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来源:湖北日报
摘要:一则来自武汉的新闻,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植物生物反应器平台,研发出了令世界瞩目的“重磅炸弹”从水稻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在武汉,能引发如此轰动的事件,并不多见。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一来自武汉大学杨代常教授的技术,在入驻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之前,曾在全国遍寻产业化的研发基地,还差......

点击显示 收起

一则来自武汉的新闻,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植物生物反应器平台,研发出了令世界瞩目的“重磅炸弹”从水稻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

  路透社、法新社、福克斯新闻、央视《新闻联播》等全球重要媒体,纷纷报道。

  在武汉,能引发如此轰动的事件,并不多见。

  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一来自武汉大学杨代常教授的技术,在入驻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之前,曾在全国遍寻产业化的研发基地,还差点到东北创业。“很庆幸当时留在了武汉,选择来到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杨教授感慨道,这里创新的体制机制,全产业链提供服务,人才聚集,创新氛围浓厚,“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才能这么快出成果。”

  也许,禾元的故事只是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的一个缩影从白手起家到抢占全球生物技术制高点。

  而这,发生在短短的3年间。

  3年来,这里投入近7亿元,建成了6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配备国内功能最先进、设备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

  3年来,这里吸引8名院士为首的67个海内外一流团队入驻;

  3年来,这里承担了武汉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等30个国家重大专项,获得项目经费超过3亿元;

  3年来,这里孵化了40多家企业,重组人血白蛋白、纳米药物及诊断试剂等一批重量级创新成果涌向市场。

  科技体制创新“试验田”

  体制机制最新,创新能力最强,成果转化最快。

  3年前,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在光谷生物城动建之初,省市领导就高瞻远瞩,如此高标准定位。

  光谷在“光”,更在“谷”,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作为我省第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自当趟出一条新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省十次党代会也明确,必须把理念、制度和科技协同创新作为动力之本、发展之源。

  省(市)发改委、省(市)科技厅(局)等10多个政府部门,和武大、华科、华农、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等20多个高校院所加盟,组成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理事会,搭建起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大平台。

  创新,就要克服传统思维阻力。决策者提出系列全新思路,包括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研究团队遴选、竞争和退出机制等。

  成立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全员聘用,为研究院提供物业、后勤、投融资、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等日常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但长春认为,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将是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领先的关键所在。“在这里,我们不按科研机构的常理看论文,而是以科研产品论英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邓子新院士表示,入驻研发团队,一律企业化独立运营,自负盈亏,以高新技术成果求生存。

  不拘一格引人才

  人才,创新之魂、竞争之核。将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建成中部地区凝聚海内外顶层人才高地!研究院决策者们放眼全球,力邀高端团队。

  一系列人才新政密集实施:重点落实“3551人才计划”;东湖高新区对入驻研究院团队申请获批的国家和地方科技产业化项目,按研究院到账经费的50%予以配套;研究院对入驻团队免收房租,并补贴团队运行经费;对在研究院工作的研究生给予食宿补贴;专利申请和维持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使用等方面均有优惠。

  邓子新院士谈到,从单个人才引进向优势团队落户转化,从依托区域优势向凝聚全球资源扩展,从被动选择向主动引导,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揽才战略逐步跃升。

  田波院士来了,卓仁禧院士来了,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PeterLobie和澳大利亚院士RobertGilbert也来了……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973首席等各类人才近30名已经与研究院签署了入驻协议,还有20多个“3551光谷人才计划”团队落户研究院。

  生物研发“国家队”聚集

  当灵活的体制机制、一流的人才与生物产业的发展机遇邂逅,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

  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显露锋芒。

  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武汉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技术体系建设,两大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在研究院成功实施。由此,光谷生物城也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承担两大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建设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园区。

  一大批国家项目如火如荼

  国家863计划项目“重要病毒的治疗性抗体”和转基因国家重大专项“药用工业用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和控制”已经获批;

  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一类抗癌新药L-FMAU的研发”、“基因重组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样颗粒(VLPs)疫苗的临床前研究与制剂工艺优化”,国家863计划项目“呼吸道病原体液相芯片检测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转基因生物药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经开始实施;

  病毒病防治药物技术国地联合工程中心、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和30多个省部级研究平台,陆续迁往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

  我省生物研发的“国家队”,正在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聚集。

  初步统计,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争取到竞争性中央财政经费投入已超过3亿元,成为国内唯一以竞争性中央财政经费为主要研发经费来源的研究院;

  通过一系列集聚、整合资源的努力,研究院已经将自身打造成为协同创新的典范。目前,研究院正在联合省内15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建设武汉药物与疫苗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不断涌现大成果   一大批科研成果,开始涌现。

  在治疗性抗体平台,来自武汉大学的舒红兵院士团队研发的细胞产生抗体的筛选技术,比全球现有筛选效率提高数十倍;

  来自美国安德森肿瘤研究所的董晨教授团队研发出多个抗体,成为乳腺癌肺癌等治疗的特效药;

  在高通量检索蛋白数据库技术平台,从硅谷归国创业的杨家安博士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蛋白质折叠码技术和药物蛋白靶点检索技术;

  在纳米生物检测与成像平台,来自武汉大学庞代文教授团队正在建设年产百万支的手足口病检测试剂盒小试生产线……

  大平台、新技术的合力作用下,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40多家企业崭露头角。

  邓子新院士表示,目前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在组合生物合成、植物生物反应器、纳米医药、新发传染病、治疗性抗体、干细胞工程等全球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展望未来,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目标明确到建院5年时,研究院将培养5个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50个重大成果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各类研发项目超过500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外年服务次数达到5000次,入驻团队年总收入突破5亿元,成为省市科技创新和资源整合的主要平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重要载体、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引擎。

  届时,一座体制机制最新、创新能力最强、成果转化最快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在光谷强势崛起。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