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创新源于自由的空气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这里自由的空气吸引我”“学了这么多年,做了这么多年研究,搞的东西终于可以用在自己的国家了。”博士后研究完成,刘爵似乎连考虑的时间都没有留给自己,便决定回国,回到曾经效力过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要说实验条件,国外当然要好一些,但我对这个单位有感情,这里的科研氛围、这里自由的空气吸引我回来。在北京农......

点击显示 收起

  “呵呵,也没什么,永远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强中更有强中手。”刘爵两手半握拳,松弛地放在办公桌上,目光越过桌上堆了一尺多高的外文研究资料停在办公室一角。



  7月末,北京公布了首批入选“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的27人名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占其中两席,畜牧所研究员刘爵名列其中。



  曾经海外的经历和今天的一切恍如隔世,然而在刘爵平静得近乎腼腆的叙述中,有一点从始至终没变也“没想过要变”,他说,“这里氛围很好,出去就是为了回来”。



  “这里自由的空气吸引我”



  “学了这么多年,做了这么多年研究,搞的东西终于可以用在自己的国家了!”2006年8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研究院做了6年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的刘爵刚回到北京,就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归国前,凭借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和分子致病机制与免疫原性蛋白确定方面的工作,刘爵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实验室时任主任毫不掩饰对刘爵的赞赏,认为刘爵是“自实验室建立以来遇到的最有才华的学者”,并希望他不久之后能成为自己的继任者。新加坡政府也给刘爵伸来了橄榄枝为他颁发了最高级别的专业人士签证,不仅本人入境免签证,连家人也获准免签随时入境。



  一个科研单位究竟靠什么吸引优秀的人才?这无疑是所有单位领导们都关心的问题。



  在人事部门工作了近20年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人事与劳资处处长丁淑芬认为:“物质条件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全部。而且,引进仅仅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靠科研环境留住人才,给他们成长、施展的空间。”



  “我回来,很自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条件和理由。”博士后研究完成,刘爵似乎连考虑的时间都没有留给自己,便决定回国,回到曾经效力过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要说实验条件,国外当然要好一些,但我对这个单位有感情,这里的科研氛围、这里自由的空气吸引我回来。”



  短短几年间,在院里的全力支持下,刘爵和他带领的团队研制成功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活疫苗(BJV株)”,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推广应用,显现出良好的免疫防治效果;完成了国内第一条禽脑脊髓炎病毒(AEV)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核酸探针的建立;并在世界上首先鉴定出猪2型圆环病毒(PCV2)的一个新的病毒蛋白ORF3……



  随着科研上的目标一个个被攻克,刘爵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他被国际英文科技期刊《微生物学研究》聘为主编。“在这里,只要你真正想做事,你一定会得到支持。”刘爵说。



  如今,博士、硕士以上学历者占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其中,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6人,北京市级突出贡献专家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2人。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春江,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姜全,培育系列西瓜新品种创社会经济效益2亿多元的许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爵,主持选育出了京科8号、京科25、京科糯120等20多个优质玉米新品种的赵久然……一大批优秀人才的聚集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云伏“腰杆更硬了”。



  “机会要给那些真正踏实搞业务的人”



  “你看,这是瑞红,那是瑞光29,那是瑞光28……”姜全一边介绍,一边掏出相机,照着桃儿、叶儿“咔嚓咔嚓”好一阵。把相机往包里一塞,伸手揪下个大红桃儿,掏出瑞士军刀在桃上拦腰划了一圈儿,轻轻一掰,脆脆的桃儿居然就开了里面小小的桃核跟桃肉是分开的。



  7月,香山脚下的品香园采摘基地,20亩的桃园里,列列差不多一人高的桃树伸展着油绿的枝条,通红、粉红、浅黄……品种各异,比拳头还大的桃儿在枝上枝下长成了串儿。“咱这最好的品种论个卖,70块钱一个。”品香园的园长方成说。



  方成的桃园顺风顺水,原因之一是他有个“好邻居”。“我这园里70多个品种的桃儿,很多都是姜老师给引的树种,啥时候桃儿里外能长成啥样,他都门儿清。”方成说。



  在园里转一圈,姜全跟方成说这儿要把树枝架高一点,那儿要注意防治什么虫子……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他的电话不时响起,全是各地的研究所、特派员甚至是农民打来咨询或者邀请他去现场指导的。



  在北京农林科学院,林果所的研究员姜全绝对是个名人,同事们知道他不仅因为他是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更因为他的勤奋。二十多年来,姜全既像个国王又像个仆人,在他上百亩试验地里逡巡、耕耘,先后筛选出油桃和蟠桃优系40余个,育成并审定了32个优良桃新品种,主持了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制定,并完成了国家种质圃更新改造工作。



  如今,京郊乃至全国的各地挑园里清香四溢的优良桃品种大都跟他试验地里那几颗“功臣树”沾亲带故。全国1500多个桃品种,任挑几个在姜全眼前“晃晃”,他一定让桃儿们丁是丁,卯是卯,各归各位。



  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工作,一直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经历,对于专业,姜全却始终保持着纯如赤子的热情:“产业中的问题层出不穷,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我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让我做我所喜欢和擅长的事,这样很好。”



  “让管理为科研服务,让一线的专家真正成为农林科学院的代表和主人”,这一直是李云伏着力倡导的理念。历年来,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为国家、北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委委员的一定是一线专家,在各种政治待遇面前,书记、院长、机关处长“自动降低竞争力”。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管理为科研服务,说起来好像挺虚,干起来却非常实。把专家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跟报项目有关的那些琐碎活儿就得咱们来干。”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王之岭说。



  在北京农林科学院科研处,日常工作有十余项,其中对创新能力专项和重大专项的管理,细化到了具体的时间点,只有8个编制的科研处常常像救火队员一样繁忙。他们的忙,换来了一线科研人员的轻松。“我们这里的项目申报组织做得很好,什么时间干什么非常明确,把材料交上去就不用管了”,这是记者在一线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评价。



  “这其实是两个方面。”李云伏认为,“一方面是为科研人员服务,把他们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心科研;另一方面,是要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让大家明白,不用你\"跑\",而且\"跑\"也没用,机会要给那些真正踏实搞业务的人。”



  想做事的年轻人一定有机会



  第一次看到魏建华的履历,觉得他的人生简直顺利得无以复加:2001年从中科院博士后出站进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中心工作;第二年,他“荣升”父亲,两地分居数年的妻子调入北京,小两口成了单位分的一百多平米的房子的户主;200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4年至2006年,魏建华负笈美国,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回国后一年,他被选拔为生物中心副主任;2010年,升任生物中心主任……



  年轻人是单位的希望和未来,怎样将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释放出来,是北京农林科学院管理者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他们充分利用外部环境资源,让积累少、经验少的年轻人获得小试牛刀的机会,用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在规范、透明的程序下,很多年轻人在承担的国家级、市级的重点科研项目,以及“百千万人才工程”、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市科委“科技新星项目”中得到锻炼。



  与此同时,北京农林科学院还设立了青年科技人员培养基金、科技成果奖励基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基金和博士后基金,年投入近800万元用于各类人才的培养。



  “年轻人到院里工作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一个科研方案,如果这个方案符合院里大的发展方向,就会获得一定的支持。这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更不需要论资排辈。”王之岭介绍,“甚至有时候,即使不符合大方向,院里也不会一棍子打死,而是让他自由发展一段,再看。”



  2002年,延续博士后期间的研究,魏建华独立承担了国家863课题《杨树木质素调控》研究,随后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这个项目为他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大大加分,他成为当年拿到“新星计划”资助的几名佼佼者之一。“这个项目只有5万块钱,但对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而言,那种鼓励挺大,也挺有帮助。”魏建华说,恰恰是这个小项目成为了他出国深造的助推器……一步步走来,水到渠成。



  2006年,北京农林科学院成为北京市专业技术职称自主聘任试点单位,建立起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十一五”期间,该院累计聘任了49名研究员、132名副研究员,分别占现有高级职称的56%和55%,有效缓解了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高级职称职数不足的现象,突破“年限”和“职称”限制,为青年科技专家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环境。目前,4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骨干占北京农林科学院科研队伍人数80%以上,青年人成为绝对的主力。



  在魏建华的带领下,北京农林科学院生物中心在植物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等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形成鲜明特色。如今,他想得最多的是怎样开拓生物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怎样跟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让年轻人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作者: 2011-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