蓝和沃森:另类的智慧



人类大脑拥有复杂的逻辑处理能力,但是在数学运算上有着先天的缺陷,计算机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人类的这一缺陷。实际上,两次人机大战上,电脑的胜利都是特定规则上,在数学计算能力上的胜利。



第一次看的非常直观,角逐在超级电脑深蓝和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之间展开,由于深蓝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因此能计算到自己和对手接下来可能的下棋方法,也因此,每一步棋都给出了最完美的应对。



第二次,在借助超强的计算能力的同时,还借助了电脑无穷的存储能力。第二次的人机大战的形式是一个智力问答的节目,电脑可以凭借无穷的存储和超强的计算能力,分析和筛选中他们数据库中最准确的答案,并且辅助以适当的逻辑表述出来(依然还是人类设计的程序帮助)。



本质上,深蓝和沃森一样,它们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只有强大的运算能力,所不同的只是,在15年后,沃森拥有比深蓝更强大的运算能力,能应对更复杂的比赛规则。如果说是智慧,那么,这就是一种另类的智慧。



人工智能:驻足、道路和迷茫



从深蓝到沃森,IBM展示了他们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这点我们毋庸置疑,但是,在人工智能的环节上,从两次人机大战,我们没有看到令人期待的提高。



我们不能定义“智慧”,但是我们可以定义“人工智能”,因为这其中有了一个参照物——人。人类期待实现的人工智能就是希望计算机能和人类一样思考。



二进制的“智慧”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但是至少目前没有足够的思维能力,这种模式是否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最优模式呢?



显然并不是,因为人工智能强调的是模仿人,那么模仿的最佳模式就是完全照搬人脑的工作模式。需要强调的题外话是,这也比较可怕,如果可以真正实现这点,那么,我们不是在生产机器,而是在生产“人”,或者说一个有思维的生命体。



这样模式的困难点非常突出,一方面,要模仿,首先要了解被模仿的东西。思维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现在人类没有办法解答,也就是说用这种途径实现人工智能的原理目前仍然不明朗,更谈不上去做了。



另一方面,人类大脑拥有的强大逻辑能力为管理带来了不便,对于工业而言,机器比思维更复杂的人更加的可靠。



对于电脑:恐惧还是信任



沃森大败人类精英,让很多人再次萌生了对电脑的恐惧,害怕电脑的“智慧”将最终控制和消灭人类。在多年前,这样的担忧就已经存在,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担忧毫无道理,但至少对于现在而言,我们还不值得担忧。



首先,不论是深蓝还是沃森,都不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它们只拥有人类赋予它们的程序,通过这套程序,应对明确的比赛,如果没有人类为其注入新的程序,那么深蓝只能下国际象棋,不会下中国象棋,也不会下围棋,同样道理,沃森可以将《危机边缘》节目上最优秀的人类选手挑落马下,但是它无法参加《开心辞典》或者《星光大道》。深蓝和沃森这样的超级电脑,只可能通过人类不断的注入新程序而变得慢慢“像”人,而其本事,没有任何的创造能力,只有重复工作的能力。



其次,如果有朝一日人类能够根据大脑神经元产生思维的原理,同时结合二进制计算机的超级计算能力,而制造出了超级电脑,那么,我认为,人与机器人的对立出现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小。



因为对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机器人,就像对人一样,你很难通过条文约束他们的行为。更多的原因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于约束机器人的行为,人类更有可能做出的行为是将机器人和人合二为一,此时,没有人,也没有机器人,只有混合的超级“人。



沃森的未来:



不与人为敌  要为人造福



IBM公司从2007年开始研制超级电脑“沃森”,并在2009年4月首次宣布将派其上阵,与人类展开一场智能比拼。据报道,有多位来自IBM公司中国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参加了对“沃森”项目的研发,负责为“沃森”采集、分析和运用各种结构化的知识,并利用结构化和高可靠的知识提供问题解答,把那些让系统听起来“愚蠢”的答案排除在外,并帮助“沃森”提高“学习能力”。中国研究人员成为该项目在美国本土以外的主要研究力量之一。



项目研究小组组长戴维·费鲁奇曾表示,该项目研发的关键在于,“沃森”需要先将人类的语言转化为计算机语言,然后分析出答案,最终再以人类的语言回答。“沃森”在场上的表现显示,其语言转换、问题分析和作出回答等程序可以在数秒钟内完成,具备了足以挑战人类才智的能力。



尽管节目的顶级高手在“人机大战”中败下阵来,但这场比拼的最后赢家无疑是人类。IBM公司开发这套智能系统的真正目的不是“娱乐大众”,更不是“与人为敌”,而是着眼于商业和工业乃至城市管理等用途,让“沃森”的一身本领用在医疗、法律、金融、客服等领域,为增进人类的福祉效力。



如果你认为“沃森”仅是一台能够回答智力问题的超级玩具,那你就错了。它出色的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将马上在医疗领域得到应用,帮助医生诊断病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疗中心和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已与IBM公司签订合同,两所大学的医疗人员将利用“沃森”更快、更准确地诊病、治病。马里兰大学医学院教授艾略特说:“当病人特别多的时候,医生来不及把病人的所有信息一一录入计算机进行检索,这时‘沃森’就能派上用场。它的海量信息库中存有许多发表在期刊上的专业论文,可以让医生利用最新科研成果治疗病人。”



不过艾略特承认,要想让“沃森”真正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还需要对它进行改进。“看病与回答智力题不同,医生需要的不只是一个答案。而且有时病人提供的信息不准确或相互矛盾,这就需要医生利用丰富的经验进行判断。”IBM研发小组接下来的挑战是,让“沃森”多提供一些假设情况。艾略特认为,研发小组至少还要两年才能完成这一任务,但他相信这台超级计算机今后一定能理解医学语言,帮助医生判断病症。



本组稿件均据中国日报、



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



只是计算能力超过人类



鏖战三回合的人机大战硝烟散尽,IBM超级电脑沃森(Watson)完胜鸣金,不过其最终并未与人类对手拉开显著差距。在这三天里,电脑沃森保持着优势直到最末一轮。坊间有耸动标题直呼:“超级电脑让人类智慧处于‘危险边缘’!”真若此乎?



从“深蓝”到“沃森”的交锋



这早不是人类第一次为自己的智慧恐慌,因为在沃森之前,还有深蓝。



与深蓝一役人类亦败。1997年5月11日,来自曼哈顿的新闻:“星期一,早晨4时50分,一台名叫‘深蓝’的超级电脑将棋盘上的一个兵走到C4的位置时,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棋手不得不沮丧地承认自己输了。世纪末的一场人机大战终于以计算机的微弱优势取胜。”



对于电脑了解程度还远不如现在这般熟稔的人们当时万分忧郁,一向凭借智慧而傲睨世间,如果连这都输光了,尊严往哪儿放?不过,赛后有一名不见经传人士指出棋王卡斯帕罗夫的失策,按这位网友的提供,一步棋竟使深蓝在数分钟沉思后宣布和棋(深蓝每秒计算2亿步)。



而且,在当时有声音指出,从下棋的过程看,深蓝只是在计算力量上超过了人类——这一点即使是薄巧的计算器也能大胜人类,何况深蓝这种像两台保险柜似的大家伙,因而不能算电脑在智力上胜过了人类。



于是本番交锋,超级电脑被派出去参加智力竞赛。



智力很发达,脑袋“缺根筋”



尽管沃森表现了相当高明的能力,但它也并非无所不知。



赛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是:沃森在“美国城市”这一类别提问中,给出了一个答案“多伦多”,似乎没能明白那是加拿大的城市;在题目中出现“奇闻”(oddity)这么一个比较抽象的词时,缺乏主观意识的它好像也难以判别;而且,沃森不能听或看到另外二人的错误解答,因此有一回把别人刚说完的错误答案又报了一遍。许多人们似乎也十分乐于捕捉这台冷静、睿智的超级电脑显露的“懵懂之态”,频频为它捧腹。



据超级电脑项目负责人解释称,在设计沃森的时候,没想到它会犯和人一样的失误,因此觉得分析对手的错误是不需要的,导致沃森在台上“旁若无人”;至于它“误会”了多伦多的事,研究人员也无法完全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它肚子里可是有很多相关数据可用的,只知道它也对自己的答案很没信心,给出了一串问号。



前有深蓝不败,后有沃森夺冠。除了你能想到所有对技术的赞誉外,它们的可爱之处在于让人类对人工智能充满了想象。但至少在目前阶段,作为一台人类发明的机器,沃森还只是一台由90个IBM  Power  750服务器构成的超级电脑,拥有16太字节(TB)的数据存储容量。这三天的比赛,好比一团队人之智慧决胜两人之智慧,终究仍要为人类的智慧发明喝彩,它没有使我们的防线濒临崩溃,而应该说是前进了一大步。



据著名信息产业执行官兼计算机科学研究者李开复之微博称:(沃森的胜利)这是一个计算机科研的里程碑,恭喜IBM!但是建议IBM:一、宣传时不要过分夸张沃森解决人类种种问题,沃森是一台特制《危险边缘》游戏机器,有一些自然语言能力,但是不能够轻易扩张到别的领域。二、庆祝后,不要兔死狗烹,像以前深蓝成功后,就机器冷藏、团队解散。
作者: 2011-2-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