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军事医学科学院60年历史全景解读

来源:科学时报
摘要:走进这片禁区,打开尘封历史——中国生理学的奠基人,航海、航空、航天医学的发源地,红军、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以及国家、军队的卫生部长,三位红军博士,白求恩的三位助手,军中唯一的夫妻院士,四对师生院士等,争奇斗艳,灿若星辰。60年一甲子,在“十二五”征程中,这座军事医学科研殿堂高悬的明镜——“......

点击显示 收起

古人云,“大隐住市朝,小隐入丘樊”。

  

走进这片禁区,打开尘封历史——中国生理学的奠基人,航海、航空、航天医学的发源地,红军、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以及国家、军队的卫生部长,三位红军博士,白求恩的三位助手,军中唯一的夫妻院士,四对师生院士等,争奇斗艳,灿若星辰。

  

60年一甲子,在“十二五”征程中,这座军事医学科研殿堂高悬的明镜——“博学  求是  忠诚  卓越”,银光闪烁,熠熠生辉。

  

■吴志军  沈基飞  本报记者  潘锋

  

北京,金秋十月,天高气爽。

  

在一条僻静的林荫道上,耸立着一座神圣、宏伟、威严的“京西大门”。那是卫戍区战士镇守的国家重鼎——军事医学科学院。

  

“黄浦江畔扬帆起航,燕山脚下挥写华章,肩负和平使命,胸怀民族危亡,‘博学  求是  忠诚  卓越’,满腔热血在奋进中激昂……”

  

一首由孟庆云谱写的《军事医学科学院院歌》,激起喷泉直上三千尺般的冲天豪情,也唱出了一代代幕后英雄们的甲子风华。身在首都,却能远离喧嚣;背靠繁华,依然潜心科研,此正所谓大隐隐于市矣!

  

前言:京郊禁地

  

首都五棵松,家喻户晓。

  

从这里往南,在四环路西侧,横亘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庄严石碑(东区大门)。那是禁区中的禁区,层层设卡,门禁繁多,军地重要领导被挡之事屡见不鲜,“严肃  严格  严密”的院风可见一斑。

  

上篇:神秘之师

  

人类有了战争,就有了军事医学。1950年,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作战。除了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强敌,他们还要面对冻伤、疫病和细菌武器的袭击。1951年6月11日,中央军委发出了《电告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指示。是年8月1日,我军第一家科学院在上海正式组建。

  

大师云集

  

天幕开启,蓬荜生辉。

  

我国历史上独有的3位红军博士钱信忠、潘世征、涂通今,白求恩大夫的3位得力助手殷希彭、潘世征、王道建,曾任红军和解放军卫生部长的贺诚,八路军和国家卫生部长的钱信忠,新四军、志愿军卫生部长的宫乃泉、吴之理以及七所军医大学校长纷至沓来,挂帅领航。

  

满怀热望,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教授会聚于此。蔡翘、胡经甫、黄鸣龙、周金黄、林国镐、柳支英、朱壬葆、张其楷、陆宝麟等等,每一个名字都是响当当的招牌。此刻,海外学子也听到了母亲的呼唤。侨居美国的生化药理学家周廷冲立即和妻子黄翠芬教授一起冲破重重阻挠,历尽艰险,在太平洋上漂泊56天,“偷渡”回国。

  

“建院之初,在周总理过问下,动用了国家力量,我们14个系的主任,基本上就是当时国内最顶级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少将谈及先辈,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奔赴战场

  

为揭露敌人丑恶嘴脸,1952年初,组建不久,该院就派出21名专家,在枪林弹雨的朝鲜战场上执行特殊使命。2个月后,一份关于“美军在朝鲜散布细菌的调查报告”引起全球震惊!众多国际调查团来到朝鲜,核实情况。不久,中英法三种文字公布的结果,再次使细菌战的罪行暴露于天下,从舆论上和政治上遏制了细菌武器的继续使用,有力地配合了新中国的外交斗争。

  

8个月,组建这支特殊部队的价值立竿见影。

  

冲进禁区

  

在原子弹爆炸前,这个禁区走出一位颇具学者风度的教授徐海超,他来到中南海,回答周总理关于原子医学防护的询问。不久,大漠升起蘑菇云。那是最紧张、最辛苦也是最激动的日子,他们不分昼夜地抢时间把成百上千的实验动物一只一只地安放在预定的位置。当“蘑菇云”腾空而起的时候,他们却不顾一切地冲进核爆现场,测量放射性灰尘,把动物收回并及时解剖……

  

中国核武器防护水平从这里走上世界前列。

  

“神农尝毒草”

  

难以置信,但是事实。6种毒剂分别配在水样里,试验人员走上去,一个接一个喝下去……不同毒剂染毒水的安全系数和饮用允许标准就此诞生。

  

苍天可表,日月可鉴。为拿到真实数据,年轻漂亮的姑娘和满头华发的老人一起,把被称之为“毒剂之王”的芥子气涂在自己身上,皮肤顿时鼓起铜钱大的水泡。这里至少有3000名科研人员曾以身试毒,中国化学武器防护研究由此奠基。

  

“防疫铁军”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电光闪闪,惊雷动天,狂风呼啸,大地震直接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炎炎烈日腐化了遇难者的遗体,蚊蝇迅速繁殖……大震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大自然模拟的一场空前严酷的“细菌战”!落后的中国将如何收拾?敌对势力个个满怀期待。

  

关键时刻,这支神秘部队带来了对付侵略者细菌武器的“超低容量喷雾”技术,两架飞机连续作业,两天后蚊蝇密度大幅下降……

  

地震带来了灾难,却检验了中国防生能力,“防疫铁军”的灵魂由此铸就。32年后,汶川大震,“防疫铁军”终于以砥柱中流的“生命卫士”而扬名。

  

中篇:辉煌时代

  

钥匙与锁

  

1958年,该院奉命迁至北京,从事中国的“ABC”(原子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医学防护研究的重大任务。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任何时候,防守的代价和难度远远高于攻击。中国“三防”事业想要克敌制胜,比登天要难。“有了锁,固然可以配钥匙,但当掌握了锁自身的规律,也可以先配钥匙再去开锁。这正是我们的特殊使命。”尽管白手起家,但张其楷教授仍然笑谈这个辩证法。

  

军无戏言,他们从浩如烟海的化学符号中去寻觅变化万千的毒剂,从中找出规律,再研究出相克的药物,才能拉起无缝的屏障……“我们这条战线特殊,无名、无利,只有奉献……”建院初期,宫乃泉对学生说。

  

激情、热爱、执著,面对西方核生化威胁,新中国独立开创了“三防”事业。1985年,会聚该院防核、防化和防生研究成就的综合性成果与“两弹一星”、大庆油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果比肩,获得国家首次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我国卫生系统和我军后勤系统迄今仍是唯一。

  

拯救非洲

  

“打摆子”,实际是疟原虫作怪。

  

1967年,应越南政府请求,国家组建“523项目”领导小组,由该院成立办公室,负责协调全国抗疟研究事务。其实,早在建院之初,他们就针对疟疾进行研究,成功把部队发病率降到10%以下。60年来,在这个领域,他们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1项,包括中国医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独占鳌头35年。

  

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疟疾发病率大幅降低,但该院周义清教授等继续攻关,研制出新一代抗疟药复方蒿甲醚,并推向全球市场。2009年,该药获“欧洲发明人奖”;2010年,又摘得美国盖伦奖。2011年,美国拉斯克奖授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颁奖词中,也充分肯定了“复方蒿甲醚”的惊世之功。

  

硕果累累

  

从疮痍满目起家,经历无数风浪洗礼,这片沃土不仅没有贫瘠,反而崛起一座科学珠峰。

  

1985年以来,他们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3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7项,其他科研成果2000多项;1980年以来,朱壬葆等12人先后当选院士,犹如雨后春笋。

  

其中周廷冲、黄翠芬是军中唯一的夫妻院士;朱壬葆和吴祖泽、吴祖泽和贺福初,形成了两对、三代师生院士;还产生了黄鸣龙、周维善和周廷冲、孙曼霁另两对师生院士,慧眼识金玉、名师出高徒的故事从此流芳。

  

勇立潮头

  

1985年,军委决定裁军百万。同年,根据国家和军队需求,该院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军技民用,优势突显。

  

“南有三九,北有四环”,他们创造的“四环”制药品牌,在那个年代名震天下,堪称红极一时。在“一院两制”格局下,这里形成了“所中有厂、厂中有所、厂所合一、科企结合”的“四环模式”,走在了全国医药行业的前列。

  

不朽灵魂

  

这是一具人体骨骼标本,却寄托着忠魂。“向张培英同志学习,把一切献给党。”江泽民同志的亲笔题词,概括了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张培英是一位为科研、为孩子教育奉献毕生热血的一等残废女军人。1991年,中组部、中宣部、总政等11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和全军指战员广泛开展向张培英同志学习活动。

  

60年来,这里典型辈出,先后涌现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模范科学工作者”黄翠芬,杰出女科学家吴蔚以及无私奉献的老科学家蔡翘、柳支英、宋鸿锵等。

  

大师背影

  

1990年,带着深深眷恋,我国生理学奠基人之一的蔡翘大师远行。我国五位生理学界权威——同为1948年中国历史上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的童第周和冯德培,以及徐丰彦、沈霁春、朱鹤年教授均是他的学生。

  

1972年,著名昆虫学家、防生医学家胡经甫院士病逝于对军事医学的忧思中;1987年,著名放射医学家、防原医学家朱壬葆院士病逝于踌躇满志的国防会议后;1996年,著名生化药理学家、防化医学家周廷冲院士病逝于国防军事医学大会上……大师们为其开创的军事医学事业鞠躬尽瘁,他们的精神和成就永远铭刻在军事医学科学院60年的丰碑上。

  

1990年9月,由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功勋卓越、成就辉煌,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其亲笔题词:“发展军事医学研究,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服务——祝贺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四十周年。”

  

下篇:中流砥柱

  

改革开放,挑战与机遇并存。

  

上世纪90年代,“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体脑倒挂”现象凸显。“一江春水向东流,奔腾到海不复回”,中国人才外流加剧,禁地同样遭受洪水冲击。

  

机制改革

  

面临改革大潮涌起和严峻现实考验,院党委激流勇进,在全军率先推行了课题组长负责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研究室主任聘任制、固定+流动的用人模式等改革举措,相继实施了军事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等计划。

  

一系列的制度改革,避免了“人才危机”。

  

“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陈薇,便是受益者之一。  2000年,陈薇留美回国后,院党委拿出500万元作为她的启动基金。“当时,这就是个天文数字!”用这笔基金,陈薇开始了腾飞步伐。今天,陈薇已迅速成长为我国某特种病原体医学防护研究的权威专家。

  

2001年,年仅39岁的贺福初院士,在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中闯出了新路——

  

由他担任执行主席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在这一研究领域形成了领先世界的优势,2005年所创立的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被人类蛋白质组织确定为“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国际执行总部,开创了我国科学家领衔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的先河,共吸引1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00多位中外科学家参与。

  

目前,军事医学科学院有500多名优秀中青年专家领衔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

  

该院政委高福锁少将说,人才方阵的打造,突破的不仅是科学发展的瓶颈,更为全院在世界军事医学科研发展的大潮中逆流而上提供了不竭动力。

  

迎战非典

  

2003年早春,SARS疫情席卷全球,中国是“重灾区”。2月12日,该院专家曹务春、祝庆余受命南下采集非典病人标本。

  

从拿到病人标本的那一刻起,院党委同时启动了一系列超常决策——成立防治非典科研攻关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统筹力量;组成包括多个实验室参加的非典防治科研攻关集体……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他们临危受命——时任副院长黄培堂被选为国家抗击非典科技攻关小组副组长,王玉民、张永祥、曹务春、毛军文等众多专家挂帅出征……这个关乎13亿人民安危的未解之谜,最终被他们以“兵团”作战的方式一一破解。

  

4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视察,对他们的贡献给予“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的高度评价和殷切愿望。8月16日,中国卫生部宣布全国零病例。但抗击非典的句号,却为他们标注了一个新的战略转型起点——

  

是年10月,“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这里正式挂牌成立。

  

忠诚使命

  

无论大潮如何翻涌,作为全军最高军事医学科研机构,该院始终不渝地贯彻为党分忧、为兵服务、为民解难的神圣使命。

  

他们研制出先进的高原制供氧装备,为驻新疆、西藏等地区部队建立了49座智能型制供氧站、5252个吸氧终端,解决官兵吸氧难问题。

  

组织专家深入新疆阿尔泰等边防一线调查、试验,成功研制新型防蚊系列装备和长效驱避剂,大大减轻官兵蚊患之苦。成功研制出抗人流感特效药“军科奥韦”,并建成世界产能最大的专用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已具备自主保障和防控能力。作为唯一指定单位,在任务重、时间紧、标准高的情况下圆满完成国家甲型H1N1流感防治药物的应急储备任务。玉树地震,他们研制的移动式制氧挂车成为高原上的超级“制氧航母”;野战方舱医院成为灾区“生命之舟”……

  

高福锁政委告诉记者,仅“十一五”以来,他们就承担军队各类课题近千项,为提高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维护官兵身心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雷霆出击

  

2008年,该院被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饱含泪水,成就饱含汗水。这一年,13亿国人满怀对百年“奥运”的期待,度过的却是“悲喜交集”的一年。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们派出186名卫生防疫专家和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连续战斗3个月,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

  

悲伤、感动、坚强、新生……擦干眼泪,中国的曙光依旧。是年8月8日,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如期而至。他们以滴水不漏的安保工作,向这场人类盛会致以最高敬意。2010年,他们雷霆出击,全年执行了18项影响深远的多样化军事任务。

  

华山论剑

  

海纳江河成其大,山容土石始为高。近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国际的视野、战略的思维、科学的胸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与巨人同行,同各路英雄豪杰一起共商发展大计,共谋未来愿景。

  

——组织300多期“博学讲坛”,邀请王蒙、李肇星、金一南、于丹等名家讲学。

  

——在北京主办第三届国际蛋白质组学大会,超过千名海外科学家出席。

  

——召开全国32家著名医药企业老董、老总参加的科企座谈会,共商合作规划。

  

——组织“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研讨会”,邀请全军有关机构代表参加。

  

——连续组织三届“明日之星”国防生夏令营活动,大幅提高生源质量。

  

——南下西沙,东进舟山,北上漠河,西抵拉萨,派出一批批专家调研组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实现“二次腾飞”宏伟目标,建设“力量型、引领型的世界一流军事医学科学院”奠定坚实基础。

  

尾声:愿景蓝图

  

蓝图绘就,甲子腾飞。

  

“初福可贺,高福必锁,双福临门。”2011年春天,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总后勤部政委刘源来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对贺福初与高福锁这组新搭档给予殷切厚望。

  

今年4月,该院科学家经过25年接力拼搏,自主研发的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产品同时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9月,该院同时产生4位国家“杰青”获得者,再创历史先河。

  

2011年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甲子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更是“二次腾飞”的发轫之年,全院上下改革春潮涌动,发展势头迅猛,他们正从过去纵横三省两市,走向未来驰骋五洲四洋;正为“二次腾飞”而南下北上,东进西征;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三顾茅庐”的精神引进“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广纳贤才;正以“十二五”规划为蓝图,广邀名家华山论剑,广聚英雄共襄鹏程。

  

往者无悔,来者可追。一批批老中青科学家在燕山脚下、永定河畔朗朗吟诵:青山为证,碧水作凭。几代忠魂,凝铸坚盾;万千赤胆,接力征程。定三大力量之盘星,科学发展;举二次腾飞之高瞩,衔志云鹏。为党分忧兮,甲子重开担使命;为民解难兮,春秋续写唱大风!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