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广东投入5.97亿元资助科研人才

来源:南方日报
摘要:昨日,我省第二批20个创新科研团队和17位领军人才登场亮相,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等为他们授牌。97亿元,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每个入选团队1000万元—8500万元、每位领军人才600万元经费资助。其中,诺贝尔奖得主克雷格·梅洛教授领衔的“基因沉默技术与治疗研发团队”获得8500万元的最高资助。继前年我省引进首批创新......

点击显示 收起

        求贤若渴的广东再次彰显敢为人先的气魄!昨日,我省第二批20个创新科研团队和17位领军人才登场亮相,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等为他们授牌。据悉,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财政将投入5.97亿元,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每个入选团队1000万元—8500万元、每位领军人才600万元经费资助。其中,诺贝尔奖得主克雷格·梅洛教授领衔的“基因沉默技术与治疗研发团队”获得8500万元的最高资助。



  继前年我省引进首批创新科研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之后,去年,我省启动了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历时半年多,经过申报、评审、报批、公示等程序,评选出20个团队和17位领军人才。



  在昨日的聘任仪式上,众多“洋面孔”集中登台,更为耀眼的是第二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超豪华的阵容:仅诺奖得主就有两名;有6人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智能能源网及其自动化团队带头人吴青华等6人为“千人计划”入选者;另有6人具有境外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首席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终身教授等职位。



  “我也很需要广东,这里有绝佳的研究平台,这里的自然科学研究环境令人着迷,我很期待与广东的青年科学家展开交流。”51岁的梅洛教授十分兴奋。



  首批团队和领军人才的成功示范作用,逐渐形成了广东“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机制,吸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第二批领军人才克日什托夫·坎帕由华南师范大学引进,而他正是第一批领军人才任志峰的老师。



  一年多来,首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所在单位以团队和领军人才为旗帜,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新引进人才220人,集聚高层次人才255人。大多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科研成果有望在2到3年内实现产业化,预计产值达数千亿元。



  李玉妹表示,首创由政府主导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是我省招才引智的闪亮品牌,这一做法得到中组部的高度评价,在海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广东将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人才支撑发展的观念,以完善的政策体系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以人才特区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搭建吸引人才的广阔舞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增强吸引人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加大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力度,打造一支创新创业能力强、引领发展作用大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5年前,两位遗传学家发现了“RNA干扰机制—双链RNA沉默基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昨日,这一诺奖得主———  克雷格·梅洛落户广州市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广东省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的带头人之一,获得最高资助8500万元。他在昨日接受了南方日报独家专访。  



        谈获奖技术  从小线虫发现大秘密  



        记者:您被称作“让基因沉默的人”,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获奖成果。  



        梅洛: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跟斯坦福大学教授安德鲁法尔设想,在生物体内,大量信息储存在DNA或者信使RNA中。那么,我们也许能够像google搜索引擎那样搜索到致病基因。研究发现,可以利用很小的RNA片段找到基因组里面与小RNA结合并受其调控的基因。这些基因有的与细胞的正常调控有关,有的则与疾病有关,把它们找出来很有用。  



        记者:您最初是在秀丽隐杆线虫中首先发现基因沉默现象的。在其他植物和生物中也能如此吗?  



        梅洛:我们的确最初从小线虫发现大秘密。因为线虫非常简单,只有1000个细胞,能活3—6天。我们后来在植物、真菌和人类都发现这种基因干扰现象,即低等和高等生物都是如此。  



        记者:听说这种现象可以在组织间甚至亲子间传递,还可以通过喂食等传播。这是否意味着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也有这种现象?  



        梅洛: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我们在线虫身上发现这种情况,但对人类还不清楚,人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发现,小核酸(siRNA)可以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外一个细胞,在细胞间扮演信号传递分子。一旦人类也是如此,将来是否吃小RNA药物,就可以让身体某些“基因沉默”。我们就此还需要做很多人和高等动物的机理研究,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记者:基因沉默技术是否算是一种基因干扰,达到治疗作用?  



        梅洛:是的,可以这么说。人体的疾病都有基因表达。我们如果发现基因组出现了什么问题,用小RNA和小核酸做针对性治疗,就可以让这个致病基因沉默掉,加上遗传学家等方面的技术,达到治病效果。最令人激动的是,将来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状况,设计出个性化的药物。  



        记者:如今,转基因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广为人知。那么,基因沉默技术会否经过研究开发,也像转基因技术那样?  



        梅洛:实际上,两者可以互相渗透。小RNA很大程度可以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在生物体内表达。在此意义上,小RNA技术就是用转基因达到沉默的效果,尤其是农业方面应用广泛。  



        另一方面,小RNA研究又有与转基因技术不同之处,它输送到生物体内令基因沉默,但就不会造成永久性影响,不像转基因技术那样令对象永久改变基因。  



        记者:您获得诺贝尔奖时,人们对基因沉默技术期待:科学家找到一种便捷的方法,让RNA干扰能在患者体内的有效部位进行。5年过去了,有新的进展吗?  



        梅洛: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我们还在研究如何设计小RNA的给药系统,也就是如何把药物直接送到器官里面去。科学家们已经研发出很多方法,比如对哮喘病可以采用吸入式方法,对关节可以采用局部注射的方法。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通过化学的修饰来增强小RNA的稳定性,但又不会引起机体的过敏和炎症反应。另外一个途径是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基因靶点序列,避免对非靶点基因的作用。  



        谈来粤工作  中国以及广东科研环境很合适  



        记者:您从得到诺贝尔奖的当年——2006年,就开始与海归创办的广州市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合作。您在广东的工作内容与美国有何不同?  



        梅洛:在美国,我还是专注基础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RNA干扰的作用机理。在中国,我希望利用这些技术来进行药物开发,研制出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并且进行产业化,在医疗方面帮助人类。  



        记者:您今年仅仅51岁,属于创新的黄金时期,拥有6项国际顶尖专利,而且在美国创建了纳斯达克上市的RXi制药公司。您为什么选择来中国长期工作?  



        梅洛:中国以及广东的科研环境很合适。我与这个团队的许多人已经是多年的合作伙伴,甚至在拿诺贝尔奖之前就已经如此。这个基础非常适用于进一步的应用研究。还有,中国对高新技术有很大的需求,生物医药有很大的市场,而且又有非常丰富的人才资源,年轻、勤奋的科学家希望为科学作出贡献。那么,我在中国进行技术研发,也同样是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谈成才经历  对生物学感兴趣要感谢报纸  



        记者:听说,您是从中学时就对基因的研究感兴趣?  



        梅洛:高中时,我开始对生物学感兴趣,这要感谢报纸。我在报纸上读到了关于胰岛素的报道。我发现,人的基因可以被细菌识别,遗传密码在各种生物体内可以相似。我感到很震撼,觉得非常有趣。所以说,新闻报道很重要。  



        记者:有人说,中国人死读书,创新意识弱。您接触了很多中国科学界的人才,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创新思维方面有多大差别?  



        梅洛:每个人都有创造性,种族之间没有区别,不过要看有没有机会展示。这方面素质不是很容易评价,不可能像考试那样进行打分。  



        中国教育比较强调记忆,不断地教给学生已知的东西。但美国比较强调创造性,会在这个方面加大培养。当然,记忆和创造都是重要的,每个人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来找到平衡点。  



        ■名词  



        基因沉默技术  



        RNA(核糖核苷酸)干扰现象是一种自然存在于生物体内,对生物基因表达起着重要调控作用的机制。其过程包括小核酸的生成(或通过体外引入诱导)及其通过序列互补原则对靶基因进行特异性的调节,抑制这些基因的表达,故该现象也称“基因沉默”现象。



  广东科研创新在行动2  强中选强



  广东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形式如此之新,每个团队的支持力度如此之大,在全国以及全球引起很大反响。两批的审报团队达到211个,最后共31个入选者可以说是强中强。



  那么,引方———  政府推出的这个计划是如何运作的?这胜出的31个团队有什么最硬的条件?为什么有两个市能各中9个“大奖”?而海内外的顶尖人才又是最看中什么而来的呢?



  引方之1



  言过其辞过不了评审关



  这一计划要求团队的技术和成果要属于国际先进水平,参选者包括诺奖得主本人也要参加PK,现场做答辩。然而,如何和由谁来评判哪个团队是与之相符的呢?这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广东走这一步是全国第一,评选机制的探索考验着广东。这有关的操作文件,由省委组织部和省科技厅研究了一年,包括评审标准、机制和模式,还走访了国家多个部委和省份。



  广东最后定出的专家评审的范围和方式都与众不同。首先,省科技厅将各个研发方向的目标交给国家科技部,由其来邀请评审过863、973项目的权威专家,两批一共有31位院士参与。由于这一计划强调要引领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在评审过程中对产业化的权重分明显。尤其在第二批团队,评审人员中还有来自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协会的专家,他们拥有很强的产业发展把握能力。



  专家们各自独立评审打分,省委组织部和省科技厅按照分数的排列,自动得出参加答辩的团队。



  团队进入现场答辩后,评审人员还增加了省直职能部门领导。因为团队项目要能够符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解决如产业“发动机”一般核心的关键技术问题,那么这些厅局领导对我省实际情况较为了解。



  连续两届担任评审的王越院士说,高科技项目实施起来,未来效益和前期风险都很高。有的团队所设计的目标定位过高,言过其辞。但专家们可以察觉其执行起来成功率不高,在严格评审中就过不了关。



  引方之2



  深圳和东莞水到渠成拔头筹



  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各地市,这一计划响应者颇众。然而,在两批的引进竞争中,一些高科技产业发达的地区和一些有着较强科研院校基础的地区却显示出这样那样的不足,以至最后入选者寥寥甚至为零。而深圳和东莞却分别入选9个。这争得头彩的双城为什么那么幸运,它们有着怎样的诀窍?



  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认为“它们不是幸运,而是求贤若渴,有备而战,水到渠成。”首先,这两地对引进团队促进转型升级有着特别的迫切性,把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定在科技创新,而创新的关键环节又定在重用人才。因此,深圳市启动了引进人才的“孔雀计划”,对团队引进予以和省里资助1:1的配套支持;而东莞实施“科技东莞”工程,每年投入20亿元的科技经费,其中包括了人才引进的配套资金。



  追人才的迫切性具体体现在这些主管部门的领导身上。



  2009年,当时年仅26岁的刘若鹏,从美国回中国来推荐一种超材料发展计划时,听得懂或者接受得了的人不多。而他到了中国最热的人才和科技市场———深圳高交会,曾经是中科院科研人员的深圳市科工贸信委主任王学为被打动了。他不仅积极向省科技厅和风险投资机构推荐这个“梦想”,而且马上批出200多平方米办公室供其作为创业基地,并指导这群“创新小子”注册民办研究院。那群科研天才并不会做预算,科工贸信委就帮着做。王学为说“动作要快,国际上的对手没闲着。”



  相对以外省院校和海归组成科研强队见长的深圳,东莞则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的科研主力军后来居上。该市近几年招科引智促转型升级的大环境,引得民营企业纷纷将资本投向高科技。



  该市科技局副局长严济荣自豪地说“东莞越来越多企业成为创新大舞台,如东阳光药业就引进了包括25个外籍人士在内的500个人才队伍。所以,我们入选的这9个项目不是向省里申报才找的,而是本来就有在这里萌芽的基础,是已经在筹备上马的项目。”



  被引方之1 高端人才在全球寻找最佳机会



  人才的竞争是全球竞争,而高端人才是在全球寻找最佳的机会。一个地区的政策具有很大的引导性,人才最后去哪里就是一种微妙的平衡选择。



  通过政府、院校和企业的积极联系,以及人才网络的广泛介绍,广东团队引进计划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一位从美国回来申报创新科研团队的海归反映,广东省的这一引才计划,令美国硅谷和著名高校的不少华裔人才跃跃欲试。



  申报第二批团队的109个团队中,就有85个带头人来自海外。申报的751位高层次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还有18名中美两国的院士、15名长江学者。他们带来了一批我省急需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前沿科技成果。



  许多中国才子们,经过在国外名校名企多年的磨练,已经成为科研的中坚力量,有了优裕的研究条件和富裕的生活条件。但他们的内心却往往有抹不去的乡情,也有一种躁动的事业心。正如许多海归们所说的:“外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中国是好杂好乱好热闹。”看到大洋彼岸的祖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越来越热火,他们坐不安稳了。



  但怎么回来,如何回来?他们在犹豫,在寻找机会。这时,广东省开始实施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计划,提供了一个最合适干大事的机会。中山大学人类病毒学研究团队领头人张辉是国际知名的病毒学家,其团队聚集了一批海归的病毒专家、微生物、药物专家和信息专家。



  原任美国制药公司高管的徐峻教授,早已有着高薪的职位和舒适的住房。当他知道广东省的团队引进计划时,还是放下那边的一切。他充满激情地说:“广东省大力抓科技创新的这种环境,以及中山大学和团队干事业的精神召唤了我。这里的团队运作机制、多学科的协作,令我们在防治艾滋病等方面的科研进展和人才培养都加快;连我的学生也已经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我觉得,这两年的选择是对的。”



  担任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主席的苏尼·斯文贝格教授,率领多位“老外”专家团,成为华南师范大学的科研团队,主要开发物联网项目。他赞叹广东人非常务实,有一系列促进科研产业化的大动作,这让人很钦佩。他带着夫人到广州市购房,准备“长做岭南人”。



  被引方之2 连根拔来和一队几制各有所长



  团队的引进方式是灵活的。



  中山大学计算科学科研团队带头人许跃升教授说:“我们这个团队10位成员在海外本来就是研究伙伴,兴趣和研究方向很接近,而各有所长,回来以后比较快地开展工作。虽然我们有的是全职,也有的中美两国来回飞,但是仍比单独一个人回来重新组建团队,重新适应伙伴要快捷多了。我们完成了新一代并行编程语言初步方案,建立了精度优于国际上已有算法的高维高精度快速傅里叶变换及其逆变换算法。”



  光启团队的核心成员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早在美国商讨回国大计时就说好:“我们是互相补充的整体,要回国就整个团队,否则一个都不回。”他们曾经跟一些国内的学校谈回归时,对方都要求单个地进,而这次到广东终于可以一偿心愿。他们自己要求:团队成员不能两头兼职,每个都得辞去英美大学重点实验室工作,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光启团队核心成员刘若鹏说:“我们都已经成家,5个人的团队其实等于有10个人,而且另外5个人更难弄。最后,我们全部连根拔来,连那一半也都回来了。”



  而威力还不只来源于团队本身,一些团队利用了强大的技术后盾。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能源与环境材料创新团队与多家企业联合成立先进电池与材料的创新联盟,将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



  被引方之3 顶尖人才不一定要有高学历和职称



  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无疑是高层次人才。但如何定出这个层次标准,以目前一般的人才选拔标准无疑是看学历和职称。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则对这个传统标准提出挑战。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是大胆任用年青人出名的。《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论文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发表,首次提出了“人类泛基因组”的概念,是我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的贡献。而该论文的4个并列第一作者平均年龄仅为25岁,被大家称为敢登世界学术尖峰的“四小龙”。



  该院副院长汪建提出:“新兴学科呼唤新的创新体制,新的创新体制造就新的创新人才。比如,按一般的眼光和一贯的体制,华大基因研究院的许多骨干都是套不进人才模式的。有的人甚至连本科学位都还没有拿到,但这些年青人有创新的激情和天分,成就却可与最优秀的人才相比。如果按照传统的用人选人方式,他们想进入创新团队担大梁,可能会受到限制。”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团队引进计划在这方面也有所突破。对于特别优秀的无职称或学历不高的团队,也可以打破职称、学历的要求,开辟评审绿色通道。如光启团队的引进采取了此方式,该团队成员全部是年轻的博士,没有其他职称,但其原创性成果和创新爆发力打动了评委,获得4000万元资助。



        6月2日上午“广东省引进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授牌仪式”在广州隆重举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省政府副秘书长杨绍森、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林存德、省科技厅副厅长叶景图、省人社厅党组成员、省外国专家局局长覃立模、省人才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市市委组织部、科技局、人社局领导、20个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和17位领军人才代表等近200人出席此次授牌仪式。会议由林存德副部长主持。



  叶景图副厅长首先介绍了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申报评审情况。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共有109个海内外团队参与申报,主要呈现“团队层次高、创新水平高、海外团队多、企业申报多”等特点,申报团队中有1名2006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1名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主席、1名欧洲联盟最高科学奖“笛卡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18名,40个团队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位团队成员在境外著名高校担任终身教职,海外团队85个,占团队总数的2/3  。企业推荐申报团队64个,占申报总数近60%。



  叶景图副厅长重点介绍此次评审工作的特点。他说,第二批团队以遴选一批符合我省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创新科研团队为目标,重点围绕产业化导向,始终坚持做到“五个更加突出”:在团队申报中更加突出产业化目标,在评审指标体系中更加突出产业化权重,在邀请评审专家时更加突出产业化经验,在现场评审中更加突出考察产业化情况,对引进单位更加突出考察产业化支撑,使第二批引进的20个创新科研团队符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突破的目标要求。他还简要介绍了入选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的基本情况。列入资助的20个创新科研团队汇聚了157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其中博士141名,占入选人员总数90%;高级职称140名,占入选人员总数90%。入选团队中不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欧盟笛卡尔奖获得者各1名,还包括院士8名,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共17名。近五年来,20个团队总计发表论文超过7000篇,其中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51篇,获得最具代表性的、对产业具有极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授权发明专利129项。



  在授牌仪式上,“基因沉默技术与治疗研发团队”带头人、2006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梅洛教授代表第二批创新团队发言。他说,广东吸引人才的政策和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他带领的团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和机遇,他代表所有海外科学家感谢广东政府给予他们的信任,他将带领团队以小核酸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为重点,与引进单位广州锐博生物公司共同创新创业,为打造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小核酸技术领先企业奋斗,并努力推动广东生物技术和制药产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引进的“物联网多元信息感知与探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团队带头人肖强教授代表入选团队华人科学家做了发言。



  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同志在授牌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她指出,大力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是我省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她充分肯定了首批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一年多来的成绩。她说,首批团队和领军人才紧紧围绕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突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目标,以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导向,大胆创新创业,在四个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工作平台搭建完成,人才作用开始发挥;二是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原创成果不断涌现;三是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四是以才引才效应显现,高端人才不断集聚,成为我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活广告”。同时,李玉妹部长对入选列入资助的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尽快开展工作,二是希望用好资助资金,三是希望加快成果转化,四是希望发挥引领作用。她希望第二批入选的团队和领军人才能够聚焦世界科技革命的前沿,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创造出更多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成果;同时又能够瞄准广东省产业发展的方向,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十二五”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目标。最后,李玉妹部长指出,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财政将投入5.97亿元,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第二批入选团队1000-8500万元、领军人才600万元经费资助,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梅洛教授领衔的“基因沉默技术与治疗研发团队”最高资助额度达8500万元,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求贤若渴的胸襟和敢为人先的气魄,并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入选团队和领军人才来粤创新创业表示祝贺和欢迎,希望他们抓住机遇,扎根广东,在这片热土上充分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为广东科学发展建功立业。



  在授牌仪式上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等领导向第二批入选团队、领军人才颁授了牌匾和证书,杨绍森副秘书长宣读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名单,省人社厅党组成员、省外国专家局局长覃立模介绍了第二批领军人才申报评审情况及17位领军人才的基本情况。
作者: 2011-6-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