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追记刘廷析:把优良的“学术基因”遗传下去

来源:新华网
摘要:他曾说:“自然界有两种遗传,一种是生理上的血缘相传,另一种便是学问上的师生传承,中国科学需要传承。在44岁的短暂人生中,他继承了我国科学界优良的“学术基因”,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其传承下去。作为一位学术有成的“海归”科学家,他有些与众不同:回国6年来,从没有出国参加过一次国际会议,国内的一些学术会......

点击显示 收起

        他曾说:“自然界有两种遗传,一种是生理上的血缘相传,另一种便是学问上的师生传承,中国科学需要传承。”



        他叫刘廷析,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今年7月16日因病英年早逝。



        在44岁的短暂人生中,他继承了我国科学界优良的“学术基因”,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其传承下去。



        和学生们一起“泡”在实验室



        刘廷析师承我国著名血液学家陈竺院士。作为一位学术有成的“海归”科学家,他有些与众不同:回国6年来,从没有出国参加过一次国际会议,国内的一些学术会议也尽量能推就推。他说:“做科研的时间太宝贵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什么信息都可以查到。”



        健康所副所长张雁云说:“廷析的实验室是出了名的,他每天早上早早到实验室,晚上几乎12点离开。他的家离实验室不过5分钟的路程,我们却经常看到他在办公室里吃饭。”



        有一次,刘廷析很郑重地通知课题组的成员:“我要去开会了,你们还有什么事现在就说。”大家都以为他要去十天、半个月,哪知道他仅仅去了一天就回来了。



        课题组的组会是刘廷析回国6年来开得最多的会议。在每次组会上,他不仅要对学生们的研究方向进行整体把握,还对每一个实验细节仔细分析,对课题的背景知识旁征博引,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发散思维。



        今年3月刘廷析最后一次开组会,他挂着“造瘘袋”、忍着化疗后的恶心与呕吐感,偷偷从病房溜进会议室。组会从下午1点半开到晚上6点45分,刘廷析对学生们还有讲不完的话。在张雁云多次提醒下,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了会议。



        “埋头于实验室,和学生们一起站在科研第一线,廷析就感到安心踏实。他喜欢在修改论文得意时哼哼小曲,喜欢看到学生们养的斑马鱼生机勃勃,因为这些都标志着他所规划的科研之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向前延伸。”张雁云说。



        回国后,刘廷析先后培养了1名博士后、4名博士生和2名硕士生,带教在读研究生15名。他指导的学生中,各类奖项的获奖比例远远高于同系统的平均水平。



        “在中国,一个导师成功的秘诀就是和学生们‘泡’在一起。”刘廷析曾说,“作为导师,一定要认清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刘廷析以优异的科研成绩荣获了众多荣誉和奖励,2010年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首届十佳研究生教师。他生前曾说:“获得这项奖励是对我最大的精神鼓励,因为这代表了学生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这些年,廷析常常感叹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很多周末和晚上,他一次次将外衣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问自己,到底去不去实验室呢。他其实何尝不想在家里多陪陪家人呢,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去实验室,他放不下实验室和学生们。”刘廷析的爱人邓敏说。



        尊重学生每一个有待放飞的科学梦想



        虽是“博导”,刘廷析在学生眼里却非常平易近人,大家都叫他“老刘”。“有困难、找老刘”成了学生们的口头禅。



        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老刘是学生们高瞻远瞩的“领路人”。每次和学生讨论,他的第一句话总是“你有什么问题没有?”谈完后,最后一句话也总是:“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他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告诉他们:“创新就是对熟悉的事用新奇的眼光去看,不熟悉的事用大众的眼光去看。”



        “在老刘的眼里,仿佛我们就是他的孩子、他的亲人。他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敦促我们一定吃了早饭再做实验,他让我们注意劳逸结合,和我们一起踢球、射箭、打乒乓球,安排为实验室每一位同学过生日,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刘廷析的学生杜婷婷说。



        有的学生没有电脑,刘廷析就将自己家里的笔记本电脑带到实验室;学生们做实验缺少大型仪器设备,他就千方百计积极争取。刘廷析常说:“每个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都非常优秀,他们身上承载着很多科学梦想和国家的希望,我要让每个学生都闪光、都出色,不能让他们在我的实验室荒废掉。”



        他的学生刘怡洁有一次要做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在组会预讲的时候,幻灯片逻辑混乱,刘廷析当即严厉批评,随后一张一张地对幻灯片提出修改意见。第二天,刘怡洁带着全新的幻灯片参加了开题报告。刘廷析听完之后,悄悄递给她一张字条,上面写道:“逻辑清晰,孺子可教”。



        如今,这张字条一直夹在刘怡洁的笔记本里。她说:“这是我20多年来得到最好的一次表扬,每次有了迷茫,面对课题中的挫折不知所措时,我都会拿出这张字条看一看,总会得到莫大的勇气。”



        “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题,老刘为了给我们最好的指导,每天要看大量的文献,承担着十倍、二十倍于常人的工作量,他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唯恐我们学业不精,他是用生命托举起我们这些学生的未来!”刘廷析的学生徐鹏飞含泪说。



        建设“实验室文化”传承科学精神



        “一个实验室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刘廷析曾说,“我的实验室就是要让想做事的人能做事,让能做事的人做成事,让做成事的人做大事。”



        走进刘廷析曾经工作过的实验室,贴满了励志名言、精美散文、学术论文的“文化墙”尤为引人注目。“许多文章都是刘老师精心挑选的,他希望学生们在迷茫的时候看到这些,重新拾起前行的力量和勇气。”刘廷析的学生井长斌说。



        有一阵,井长斌的课题实验遭遇瓶颈,刘廷析注意到他心态急躁、精神沮丧,专门买了一本《林肯传》送给他,鼓励井长斌尽快走出实验低谷。



        刘廷析常对学生们说:“要做好科研,必须先学会做人。一个好的科学家,要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一颗感恩的心。国家提供这么好的资源培养我们,每做一次实验的花费可能是一个山里孩子一年的学费,所以要对每一个实验细节好好把握,不要造成浪费。”



        培养实验用的斑马鱼倾注了刘廷析大量心血,但如有同行相求,他一点也不吝啬,不仅无私赠予,还热心传授养鱼技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经常教育学生说:“如果你想走得快,那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一起走。”“一个团队大家一起跳,就会像弹簧一样,越跳越高。”



        病逝前,刘廷析一米八的个儿,瘦得只剩下40多公斤,他躺在病榻上,仍然不忘鼓励学生们勇攀科学高峰。在6月18日写给学生的一封邮件中,他写道:“每一个人都带着天生的才能来到这个世界,同时每一个人也有着自身的限制(内心的限制和环境的限制)。一个英雄的成长过程不仅包括对自身天生才能的发挥,更是包含了对这些限制的不断克服!”



        刘廷析曾经有个愿望:在他60岁的时候能培养100名博士生。无情的疾病扼杀了他的愿望,他的学生们说:“虽然刘老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点点滴滴永远留在我们心间,我们将会把他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传承下去。”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