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北京大学:体制改革下的科研真创新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肖瑞平刚刚主持完一个国际会议。从1988年到2010年的二十多年间,她一直在大洋彼岸从事着学习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连续担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老年学研究所女科学家顾问,获2006年NIH首批女科学家顾问研究员奖,担任美国心脏协会大西洋(600558......

点击显示 收起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肖瑞平刚刚主持完一个国际会议。一天之后,她又要起程飞赴美国。 对于自己的目的地,肖瑞平很熟悉。从1988年到2010年的二十多年间,她一直在大洋彼岸从事着学习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连续担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老年学研究所女科学家顾问,获2006年NIH首批女科学家顾问研究员奖,担任美国心脏协会大西洋(600558,股吧)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美国临床医学研究会……

然而在2010年,肖瑞平却辞去了美国的工作,回到北京大学担任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一职,这是为什么呢?

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新机制”

虽然2010年才正式辞职,但早在2005年,肖瑞平便已经开始了组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的工作了。至于为什么全职回国,肖瑞平的答案很简单:“是北大的新体制吸引了我。”

北京大学设立“新体制机构”始于2005年,分子医学研究所是这种模式下的第一研究机构。对于所谓的“新体制”,肖瑞平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新体制的核心就是实行校长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在这种体制下,所长可以用当今国际上最合理的管理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科研人员并组织队伍。一段时间后,又可以通过国际上的同行评估,对科研情况作出评估,鼓励先进,淘汰落后。”

事实上,这样的体制在国际范围内并不罕见。但在国内却被冠以“新”,这反映出其不寻常之处。“以前中国科技界最大的毛病就是"大锅饭",大家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便吸引不到世界上最好的人才,但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这方面我们必须与国际接轨。”肖瑞平说。

在北京大学,持相同立场的并不止肖瑞平一人。

谢心澄也是在2010年来到北大的,并出任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主任,他所在的中心同样属于“新体制机构”。曾在国外学习工作数载,并在国内科研机构有过多年研究经历的他,对于这种新体制也很赞同。

据谢心澄介绍,由于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刚刚建立不久,其招聘的科研人员大多很年轻。为此,中心实行了与国际接轨的评议制度。新教师进入中心后,将度过6年左右的“实习期”,其间经历两次很严格的评审。只有经过评审,才能真正成为中心的合格教师。

“较之国内很多高校每年一次"隔靴搔痒"式的审查,这种审查要科学、严谨得多。”谢心澄说,中心会聘请国内外同行从多角度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情况进行严格评判,如果达不到任职的要求,评审便不可能通过。 这便是肖瑞平所说的“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在这种体制下,敢于来到这里的都是真心热爱科研,又对自己有充分信心的科技人才。“毕竟,在原有体制下的日子肯定更好"混"一些。”

于是,面对着压力与挑战,一批富有朝气且具有科研潜力的年轻人来到了北大。仅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便聚集了1名“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和10位“青年千人计划”学者。要知道在物理学领域,这样的学者在全国也不过几十人。

“新”成员的“老”路子

“新体制”项目实施至今,已经有了13个成员。这中间有些是近两年刚刚加入的新成员,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的体制创新之路才刚开始。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便是这样一个例子。

定量生物中心的前身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成立于2001年。据该中心主任汤超介绍,中心最大的特点便是学科的交叉性。这里会聚了来自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工学等众多学科的科研人员。因此,很多在单一学科中心不会遇到的问题,从一开始便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交叉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在这个中心,讨论和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每周都会安排一次学术活动,不定期邀请国内外学者前来作报告,并适时举行了一些户外学术交流活动。事实上,自2000年的筹备阶段开始,该中心便已经开始在每年的夏季召开理论与系统生物学方面的国际会议或暑期班了。

“办中心,科研是一方面,但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培养。”汤超说,在这方面,交叉学科有很多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比如目前国内还没有交叉学科的博士学位,在中心读博的学生也只能拿到单一学科的学位,但要取得某专业博士学位,学生必须要通过几门最重要的固定课程。如此一来,他们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交叉学科。

为解决这一问题,定量生物中心与学校协商,提出学生的必修课减半,空出的课程交由中心自主设计的想法。“比如物理学科有8门必修课,我们砍掉其中的4门,由导师根据学生背景和研究领域设计新的课程,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北大研究生院的支持,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定量生物学中心副主任欧阳欣说。

开花结果的科研项目

如今,定量生物中心培养的学生很多已经在国外名校完成了博士后的进修,一些学生甚至又回到中心工作,这让汤超很欣慰,“自己的努力开花结果了。”

当然,“开花结果”的可不只是这些学成归来的学生。近年来,北京大学的这些“新体制”科研团队获得了丰硕成果。 谢心澄的量子材料中心成立于2010年。截至去年9月,该中心共发表SCI论文53篇,其中多篇为中心成员或博士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等国际顶尖刊物上的。2011年,该中心成员及学生摘得的国际国内奖项荣誉就多达10项。

同样,分子医学所成立以来,科研人员累计发表169篇论文,平均影响因子7.5。获得国家多项项目支持,累计获批课题经费过亿。2011年的国际评估认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已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心血管研究中心”。“与此同时,我们研发了几个极具社会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生物医学项目,每个项目潜在的市场价值都是数以亿计的。”肖瑞平说。

作者: 2012-1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