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落选事件”警醒科学界需重塑公信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中国科学院最近公布了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颇为吊诡的是,一次例行的公示却因一个人的出局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但最近几天,“饶毅落选院士”的消息迅速扩散,相关报道和评论甚至登上一些主流媒体的头版,几乎成了一桩公共事件。对一个候选人如此关注,这是历次院士增选中罕见的现象。以往的院士评选中,人们喜欢揪那些......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科学院最近公布了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颇为吊诡的是,一次例行的公示却因一个人的出局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按理说,从最初314个有效候选人一下锐减为145人,淘汰过半,某一个人的出局实在正常不过。但最近几天,“饶毅落选院士”的消息迅速扩散,相关报道和评论甚至登上一些主流媒体的头版,几乎成了一桩公共事件。对一个候选人如此关注,这是历次院士增选中罕见的现象。



        以往的院士评选中,人们喜欢揪那些“不合适人选”的辫子,对一些高官、高管和学界权贵候选院士保持警惕、质疑和批评。如果说,这是对院士评选制度公信力的挑战,那么人们对饶毅的出局抱憾,冲击的则是整个中国科学共同体的公信力。



        一个科学家的学识、水平如何,本应在学术共同体内按照客观的标准来评议。选院士也本是科学家们自己“论功行封”的游戏,惹得全社会过度关注已属不正常,而一个科学家在同行评议中被淘汰引发舆论大肆反弹,尤其不正常。饶毅之被淘汰,或许是因为相比之下条件尚不“达标”。但舆论似乎并不这么认为,对这种结果抱定不信任的态度,甚至有媒体评论称:饶毅出局,是学术逆淘汰。舆论或许偏激,但这种偏激映衬了中国的科学共同体已然丧失基本的公信力。



        身为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在美国时已成就不菲颇得盛名,他的回国曾引起不小震动,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但与他同期归国的其他几位科学家相比,饶毅是一个喜欢在媒体上讲话的知识分子,也经常撰文评议中国科学界的问题,甚至矛头直指一些院士的浮躁。



        这样颇具反差的“背景”,大概给替饶毅鸣不平者留下了猜测的空间。他们认为,是因饶毅平素“不合作”的态度导致他落选,他或许是科学共同体排斥和打压异己的受害者。而饶毅本人接受采访时的表态似乎让这一猜测更加耐人寻味——“有人对我们回来感到不安。”



        我当然宁愿倾向于相信,是饶毅碰到了高手,他所要竞争的生命科学领域里优秀的候选科学家太多。但中国的科学家相互倾轧、排斥异己的现象并不鲜见,院士评选饱受诟病、项目评审学霸横行也是事实,学术研究造假、垃圾成果泛滥更非新闻。这样的现实难免让人产生种种猜想,尤其院士附着的种种盛名和光环,让这个本该纯粹的学术荣誉背负了太多的利益筹码——院士竞选早已不是单凭一个“品学优秀”就可成功。



        一位网友撰文称:“饶毅的学术水平是公认的,对国内科研学术体制的看法也是准确中肯的,但他并不能适应国内的体制。”  国内的体制什么样?似乎人人都有感受,却又难以尽述。我们不必为饶毅叫屈,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当视荣辱为浮云。但我们有必要重提这样一个常识:如果科学研究不能实现民主,科学界不能坚守真理至上的原则,那么学术共同体的公信将无从谈起。一个缺乏公信和口碑的科学界,你敢相信它的未来吗?    (张显峰)
作者: 2011-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