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中国林科院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建设成就卓著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摘要: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创新,可以深化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提高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驾驭能力,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项备受全球关注的公益事业。...

点击显示 收起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创新,可以深化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提高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驾驭能力,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项备受全球关注的公益事业。



  中国林业要跻身于世界林业前列,要支撑起中国生态安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化繁荣的巍峨大厦,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创新队伍。



  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思考,2008年,一支由海内外林业科技界精英组成的国际合作创新团队,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扬帆起航了。



  3年风雨历程,3年孜孜以求,3年潜心研究……如今,队伍发展壮大了,研究领域拓展深化了,而创新成果正在转化为推动中国林业奋进的动力。



  我们期待,中国林科院的实力雄厚的国际合作创新团队能够继往开来,乘风破浪,高歌远航,为中国林业科技进步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扬帆起航  历经风雨再见彩虹



  创新是中国林科院的核心理念和一贯追求。长期以来,中国林科院按照“引进技术与人才,增强林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路,引进了大量国际前沿的科学理念、高新技术和高水平的人才,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为了进一步满足重点学科发展对国外智力引进与创新的深层次需求,2008年伊始,中国林科院在对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启动了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聘请在国际著名林业科研教学机构重要研究岗位工作、年富力强、热心祖国林业科研事业、保证时间付出的华裔科学家为该院客座研究员,并作为该院国际合作创新团队的海外成员,每年来华短期工作,与对口学科组开展实质性合作,促进这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全面提升该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水平,加速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加快提高科研队伍素质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力争在一定时期内使该院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扩大国际影响。



  中国林科院的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大体分为两大类型:海外华人专家团队和“洋人”专家团队。海外专家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法国、瑞典和南非等国家的知名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



  顾连宏、张述垠、蔡智勇、毕惠泉、王景欣、魏晓华、杜春光、林光辉等,这些在海外林业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华人科学家,为了祖国的林业科研事业,每年从百忙中抽时间回国开展为期半个月到一个月不等的短期工作,与国内同行合作,为了祖国林业科技创新奉献力量。文化上的认同感、语言上的零障碍和宝贵的海外工作生活经历,再加上参与了国际林业科技的前沿研究,不仅有助于海外华人专家学者与中国林科院专家开展亲密无间的合作,而且使他们成为中国林科院在读研究生的良师益友。



  国际合作创新团队专家除了开展科研合作,每年还为院内学生讲课。他们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为林业学生提供了借鉴和启发。目前,该院已有学生在团队专家的帮助下考取了海外留学奖学金。



  而“洋人”学者进入团队,则为中国林科院的科研引进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强强联合式的团队合作,使中国林科院创新团队建设如虎添翼,突飞猛进。



  目前,中国林科院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已从2008年时的10支发展到30支,学科领域覆盖了林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遗传育种、荒漠化防治、森林生态、森林经理、遥感、森林培育、林产化学、生物质材料与可再生能源等,大部分领域的创新团队建设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的林业科研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强争雄  创新成果亮点纷呈



  2008年,中国林科院建立了首批10支国际合作创新团队。经过3年的风雨历练,林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先锋队已经为林业科技奉献了丰硕的创新成果,显示了锐不可当的创新实力,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在国际林业科技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国林业科技赢得了国际声誉;创新成果已经开始应用于生产实际,为提高林业科技水平和生产力作出了贡献;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为中国林业科技创新贮备了高素质的后备人才,输入了新鲜血液,壮大了中国林业科技创新队伍。



  基因的定位及分析团队(卢孟柱/杜春光  林研所/美国蒙特克莱大学分子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团队专家围绕树木木材形成和逆境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林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基于杨树次生维管再生系统,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和蛋白质表达谱筛选有关木材形成的重要基因,并结合突变体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鉴定其在木材形成中的功能;分离维管组织特异启动因子;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初步筛选和验证有关木材形成的miRNAs;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手段研究胡杨盐胁迫响应机制并鉴定其关键抗盐基因;构建胡杨BI-BAC文库,通过大规模遗传转化技术筛选抗盐特性基因(簇);开展杨树耐寒和耐盐等抗性分子育种;发表研究论文4篇;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荒漠化生态系统过程与格局团队(卢琦/林光辉  林研所/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全球生态研究室)团队专家围绕荒漠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与机理、荒漠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理和荒漠生态系统碳计量开展研究;2008年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沿降水梯度开展了白刺荒漠生态系统的增雨实验;发表研究论文18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待发表9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组织召开了3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3人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团队(刘世荣/王景欣  森环森保所/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戴维斯农业、林业与消费者科学学院林业和自然资源系)团队专家不仅亲自为研究生上课,而且积极参与研究新人的联合培养,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并为中国林科院科研人员赴美交流合作提供多次支持,同时协助修改英文SCI论文、编写专著,共计产出重要成果7项(SCI论文5篇)。其中,已完成的两项计算机软件――森林空间经营规划软件(FLMPS)和虚拟林相及规划方案落实软件已作软件著作权注册登记。



  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创新团队(周本智/顾连宏  亚林所/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环境科学部)团队专家在极端气候事件生态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团队以我国2008年特大冰暴为典型案例,系统分析了极端天气事件气候成因,综合评价了极端事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影响,阐明了社会经济结构和受人类干扰的自然系统如何影响一次自然事件转变成为一次人类的灾难,并提出了本次事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团队还对极端气候事件干扰后植被恢复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重要会议交流(如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国际林联世界大会等),并分别发表在大气科学领域著名学术刊物《美国气象学会会刊》(影响因子6.123)、《地球物理学研究》(影响因子3.082)及其他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



  森林水文生态与管理模型团队(王兵/魏晓华  林业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系)团队专家围绕森林生态系统水碳氮长期观测和耦合机制、森林与水的关系及其过程模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斯堪的纳维亚的森林研究杂志》上。指导多名博士后、博士研究生进行SCI论文写作。



  林业遥感团队(李增元/孙国清  资源所/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和地球系统多学科中心,美国航空航天局哥达德飞行中心生物圈科学室)团队专家围绕森林三维结构参数的提取,开发了激光雷达、极化干涉雷达、高光谱技术提取森林类型、高度、生物量等参数的模型和算法;建立了倾斜入射的激光雷达森林回波模型,提出了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冠层模型无效值填充算法;发展了极化相干层析提取森林垂直参数的算法。同时,团队还发表专著一部,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合作承担了973课题,参与组织2008年和2011年海峡两岸遥感会议以及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2008年会。



  森林经理团队(雷渊才/毕慧泉  资源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初级产业部林业科学中心)团队专家围绕林业数学和统计开展研究,主要从事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计和评价,森林生物数学统计,数量森林经营,森林生长和产量模型,森林资源清查等方面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5篇。



  木材品质特性及其生物形成基础团队(吕建雄/戴春平  木工所/加拿大林产品创新研究院)团队专家围绕木材生物形成基础理论和木材品质特性开展研究,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行业公益专项项目、948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16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5篇;获得发明专利6件;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多人。其中,蒋佳荔博士获国际林联第23届世界大会杰出博士研究奖,吕建雄博士和戴春平博士今年当选为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



  木质复合材料制备加工的增值技术团队(傅峰/蔡智勇  木工所/美国林务局林产品研究所)团队专家围绕微波处理、电磁功能复合材料、阻燃功能复合材料、修复功能复合材料、装饰功能复合材料、单元与材料的无损检测以及复合材料的标准化等开展研究;通过国际合作、企业联盟等途径,在多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和科研条件的建设得到了显著提高;目前已成为国内“木质材料增值技术”领域影响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团队开发出磷氮系复配抑烟性阻燃剂,已应用于3家人造板企业;开发出铝木复合板材,首次制备了木质电磁屏蔽机箱;首次构建了中国人造板标准体系;建立了木材内部腐朽二维和三维重构方法及检测后腐朽判别评价模型,建立了古树名木内部腐朽监测和古树名木内部修复材料制备研究方向;发表19篇中英文论文(其中SCI1篇,EI2篇),获得5项国家专利;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举办2次学术会议;成功申报2个项目;获得2项美国林产品研究所科研贡献奖,1项茅以升科学技术奖。



  清洁制浆技术团队(房桂干/许超  林化所/美国安德理兹研发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团队创新研发了适合我国木材材性特点的清洁高得率制浆技术;首次开发出全套国产化设备化机浆生产技术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建设全部国产化设备枝丫材及木材剩余物清洁制浆技术生产线4条;首创采用碱回收炉系统处理化机浆高浓废水技术,成功在世界最大P-RC  APMP化机浆厂获得应用;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机浆高浓度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在我国首条绒毛浆化机浆生产系统获得应用。团队获得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科研技术成果12项;发表论文78篇,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申请专利8项;先后为2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为我国造纸工业节省优质木材消耗317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2万吨,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36亿元,为林农带来经济收入7.61亿元。



  厚积薄发  韬光养晦后势不可限量



  从2008年起航时的10个团队,发展到今天的30个团队;从仅仅与海外华人科学家合作,扩展到与海外“洋人”科学家合作;从与美国、加拿大等少数几个国家的林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发展到与近10个国家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从10个林业科技研究领域,拓展到几乎涵盖林业科技研究的各个领域,中国林科院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建设稳健发展,科学理念不断创新,高新技术得到引进、应用和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成果亮点纷呈,正在成为促进林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



  中国林科院2008年组建的10个国际合作创新团队成果卓著;而随后陆续组建的20个团队则韬光养晦,后势不可限量。这20个团队是――



  林业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克隆与构建等【遗传学学科组】;林业所/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环境生理学【草坪草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森环森保所/比利时鲁汶大学,真菌分类和系统发育【森林病理学】;森环森保所/意大利农业环境与森林生物研究所,森林生态;森环森保所/瑞士联邦森林、雪和景观研究院,生态系统管理;亚林所/澳大利亚联邦植物研究所,亚热带林木遗传改良;热林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海南尖峰岭热带森林动态监测研究;热林所/法国发展研究院,热带林木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热林所/美国国家地质勘测局地球观测与资源中心,保护区研究及珠三角森林生态站;热林所/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课题组;热林所/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流域生态水文与生态恢复课题组;林化所/美国南卡大学化学系,生物质基高分子复合材料学;林化所/瑞典皇家工学院,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桉树中心/澳大利亚联邦植物研究所,桉树生物技术;亚林所/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林业生态工程;亚林所/美国马里兰大学,花卉分子设计及育种;资昆所/泰国皇太后大学,真菌多样性与资源开发研究;林化所/美国密歇根大学,松脂化学利用;热林中心/加拿大林务局北方林业中心,热带南亚热带人工林多目标经营;桉树中心/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桉树商品林健康。



  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国家队中异军突起的国际合作创新团队身上,我们看到了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力量,看到了科技创新的无穷潜力。



  创新无极限,创新无止境。我们期望,中国林科院这支国际合作创新团队,能够在辛勤耕耘中收获更多的创新成果,用智慧和力量为中国的林业科技进步和现代林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2011-7-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